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入膏肓”新释*

2022-02-25耿利军赵子昂吴伟洁赵海潞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世人名利

耿利军 黄 毅 赵子昂 吴伟洁 赵海潞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的《左传 · 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1]。”这个历史性的寓言故事中,“病入膏肓”一般寓意疾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后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一代霸主,也是最高权力、地位与富贵的象征,一天忽然梦到一个厉鬼来复仇,然后就病入膏肓,良医也束手无策。最终,晋景公溺亡于厕所便池中。在古今文献中,“膏肓”一词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以“膏肓指人体特定部位,又为腧穴名”的解释较为常见,并对后人理解膏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追根溯源,探讨医案“病入膏肓”,“膏肓”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1 医王拱手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代君王,权倾天下,且有着得天独厚的医疗资源,平日里享受着最高级别的待遇、最优质的服务以及最鲜美的食物。秦国派去为晋景公治病的医师名为医缓,他是一位医技精湛,能掌握与运用种类繁多药物的良医,但对晋景公的病却无计可施。巫师桑田巫所说与晋景公梦中场景一致,并且也预测晋景公不久将病逝。晋景公英年驾崩,成了短命的皇帝,这不禁让人想起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短命几乎成了无数君王的“代名词”。有文献报道了中国自公元前221 年~公元1911 年二十四个朝代期间 259 位皇帝的寿命情况。从秦王嬴政到爱新觉罗溥仪,出生日期、死亡日期以及死亡年龄皆记录在案的共241(93.1%)位皇帝,平均寿命只有41.3 岁,远低于同时期的僧人(66.9 岁)和中医大夫(75.1 岁)的平均寿命[2]。这不禁让人感叹和疑惑,为何每日被文武百官拱手高呼“万岁” “万万岁”的皇帝,最终却都成了“短命天子”呢?为何拥有着最丰富医疗资源的权贵们都纷纷早亡呢?他们究竟都病在何处?

2 竖子躲藏

晋景公梦见他的病变为了“二竖子”(两个类似孩童形象的小人),分别躲在肓之上和膏之下,并且医药攻达不到,二竖子犹如盗贼一样在晋景公体内东躲西藏,令医师和巫师都束手无策。二竖子东躲西藏,犹如人体患病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关于“疾病”,中西医持有不同的说法。西医注重解剖,深入局部,诊断疾病定位定性。其总体将疾病分为病原体性疾病与非病原体性疾病。对于病原性疾病,其主张虫生而后物腐,将病因归于外来感染。病原体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如在肺、心、肝、胃、神经、血液等等,从而引起不同病症,因此,治病上采取“杀虫”的对抗策略,如各类抗生素、抗菌素。对于非病原体性疾病,其治疗思路仍以对抗疗法为主,如降温、降压、降脂、降糖等[3-4]。中医注重功能,强调整体,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物腐而后虫生,疾病都是“自招”。中医认为人生病,往往机体正气不足在先,而后“邪”或在表,或半表半里,或在里,犹如晋景公梦中二竖子在身体里东躲西藏。“邪”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正气与邪气抗衡,人体可出现不同症状。随着机体平衡状态的变化,人进而会呈现出不同的证,可表现为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单一证或合并证。中医大夫通过辨证论治,施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借助于中药、刮痧、拔罐、针灸、捏脊、擦背、捶背等治疗方案,以扶“正祛邪”,邪去正安。因此,人身体上所出现的疾病,不论通过中医还是西医的疗法,皆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当机体结构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伤、器官衰竭、病原菌引发的机体紊乱、或机体严重消耗到了难以恢复的阶段时,医药难为,此时生命则危在旦夕。晋景公梦见疾病变成二竖子,藏于膏肓之处,又经秦国医缓诊为不治之症,最终溺死于粪坑中。因而后人解读膏肓,多赋予其为机体解剖结构之义,强调病位深,药力不及。

膏、肓二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 成公十年》,而后“膏肓”作为一个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典籍中均有记载,尤其是在医学典籍中。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膏肓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古至今不少人就一直争论不休。因此,后人对膏肓的理解一直莫衷一是。在《黄帝内经》中,对“膏”的阐释见于《素问 · 五脏生成篇》:“白如豕膏者生”[5]63,此处“膏”指的是脂肪一类。《灵枢 · 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6]475此处“膏”指人体部位,代指疾病位置深。《灵枢 · 卫气失常》:“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6]668此处“膏”指“纵腹垂腴”,也就是腹部弛纵,脂肪肥厚而下垂这样的体型。而对肓的解释见于《素问 · 腹中论篇》:“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5]20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膏,肥也”,“肓,心下膈上”。 膏肓也是指人体部位。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也赋予膏肓具体的部位:“膈中之病,名曰膏肓,汤丸经过。针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气势得相熏染,有五膈丸方。”[7]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首见“膏肓穴”,强调“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壮旺”。[8]宋代《圣济总录》将其归入足太阳膀胱经。总而言之,“膏肓”多作为人体部位,以及腧穴名而被记述。那么,医案“病入膏肓”中“膏肓”本意真的是指机体特定生理结构或者腧穴吗?

