APP下载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王佐良《论读书》译者风格研究

2022-02-26朱江霖刘著妍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图里

朱江霖 刘著妍

【摘要】 王佐良先生在我国翻译界享有盛誉,培根的《论读书》的翻译是他广为流传的名篇。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从预前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涵盖从翻译背景分析到具体词句的选择,对王佐良《论读书》的翻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规范将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发现,王佐良先生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达到了与原文风格一致,又做出适当调整,传达原文的潜在意义,使译文满足中国读者的期待。

【关键词】 图里;翻译规范;《论读书》;译者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104-03

《论读书》是一篇论说散文,发表于1653年,由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创作,堪称经典。这篇文章发表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盛行的思想潮流是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和人的尊严,鼓励人们将成为完美的人作为理想,因此,为了对有着多种弱点和缺点的凡人进行教化,当时的文章很多都带有教诲、引导的意义。《论读书》一文正是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是《培根随笔》中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原文重点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和方法。全文论述有力,语言流畅,意义深远,言辞恳切,要翻译这篇散文,体现原文的丰富内涵和语言艺术,对译者的挑战很大

王佐良先生在英汉翻译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翻译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目前,对于王佐良《论读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鉴英汉翻译和散文翻译技巧;第二,以不同译者的译文做对比分析,从语言特征、修辞风格、翻译方法等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第三,以《论读书》为范本分析王佐良先生的翻译美学思想。

黄立波将译者风格研究分为两大类,即“源文本型译者风格”(S -型)和“目标文本型译者风格”(T -型)。前者关注译者如何在译文中表现源文本中的某些特征,而后者关注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做出调整符合目的语语言。对文学翻译来说,译者风格是此译者有别于其他译者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于文本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性翻译理论。图里认为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图里对于规范的定义是:社会所共享的基本原则或观点,对与错、充分与不充分转化为适合、应用于特殊情境的行为导向,确定在一定行为范围内哪些是规约的禁止的,哪些是可以容忍的、容许的。因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翻译规范的限制和约束,造就了不同译者的不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受到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三类规范的制约。

二、译者风格在三种规范下的体现

(一)预备规范下的翻译选择

预备规范指的是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受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主观态度、目标读者接受程度、出版社喜好等方面的影响。

从译者主观因素来说,王佐良先生学贯中西,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为培根的文采所拜服,对这篇散文产生翻译兴趣。而这篇散文劝学意味浓厚,王佐良先生认可这篇散文的可读性,认为其可以为中国读者带来积极的影响。王佐良先生也曾说过,“译者应该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译,注重与原诗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王佐良先生认为,译作原文能否引发译者的阅读和翻译兴趣,译作原文能否给译者的思想带来触动,能否对译者思想有所启发,都是王佐良先生在选择译作时考虑的要素。

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论读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向世界敞开了国门。当时,第三轮产业革命已经在各个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推动整个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很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需要了解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之处,不仅仅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更需要了解西方的思想。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日益密切,王佐良先生选择翻译《论读书》顺应了时代潮流。

(二)初始规范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初始规范指译者翻译作品时的整体取向,决定了译者对待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态度。图里将翻译态度倾向的两极称为“充分翻译”,保留较多源语文化规范,译者往往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可接受翻译”,保留较多译入语文化规范,译者往往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初试规范伴随翻译过程的始终。

1.充分翻译指导下译者的选择

培根的《论读书》写于16世纪晚期,仍使用早期现代英语,带有古英语和拉丁语的痕迹。这是一篇论说性散文,要实现劝说性功能,语言逻辑性强,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原文大量使用排比和对偶修辞,富有气势。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也体现了原文古朴、有力的特点。

例1: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them too much for or 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译者采用了大量文言文句式。相比口语句式,文言文更加正式和庄重,还原了原文正式庄重的文体特点,体现了原文古朴雅致的语言风格。而且文言文短小精悍,体现了原文简洁洗练的句式风格。

2.可接受翻译指导下译者的选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是为了读者而創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评价译文的标准是读者是否接纳和欣赏。对中国读者来说,原文古典的遣词造句和中英语言结构差异会造成阅读障碍,因此,译者对原文的思维逻辑、信息结构进行了转换,挖掘出隐藏在表层语言结构之下的作者的真实意图,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译文既忠实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2: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原句中for引导三个介词短语,符合英语静态化的特点,而译文中对应三个动词短语,转换词性是为了符合汉语动态化的特点。根据英语“头轻脚重”的特点,is后的成分是句子的重点。原文三次出现in引导的介词结构,而译文用动词“最见于”引出信息, 突出重点。译者三次重复“最见于”,连接三个不同的方面,符合汉语的层层递进的叙事特点,三次重复也可以让译文在语音上形成回荡之感,意味悠长。

