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海地区蔬菜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模式
2022-02-25柳红
柳 红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0)
引言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是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1]。蔬菜产业是青海省种植业的朝阳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模式。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落实“一优两高”战略,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以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引领,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蔬菜生产效能显著提高,每亩节省肥料20%以上,节省农药50%以上[2]。同时,逐步形成了“大宗主导品种+特色品种”“自我供给+高原夏菜输出”的绿色生产模式。本文对青海地区蔬菜绿色种植模式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青海地区蔬菜种植模式现状
1.1露地蔬菜种植模式形成
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落差大,由于地势地形、气候条件、种植品种、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种植模式也各具特色。现主要种植模式以一年一茬为主,一年多茬模式为辅。其中一年多茬模式有:大蒜—大白菜/萝卜;花椰菜—甘蓝/大白菜;娃娃菜—小香葱/菠菜;菠菜—花椰菜/娃娃菜;西葫芦—小油菜/生菜、莴笋—白菜/萝卜等多种模式。模式多样性提高了青海地区夏秋蔬菜产量,有效提升青海省蔬菜总产值,从整体上促进了青海地区蔬菜产业发展。
1.2设施蔬菜周年种植模式多样
1.2.1一年多茬轮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速生叶菜类的轮作,如:小白菜、生菜、茼蒿、香菜、油麦菜、空心菜、小香葱等。由于叶菜类生长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其经营主体多分布在湟中区、大通县、互助县和藏区的种植散户。主要轮作模式一般有:菠菜—油麦菜—上海青—香菜;香菜—菠菜—芹菜—韭菜;香葱—菠菜/小油菜—生菜/菜心—小油菜等。根据设施温棚配套条件速生叶菜一年可生产4~6茬,大大提高了温室利用率,蔬菜总产值也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2.2一年三茬轮作模式
该模式多以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品种为主,配套绿叶蔬菜类、白菜类、萝卜类等蔬菜形成周年种植模式,在青海省大多数地区均有此模式,蔬菜产品主要以供给本地市场为主。主要模式有:叶菜类—茄果类—叶菜类;瓜类—茄果类—叶菜类;叶菜类—瓜类—茄果类、白菜类—豆类—叶菜类等。
1.2.3一年两茬轮作模式
该模式多以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为主,是青海省地区主要的栽培模式,尤其在西宁市、海东市等主产区尤为明显。主要模式有:瓜类—茄果类;茄果类—食用菌;瓜类—白菜类;茄果类—叶菜类等。
2 青海地区蔬菜绿色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和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压实责任,推广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项目,2018年开展农业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行动、2019年起在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禽产品示范省带动下,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全省蔬菜生产中通过政策引导,实施“双减”行动,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扩大绿色防控面积,实现蔬菜提质增效,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1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通过采取“有机肥(农家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农家肥)+配方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农家肥)+有机叶面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农家肥)+有机叶面肥+配方肥+轮作倒茬”等适合于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多种技术模式,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30%以上,探索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从源头上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2.2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
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环保型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推广以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为代表的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在达到农药减量和控害增效目的的同时提高蔬菜品质。通过该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3~5次,效益大大提升。加快了绿色生态生产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推动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提高了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
2.3推广蔬菜绿色生产技术集成
积极示范推广以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集成、秸秆生物反应堆、病虫害生物防控等系列绿色高产技术,全省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率达到82.5%,累计应用面积超过310 万亩,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为市场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蔬菜产品,增强了蔬菜市场竞争力,减少了土壤和环境污染,优化了生产环境,发挥了资源优势,实现蔬菜绿色生产的高产、优质,生态相协调和统一。
3 青海地区蔬菜产业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存在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离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消费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需要高度重视、着力解决。一是自然环境严酷,发展空间受限。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占用耕地现象日益增加,大量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被征占,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不断被挤占的同时,新的生产基地不断向远离城镇的沟坡地转移,打破了原有的设施蔬菜生产“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的生产布局。耕地质量、设施配套条件差异较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二是生产设施基础薄弱。露地生产无配套设备,露地蔬菜主要生产仍以“靠天吃饭”为主,对冻害、冰雹、旱灾等自然灾害没有应急对抗能力。同时设施生产中配套设备不完备,温室类型较多,冬季保温能力参差不齐,达不到进行周年生产的需求。三是绿色生态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杀虫灯、防虫网、粘虫色板等生态栽培技术控制病虫危害、降低农残污染效果十分明显,但受成本高、优质不优价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较慢、规模不大、应用比例低。四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各地在标准化生产上有一套技术规程,但落实的力度不大,生产采标率低。五是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温棚生产效率偏低。温棚中应用的机械大多投资较大、缺乏适合的机械设备,采摘等关键环节专用机械缺乏,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蔬菜生产的机械化应用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六是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品牌化运作,销售渠道拓展不顺,市场布局不完善,品牌整体薄弱,高原特色蔬菜品牌影响力不足。
4 推广蔬菜产业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的对策建议
4.1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栽培措施等,在适宜区域内推进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始终走生态农牧、绿色兴农的路子。一是在城镇周边围绕城镇保供,突出特色精细蔬菜生产;二是围绕青海省夏秋季节优势,大力打造高原露地夏菜,大力开发乐都辣椒、大蒜、萝卜、韭菜、鸡腿葱等本地特产蔬菜。三是进一步挖掘种植品种单产潜力,着力提升全省蔬菜绿色高效种植水平。
4.2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高度重视蔬菜产业装备智能化、技术集成化、治理现代化工作。一是依托省级蔬菜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力量,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大力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集成创新,全面指导落实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强新品种引进、利用和创新,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丰产、优质、多抗、耐贮、市场认可度高的蔬菜新品种,提纯复壮地方特色优势蔬菜品种,提高蔬菜良种化程度。三是加快推进蔬菜良种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产业,引导集约化育苗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四是加快突破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在设施构型优化、机械化生产、蔬菜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强研究和集成推广,提高蔬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
4.3重视人才培养
一是采取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壮大蔬菜产业科研力量。二是定期对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生产者进行蔬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生产素质,努力打造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销售、懂经营的技术人才。三是聘用一定数量的大学和高职院校蔬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蔬菜技术推广队伍中,加快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
4.4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响亮品牌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低建设,研究制定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蔬菜产品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和加工技术标准等标准化体系,制定设施温棚建设、运营管理、生产技术等标准规范,促进蔬菜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设施蔬菜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发展模式,提高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及生态环境安全等级,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的生产投入品,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实施蔬菜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地域、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推广,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绿色发展,助力打造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