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天然宿主感染伪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2022-02-25陆莹梅郭敏红杨涛涛

中国兽医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野猪脑炎狂犬病

陆莹梅 , 郭敏红 , 杨涛涛

(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江西 宜春 336000)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导致伪狂犬病(Peudorabies或Aujeszky's disease)发生的病原。该病毒最早于1902年发现,因感染PRV的家兔表现出类似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狂怒、奇痒),被命名为伪狂犬病[1]。伪狂犬病现已成为对生猪健康及生猪产业具有重大危害的传染病之一[2]。

猪(包括野猪)是PRV的天然宿主、贮存者和传染源。通常情况下,野猪源性PRV毒株的毒力比家猪源性的毒力小,这可能是PRV高度适应野猪群后与之共存的结果[3]。因此,临床上PRV对野猪的致病性较低,感染后的症状不典型[4]。家猪感染PRV后的症状因日龄而异,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致流产,产木乃伊胎和死胎;成年猪(除妊娠母猪外)一般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感染猪可长期携带病毒[2]。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PRV弱毒疫苗Bartha-K61株后,养殖场开始普遍使用该疫苗,伪狂犬病在猪群中的危害才逐渐下降[5]。但从2011年开始,该病又严重反弹,后被证实为PRV变异株流行所致[6]。

除天然宿主猪之外,PRV的易感动物非常广泛,能够跨种传播感染多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常见的家畜(如牛、绵羊、山羊、狗、猫和马等)及不常见的野生动物(野兔、野猪、雪貂、老虎、狐狸、浣熊、臭鼬和貂等),非天然宿主感染PRV通常都是致死性的[7]。通常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对PRV并不易感,但该观点在2017年被人感染PRV的确切病例报道所打破[8-9]。

1 家畜感染PRV

1.1 反刍动物 家畜中反刍动物的伪狂犬病病例在牛、羊、马上曾有报道。牛感染PRV后临床上以发热、瘙痒、不安、脑脊髓炎及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此外,病牛还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包括嚎叫、共济失调、循环运动、步态不稳、流口水等。临床病理变化局限于软脑膜下充血,肺叶发生实变,其他脏器损伤不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典型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具体表现为单核细胞的围管现象,神经元坏死,神经元周围聚集小胶质细胞和大脑的噬神经元现象[10]。犊牛感染PRV后会对鼻孔或眼眶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并发展为以脑干为主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生发中心的无化脓性神经节炎和急性淋巴性坏死[11]。

羊感染PRV后的临床特征则包括发热(一般达41~42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奇痒(摩擦或撕咬发痒部位),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大量流涎、转圈运动、运动失调、肌肉痉挛等)及急性死亡。妊娠母羊患病后容易发生流产或者产死胎。临床病理变化可见病死羊口唇至脸部存在浆液性或浆液出血性浸润,眼结膜充血,消化道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脾脏和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且心外膜以及肺、胃黏膜上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肾脏质地较软、瘀血,脑组织水肿,脑血管高度充血,脑膜、脑实质充血,脑积液增多[12]。

马感染PRV后临床表现为出汗过多和明显的神经症状(肌肉颤抖和狂躁),病理检查主要为非化脓性脑膜脑炎[13]。将PRV接种小马的结膜和鼻孔,7 d后小马开始发烧,第9天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13]。

研究表明,牛、羊感染PRV后可以向外排毒,但是不会引起其在畜群间发生水平传播[11,14]。牛、羊的PRV感染主要是由猪的水平传播所致,多个国家的伪狂犬病疫情都是由于猪、牛、羊在同一(或邻近)农场饲养引起的[15]。值得注意的是,鼠是PRV的重要携带者,在PRV的跨物种传播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鼠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散播病毒,在同时存在家猪、牛和羊的农场内起到连接猪和牛、羊的作用。此外,致弱的PRV毒株(如Bartha-K16株)同样能造成伪狂犬病在牛、羊群中的暴发[16]。因此,在畜群发生伪狂犬病疫情之后紧急接种现有猪用PRV疫苗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1.2 伴侣动物 伴侣动物的伪狂犬病病例在犬、猫上有过报道。犬感染PRV后的典型临床症状有发热、面部瘙痒伴面部擦伤、抑郁、呕吐、唾液大量分泌、呼吸困难、腹泻、癫痫、共济失调、肌肉僵硬和死亡等。临床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广泛充血和出血,心脏二尖瓣的血栓以及脾的不完全收缩。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脑干的非化脓性脑炎(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和神经纤维网有单核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周围有单核细胞聚焦,中心区域胶质增生,神经元变性,嗜酸性核内包涵体的形成),心脏、肺脏、胸腺和淋巴结的出血,肺水肿,肝脏的脂肪变性,胸腺和淋巴结淋巴细胞的排空以及急性肾炎[17-19]。猫感染PRV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犬相似[20]。

犬感染PRV通常发生于打猎过程被野猪咬伤后,犬、猫食用生猪骨或生猪肉也有可能感染PRV[18-19,21]。此外,在暴发伪狂犬病的农场(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内也有过犬、猫感染PRV后死亡的案例[15]。

2 野生动物感染PRV

PRV能够感染多种野生动物,但部分野生动物感染PRV的报道年代较远,相关信息记录不详。浣熊感染PRV的临床症状包括沉郁、局部皮肤强烈瘙痒、咳嗽、喘息、出现大量的口鼻分泌物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包括惊厥、迷失方向、运动不协调)。浣熊感染PRV后的病理表现不明显,但能从死亡动物内脏组织中分离到PRV[22]。

猞猁感染PRV后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部脱毛(可能是由于瘙痒抓挠自身所致)和死亡。临床病理变化包括大脑、胃和肠道的充血。组织病理学显示有中度非化脓性脑膜炎、坏死性胃炎和小肠肠炎[23]。

