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唯愿你在此》之战争创伤叙事研究

2022-02-26吴秋生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通过分析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唯愿你在此》中的创伤叙事,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身心及人际关系造成的巨大伤害,进而试图从中探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反战情绪,呼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 《唯愿你在此》;战争创伤;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19-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WKS201903)。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83年,小说《水之乡》的出版为他赢得了久负盛名的布克奖提名。1996年,其第六部小说《杯酒留痕》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大奖之一。该奖的获得奠定了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生于1945年二战结束的当年,其父曾亲历二战。身为海军的后代,战争尤其是一战、二战经常成为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的历史背景,其大部分作品与战争有关。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作品永恒的主题,反映了他对战争的憎恶。

《唯愿你在此》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发表的第九部小说。这部作品延续了作家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探討了战争创伤、亲情、失根、死亡和人性困境等问题,并于2012年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这部小说少了一些追溯历史的痕迹,作家将目光投向当下全球性危机诸如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疯牛病,并对此背景下个人的安全感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给予了深度关注”[1]。

《唯愿你在此》展现了战争的阴影下,英国普通百姓家庭长期压抑的痛苦状态。人民曾在国家主义的规训中前仆后继地奔赴战场,接连不断地牺牲阵亡留给亲人们无尽的思念与创伤。

本文试图通过创伤理论来分析《唯愿你在此》的战争创伤叙事,探究作者对待战争的厌恶态度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呼唤。

一、创伤定义与创伤叙事

(一)创伤定义

“创伤”(Trauma)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其当代核心内涵是:它是人对自然灾难和战争、种族大屠杀、性侵犯等暴行的心理反应,影响受创主体的幻觉、梦境、思想和行为,产生遗忘、恐怖、麻木、抑郁、歇斯底里等非常态情感,使受创主体无力建构正常的个体和集体文化身份[2]。

英国当代哲学家西门·克里奇立在《伦理、政治、主观性》中说:“什么是创伤?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创伤就是伤痛的感觉。创伤既有心理意义也有精神意义,表明有外界因素导致的一种冲击。这种外界因素可以是头部受到的打击,可以是胳膊受到的伤,也可以是使感情受到冲击的亲人的伤逝。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创伤是一个得失概念,指对外界刺激的极度感情投入,这种外界刺激破坏了受害人的感知意识保护系统,破坏了受害人的自我(ego)。创伤是完全的出乎意料和震惊。用弗洛伊德的精神装备思想来表达,创伤的一种打破精神均衡状态的过度激动情绪,因此是一种不愉悦的经验。用拉康的话来说,创伤是遭遇真实情况时的主观掩饰,是自我向外界打开,是对自我代偿机制的破坏。用列为纳斯(Levinas)表达使人失聪的话说,创伤就像炸弹爆炸,产生突然而剧烈的疼痛。由于这种创伤对自我的破坏,愉悦原则暂时失去作用。”[3]

(二)创伤叙事

“叙事”就是“界定”“叙说”“叙述”“描述”“说清楚”的意思。创伤叙事,就是认识创伤、描述创伤,把创伤认识清楚、叙说清楚;就是对创伤的揭示、界定与描绘;对创伤事件、创伤影响、创伤症状、创伤感受、创伤发生机制等的叙述。创伤叙事是展示现代人类社会创伤问题的重要途径。写作是有目的、讲艺术的写作,写作通常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作者对某种真实的再现。由于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中叙事主题和叙事技术“相得益彰”,分析作品中战争创伤叙事技术,对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创伤主题大有帮助。

二、《唯愿你在此》中的战争创伤叙事

《唯愿你在此》小说从主人公杰克的回忆展开叙述。几十年前,杰克与母亲维拉,父亲迈克尔还有弟弟汤姆起初在杰布农场过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然而,由于疯牛病的蔓延以及接连不断战争的影响,祖祖辈辈生活的农场几乎被毁掉。后来母亲病逝,父亲自杀,弟弟离家参军,一家人分崩离析。13年来,弟弟杳无音讯。当获得联系之时,竟是一封由国防部带来噩耗的信件:失散多年的弟弟原来已经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了。杰克独自一人参加了弟弟的遗体遣送和回乡安葬仪式。所有的亲人都离杰克而去,唯一的弟弟也不复存在,身心备受打击的杰克几度准备自杀。小说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写尽了战争带来的个人创伤、家庭创伤乃至社会创伤。