从审美角度来说,散文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3]。而散文翻译也要做到“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意思是散文有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不受时间、空间、内容、手法的限制。而“神不散”的意思是散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必须明确且具体,借用丰富灵活的表现手法表达内容,而内容要为要为主题含义服。因此,在翻译散文时,译者常常采用采取无意识翻译的方法, 即在选词、句式选择、写作手法等方面,译者保持和原作者一致或者最为接近的表达方式。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句子结构整齐而精致,达到了对称的形式之美;用词简练而准确,达到了意义之美;排比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气势和音韵之美,综合了散文的清新朴素风格和中文语言简练明快的特点。

(三)操作规范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操作规范是知道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决定和选择的规范,涉及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1.母体规范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母体规范决定了译文的布局特征和完整性,如省略、重置、增补、重置、变位。

例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译者对原句的谓语动词serve进行了省译,用“以”表达目的,舍“译“而不舍“义”,翻译出了原文的核心意思。

2. 篇章语言规范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篇章语言规范涉及微观层面上对词汇、句子、修辞的操作。

从选词角度来看,译者措辞精炼,多用四字格,再现原文艺术风貌。

例4: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面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四字格精简、文雅,体现原文的书面语特征和正式的文体特点。四字格也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可以拉近了译作读者的距离,让译文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5: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t. Abeunt studia in mores.

讀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是由多个分号隔断,由多个短句联结起来的一个并列句。第一个分句保留了完整的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齐全,而从第二个分句开始,各句省略了make men,即省略了谓语和宾语。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 省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分词性省略,原文在这里采用的是名词性省略和动词性省略,这种省略手法使得文章表意更加鲜明。谓语和宾语在各个并列句中都有所出现且都进行了省略,这样做突出了句子的重点和核心,让原文读者有一目了然的明晰之感。而且平衡的句式形成排比手法,增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也增强了论说散文的说服力。从译文角度来看,这一段保持了原文的排比修辞,运用“……使人……”这一句式,并多次重复,再现了原文的精炼、清晰、明快的文风。对于重复部分的处理,王佐良先生做了适当的调整,让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使用习惯,使译文地道而自然。

在重复、替代和省略方面,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习惯和选择。这是两种不同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在英语中,替代和省略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在英语中,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替代可以分为三大类,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词性替代。比如one, the same, do, so, not等。替代和省略相关联,省略也可以理解为零替代。英语中也存在重复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但多数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是一种修辞手法。

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 胡壮麟先生指出,词汇衔接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因此,为了实现汉语中的衔接自然,王佐良先生把原文中省略的部分进行了还原。这种重复词汇手段的运用不仅具有在语篇衔接方面具有意义, 也能够帮助抒发和表达情感。译者通过重复谓语和宾语使译文构成了排比句式,通过多种词汇的灵活运用避免了重复造成的译文冗长繁琐的问题,从中可以感受到译者申购的文学功底。另外,原文的最后一句源自拉丁文,王佐良先生译成四字词组,再现了原文的古雅风格。

从句式角度来说,译者采取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原文中共有5个被动句,译者都改为了主动句。原文是以信息为中心的议论文,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信息为重点。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省略动作的施动者,而汉语常常模糊处理被动的含义,用其他词语表达,比如“可以”“需要”等词。译者通过转变为主动语态、调整用词等方法,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翻译规范贯穿翻译实践的全过程,指导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译者的翻译既要符合规范,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培根的《论读书》文采斐然,论证有力,发人深省,掷地有声。王佐良先生通过文言文、四字格、排比和对偶修辞的使用再现原文句法特征和文体风格,保留了原文的神韵,与原文达到了风格上了一致,让读者“得意忘言”。同时也做出适当调整,通过省译、词性转换、句式转变等方式令译文浑然天成,传达了句子字面之下的含义, 实现了原文信息功能。王佐良先生认为优秀的译文应做到再现原文思想,同时给译入语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王作良先生的翻译是根据他的翻译思想的原则进行的,他达到了自己对译者资质的要求,而形成的独特的翻译风格。这是王佐良先生对优秀译作的要求,也是对优秀译者的要求,也是译者本人遵循的翻译规范。《论读书》译本体现了王佐良先生“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體如之”的精神,体现了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严谨的翻译作风。

参考文献:

[1]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外语研究,2012,(05):64-71.

[2]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altion Studeis and Beyo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20.

[4]黄绚.从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看英语散文的翻译[J].大众文艺,2011,(02):154+102.

[5]付迎雪.汉英翻译中的重复问题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06):114-118.

猜你喜欢

图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下雪啦
猜成语
考眼力
奇妙岛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