狐狸感染PRV后会出现皮肤奇痒、发热、厌食、呕吐、流涎、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运动不协调、抽搐等症状,并呈致死性感染。临床病理损伤局限于头部,主要为皮下水肿及多处皮肤刮擦伤[24-25]。此外,有研究表明PRV减毒疫苗株同样能够感染狐狸,使其表现出致命的神经损伤,伴随有出血性胃炎和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病毒性血管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小、中肾小动脉出现纤维素样坏死[26]。

水貂感染PRV后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流涎、呕吐、对外界刺激反应增强、狂躁不安、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后肢瘫痪,继而全身麻痹,后期出现严重的四肢瘫痪,发病1~2 d后死亡。临床损伤包括肺脏、心脏、肾脏、脾脏、肝脏、淋巴结、胸腺、胰腺、胃和肠道壁的肿大和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脑干的非化脓性脑炎;在心肌、脑、肠壁或偶尔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透明蛋白和纤维蛋白样变性和血管壁坏死,出现与血管病变相关的出血、血浆蛋白渗出和坏死;心脏和脑部均有微血栓;肺脏、肝脏淤血和出血;淋巴细胞坏死和血红蛋白尿肾病[27]。

虽然多种野生动物均能感染PRV,但并不常见,且没有证据表明PRV能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因此野生动物一般被认为是PRV的“死胡同”宿主。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报道的野生动物伪狂犬病自然感染病例均与密切接触感染了PRV的家猪或野猪相关,猪是野生动物感染PRV的源头[22-26]。

此外,部分野生动物(如狐狸、水貂)常作为皮毛动物进行规模化饲养,有案例报道喂食含有PRV的生猪肉或内脏会导致水貂伪狂犬病的暴发,其他潜在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PRV感染猪、饮用PRV污染的水和喂食啮齿动物)同样可能引起皮毛动物感染PRV[28]。另外,猪用PRV弱毒疫苗对多种野生动物均具有致病性,在野生动物饲养过程中应当慎重使用[26]。

3 人感染PRV

长期以来,由于报道的由PRV感染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较少,且相关流行病学证据不足,对于人是否为PRV的易感群体这一问题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早在1914年就有2名实验人员由于暴露在PRV的污染物下导致发病的案例报道,感染者临床症状较轻,主要为皮肤瘙痒,经治疗后痊愈[29];此后相似的案例在1940年亦有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例中研究人员将其中1位病人的血液接种家兔后能够导致家兔发生伪狂犬病,表明PRV感染人后能够导致其出现病毒血症,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人感染PRV的诊断结果[30]。在此后的1963年和1992年,出现了猪场和养牛场的养殖人员(或兽医)疑似PRV感染的报道[31-32]。此外,在1983年和1986年,有报道游客因密切接触感染PRV的猫后出现疑似感染PRV的病例,并在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了高水平的PRV中和抗体[33]。由于这些案例发生的时间均比较久远,加之有其他的相关研究表明PRV并不太容易造成人类的感染(一项对455名疑似PRV感染者或PRV高风险暴露人群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PRV特异性中和抗体均为阴性;此外,一项研究发现在自我接种高滴度PRV后并不会引起任何的临床症状)[34]。因此,伪狂犬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受关注程度一直不高。

自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团队报道我国首例人感染PRV导致眼内炎的临床病例[9]以后,国内多项研究报道了人发生PRV脑炎的临床病例[35-39]。这些临床案例对病人的临床症状、检测、治疗和预后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如下:(1)PRV感染后通常会从最初的发热、头痛迅速发展为重症脑炎或眼内炎,甚至导致死亡;(2)康复后的病人会留下严重的神经性后遗症;(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主要为长期从事生猪生产、加工和售卖等工作的人员;(4)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前都有开放性的伤口。

自此,由PRV感染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受到了关注。经收集到的文献报道统计,2017年以来人感染PRV脑炎的病例有10余例,这些病例的确诊一方面要得益于现代分子检测手段(尤其是二代测序)在临床病原诊断上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于人感染PRV相关疾病被重新关注。由此看来,由PRV感染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很可能并不是突发的,其在人类中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在此之前,相关病例报道较少的原因可能是人伪狂犬病的受关注程度不够或者诊断证据不足。

4 展望

综上所述,猪(包括野猪)是PRV的天然宿主、贮存者和传染源,非天然宿主感染PRV通常都是致死性的,即使是猪源PRV疫苗弱毒株,对非天然宿主同样具有致病性。此外,至今所有报道的非天然宿主动物伪狂犬病自然感染病例均与密切接触感染了PRV的家猪或野猪相关,猪是感染的源头,尚无证据表明PRV能在非天然宿主间传播。

但值得重视的是PRV能跨物种传播感染人,并能给感染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35-39]。虽然研究表明PRV跨物种传播给人类的能力并不强,且未曾有过人传人的病例报道,但对由PRV感染所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也要足够地重视,尤其是对于从事养猪相关行业的人员及具有高暴露风险的实验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生物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职业防护,避免在有开放性伤口的情况下接触潜在的PRV污染物。此外,从2011年开始,我国猪群暴发了由PRV变异毒株感染引起的伪狂犬病疫情[6],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行业人员的暴露风险,有可能加剧PRV从猪到人的传播。因此,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完善猪群的PRV疫苗免疫以及做好伪狂犬病的长期监测和净化,从而降低生猪PRV的感染风险,对降低PRV由猪到其他宿主(包括人)的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野猪脑炎狂犬病
萌萌的小野猪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打败狂犬病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智慧的野猪
抗狂犬病VHH和疫苗用于暴露后处置显著提高小鼠对致死性狂犬病感染的保护作用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狂犬病预防流行病特征及处理对策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