(一)叙事视角转换对战争创伤的揭露

叙事视角(perspective)即叙事聚焦,指叙事语言对叙事内容观察讲述的角度和着眼点。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叙事角度中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斯坦泽尔(Stanzel)根据观察位置将‘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分成了两类:见证人的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中心的为‘内视角’,处于故事边缘的则属于‘外视角’。”

“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事者用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前者往往为冷静可靠,后者则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4]

《唯愿你在此》中,实际上有多个叙事视角。首先在叙述家族和弟弟汤姆故事时,采用主人公杰克的内视角来展开。人物内视角是具体的故事主人公看事情的角度,如父亲在面对妻子去世、战事连连导致农场凋敝时绝望地自杀,杰克目睹了全过程。由于他是亲身经历,所以叙述起来感情更为深刻入理。还有弟弟在18岁生日当晚的离家参军,杰克也是知道而没有阻拦的。

通过杰克的内视角,回忆中套着更多的回忆、猜想,甚至恍惚与幻觉,详尽描述了主人公面对因为战争导致家庭变故时无比复杂、难以形容的心情,为杰克余生挥之不去的心理创伤埋下伏笔。作者用内视角对杰克做了大段的描写,在一大段的复杂句中,发出了人物内心痛苦的哀号。

其次,在杰克独自去迎接弟弟汤姆的灵柩回故乡时,作者在小说第28章,同时也运用了理查兹少校这样人物的外视角进行叙述故事。

理查兹少校是负责通知和陪伴杰克等家属处理牺牲士兵后事的军官。他对亲人皆逝的杰克充满同情,甚至希望杰克不要出现在葬礼。作为旁观者,理查兹少校处于人物外视角的位置上。他的视角是具体的故事之外的人物看事情的角度。由于其不在故事之中,他对故事的叙述往往会更客观,不受情感支配。穿插进去的解释,让读者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给读者以信服力。从理查兹少校的角度,更加让读者对杰克增添一份同情之心,同时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忍与荒谬。

小说多重叙事视角之间的转换,使人物显得更加饱满和真实,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杰克失去弟弟的切肤之痛,体会到作者对战争残酷的厌恶与痛恨。

(二)碎片化叙事中对战争创伤的规避

碎片化叙事是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阐述其寓言理论时提出的。他认为,完整统一的宏大叙事在现代社会只是如“拱廊”(the Arcades)般的幻象,唯有通过“渗透着弥赛亚式的时间碎片”才能认识真理,完成救赎(Benjamin,2013:188—189)[4]。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1934—)认为碎片化、零散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Jameson,1991:25) [5]。

在创伤叙事中,受创主体无力建构对创伤事件的整体回忆,只有留下那一刹那印象的碎片。碎片化叙事正是《唯愿你在此》这部后现代创伤小说的明显特征。

《唯愿你在此》以杰克妻子艾莉情绪激动地在滂沱大雨中离家出走开始,到她在雨中归来结束,炸咸肉的香味儿都没有散尽,整个时间跨度只有两个小时。这个核心故事之外,却套着过去两天内杰克经历的一个旅程(第一层故事),然后引出发生在十天内得知汤姆阵亡消息的过程(第二层故事),再连带出杰克三十九岁生命的回顾,以及家庭三代,甚至更早的故事(第三层故事)。故事的结构是复杂的连环套。

然而与传统小说聚焦完整故事情节的线性结构不同,《唯愿你在此》采用充满了记忆碎片的环形叙事。小说摒弃“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也未设置统领全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事件,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是创伤记忆的一次次闪回,有的是碎片化的结构和人物的更替。在1、4、5、7、24、28、30、31章,小说在叙述得知汤姆阵亡后,和艾莉的是是非非;处于小说的第二层故事;在9、10、13、14、15、16、18、20、22、25、27、29、33、35、36章,小说在讲述现在,杰克独自迎接汤姆灵柩回家的过程;处于小说的第一层故事;在2、3、6、8、12、17、19、21、23、26、32章,小说又跳跃回忆家族三代甚至更早的故事,处于小说的第三层故事。