晋景公当时掌握着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而他的病处“膏肓”却医药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如果“膏肓”指机体部位,为何一国之君的疾病直到无可救药时才被发现?古代权贵往往早死的现象无不说明最好的医药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并不能保证长寿,相反,位高权重下奢靡恣意的皇宫生活才是夺命的利刃[2]。晋景公是“病入膏肓”的典型代表人物,更是数百位皇帝的典型缩影,同时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世人。古代帝王位高权重,贵为天子,常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或忘身殉名,或忘身殉利。朝廷之中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之间,勾心斗角,杀兄夺嫡,反目成仇者比比皆是,都是为了谋权篡位、争名夺利。正如药王祠对联所云:“民间疾苦几何?饮之食之,宜从仙子寻丹诀;世上膏肓万状,名也利也,何似山头多白云?”[9]晋景公梦到疾病变为“二竖子”,此“二竖子”即为名与利,膏肓即名利场。

3 名利膏肓

膏肓即名利场,即贼窝。若病在此处,名医大夫无计可施,人参黄芪附子等药剂不能及。人若一生沉沦于名利,就会被名利所缚,贪爱名的人死于名,贪爱利的人死于利,贪爱名利的人就死于膏肓。关于名利,古今众人皆爱之、求之、贪之,因而都被名利所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正如唐 · 张说《钱本草》有言:“钱,味甘,大热,有毒。”[10]世人如若贪恋色身,就会有饥寒病苦,就会有死生大患,众苦皆归,不可避免。正如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11]48老子又谆谆告诫后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1]165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名利损生,告诫我们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止。所以追名逐利者丧身失命,不待寿尽。圣贤不仅明知色身为众患的根源,而且也深知卿相者的祸患源于显贵,然而世人却又皆以宠为荣,以“贵”(崇高之位)为乐。《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中则就记述了一则庄周拒相的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2]庄子在面对千金重利以及尊位宰相一职,不仅没有趋之若鹜,反而避之不及,令世人赞叹。

针对名利,儒释道三家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免“病入膏肓”。儒圣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3]30对于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论语 · 述而》中更是强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65对于名利,圣贤视之如浮云,是轻之的,并不会因每日的粗茶淡饭而感到忧愁,反而能乐在其中。孔子三千学徒,七十二贤人,其中最为孔子反复称道者是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3]53颜回之乐,远离名利,无膏肓之疾。道家庄子视金钱如粪土,在《庄子 · 列御寇》载有一则“曹商舐痔”的故事,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庄子的这种境界: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14]宋国的曹商不折手段追名逐利,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为荣,遭到了庄子的严厉痛斥,讽刺此行为犹如替人舐痔般的下劣。释家宗师更是视金钱如毒蛇、如猛虎。关于名利,儒释道三家皆轻之、远之、慎之。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4

除了晋景公,历史上记录命亡于厕所的权贵并非少见。公元222 年古罗马皇帝埃拉加巴卢斯在厕所中遇害身亡,且头颅被砍下。1589 年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在厕所被天主教徒刺死。1760 年大不列颠王国及爱尔兰国王乔治二世老国王猝死于卫生间。1977 年美国摇滚歌手、演员埃尔维斯 · 普雷斯利,绰号“猫王”,因心律不齐栽亡于卫生间中。诸多事例,无不证明:世上膏肓万状,名也利也,何似山头多白云。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此说来,天下有几人能够幸免于“膏肓之疾”?古今中外,免于“膏肓之疾”者,难道是圣贤、仙人吗?《西游释厄传》记载:唐皇李世民梦游地狱而感慨贵不如贫,朱紫国国王病入膏肓而感叹救命无方。国君衣朱紫而享光禄,国人图衣食而走利名,均病性命之膏肓[9]。若能看破名利如梦幻泡影,又如牡丹花般(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是故孙悟空行者“心有秘方能治国,内藏妙决注长生。”岂不证明“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膏肓释义为名利,警醒世人莫为名利所污染,岂不是防治天下人膏肓之疾的无上妙方!

4 结语

晋景公梦疾藏于膏肓之处,医缓束手无策,一代霸主“病入膏肓”,英年驾崩。晋景公贵为天子,爱身取“贵”(崇高之位),以“贵”为乐,贪恋财色名食。世人贪生畏死,迷恋色身,故而追求健康长寿,殊不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世人只知身有不适才是病,而不知无数身体康健者却早已病入膏肓。此膏肓处即为名利场,如《战国策 ·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芸芸众生追名逐利永无止休,殊不知“名利损生,声名显赫与地位尊贵亦是一大祸患”,更不知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1]46世人寻声逐色,奔香贪味,追名逐利,舍本逐末,因而色身被“节节肢解”,自讨苦吃。是故圣人谆谆教导世人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猜你喜欢

世人名利
无私无畏世人尊
修心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解不开的魔咒——“挣扎”于现实名利之间的当代书画家
三明医改为何世人瞩目
世人谓我念长安
世人谓我恋长安
三明医改为何世人瞩目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