《唯愿你在此》用碎片化的环形叙事混淆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文本从语法上大多是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进行时,情态动词与副词特别多,一个句子常常被切断,穿插入想法、看法,以及更进一步地观察和解释,一个段落可能就是一句被切开的长句,需要读者集中力量,费心阅读与体会,体现了小说主体人物在创伤后思维的断裂。主体之所以出现意识的断裂,正是规避创伤的结果。杰克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去世,父亲的自杀和弟弟的离家出走,这一切都给杰克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痛苦,由此造成的巨大历史性创伤,给他的思维造成了断裂。

面对压倒一切的创伤,杰克的反应有如朱迪思·赫尔曼(Judith Herman,1942—)在《创伤与康复》(Trauma and Recovery,1992)的开篇所写:“对暴行最通常的反应是将它从意识中放逐。”[6]这就是规避创伤形成的意识断裂,因为突然来临的创伤超越了主体的认知范围,主体的经验无法对其理解、吸收、整合,因而将创伤挤压进无意识的深处,形成了认知的断裂。主体似乎生活在两个并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的世界,一个是创伤的世界,两个世界没有交集。主体的思维经常在两个独立的世界中跳跃,主体意识的断裂必然导致叙事的断裂。

(三)荒诞叙事、黑色幽默对战争创伤的侧面烘托

《唯愿你在此》中也有悲剧主题,喜剧写法的荒诞叙事策略,使作品形成强烈的对照。

在描述小说主人公杰克家族祖上的英勇事迹时,“从前……勒克斯顿两兄弟在七月的同一天丧命。当时的具体过程永远无法知晓,其中一个兄弟挣得一枚杰出勇敢的勋章,而另一个只是被子弹打烂罢了。他们的指挥官,海斯上尉,亲眼目睹了这个英勇事迹……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手下有两个勒克斯顿,乔治和弗雷德,但他从来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上尉当时选择了乔治(这是个更爱国的名字),打算第二天早上再核实……赶在正是报告送出之前,但是他永远没有机会了,因为到了清晨七点……他再次吹响了哨子,这一次只不过是在服从一个枉然的命令,而整个战线的其他区域已经取消了这道命令,哨声响后不久,海斯上尉也死了。因此,是乔治,而不是弗雷德,获得了二级勋章——而兩兄弟从未有过任何争议。”

战争牺牲的英雄授勋过程能如此黑色幽默,充满了对战争的讽刺和士兵牺牲不值的同情。

三、创伤叙事的启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英国在18世纪中期是殖民霸主国家,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作为一个从各种战争中诞生、成长、发展乃至衰落的国家,当代英国社会对昔日大国地位有着深切的怀旧和追寻,对战争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这一切反映在英国作家作品中,形成了战争创伤文学,《唯愿你在此》便是其中一例。

《唯愿你在此》通过对新旧世纪之交前后英国乡村传统生活结构的瓦解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生离死别之痛的描述,充分表露了对世界和平、生活安定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中对战争创伤的揭露,警示人们需要成熟认识战争,看穿所谓英雄主义光环,告诫世人战争的可怕荒谬。战争本身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无论胜利还是失败的一方。战争容易使人丧失理智、扭曲人性、造成生理心理创伤,最终使人类陷入物质、精神困境。从人性的角度、整个人类命运高度,激发人类对向善、向美、向和平、向世界大同的追求,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有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刘荣洁.论《唯愿你在此》中的创伤叙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4):104-106.

[2]杨璐.从创伤理论探究海明威《在异乡》中的反战情绪[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37-138.

[3]Caruth,Cathy.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92.

[4]Benjamin,Walter,et al.Fragments of Modernity (Routledge Revivals):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Kracauer and Benjamin[M].New York:Routledge,2013.

[5]Jameson,Fredric.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6]Herman,Judith.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M].New York:Basic Books,1992.

作者簡介:

吴秋生,女,湖北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