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刍议
2022-02-25何景先
何景先
(湖南省桃源县沙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桃源 415700)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病。该病发生后不仅会导致病猪出现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猪淋巴结脓肿以及关节炎等症状,还会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和发病,甚至会感染人。该病发生后,传播速度非常快,不仅在短时间内造成养殖环境中动物的大范围患病死亡,更会给养殖人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了解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学及临床症状,寻找一些有助于诊断该病的科学手段,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建议,供参考。
1 病原学特点
该病的病原为猪链球菌,菌体多呈球形,无芽孢,无鞭毛,但可以形成荚膜。该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在显微镜视野中可见有球形单个存在,也有成对或逐个连接起来呈现链状。根据猪链球菌的荚膜多糖的多样化,可以将猪链球菌分为35 个不同的血清型,还有一些菌株没有定型。不同血清型的猪链球菌具有的致病性均有差异,在临床上能够引起猪发病的血清型也不同,通常只有1、2、7、9 型的链球菌具有致病性。其中2 型的致病性最强,流行范围也最广。其次就是血清1 型猪链球菌。其他血清型均毒力相对较低,甚至有的猪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携带多种猪链球菌。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贫瘠,但在一些富含营养的培养基生长良好,常用的培养基有鲜血平板或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猪链球菌在鲜血平板上经过24h 可见灰白色透明的菌落,呈现出水滴形。并有溶血现象,根据溶血现象可以将猪链球菌分为三种型,分别是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为α型,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乙型为β 型,属于强致病菌,丙型为γ 型,通常为非致病菌。
猪链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多见于空气、土壤、水以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用常规的消毒液可将其杀死,在干燥或过于湿热的环境中,病原也很快失活,一般60℃下猪链球菌存活超不过30min。
2 临床表现
2.1 败血症型 败血症型在临床很常见,此型患病动物发病较快,同时没有任何前兆症状,突然就会发病,病猪体温迅速升高达40℃,短时间内猪的耳尖出现发绀现象,呈现蓝紫色的淤血,颈部有充血症状。病猪表现食欲下降或废绝,便秘,可视黏膜潮红,伴有流泪现象。身体各处肌肉都有间歇震颤症状,随病情发展,病猪背部的充血越来越严重,有出血点。当病情恶化后,病猪身体两侧出现有紫色斑块,开始有呼吸不畅和气喘等症状。病猪的尿液呈褐色。要对病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否则病猪在3d 后会死亡,死猪耳孔、鼻孔等身体天然孔洞中会流出暗红色血液。
2.2 脑膜炎型 本型多由于R 群和C 群的猪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能由L 型或S 型的链球菌所引起。本型多发生于哺乳期的猪和幼龄猪,这类猪感染猪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导致病原通过屏障进入脑部。病猪在发病后,体温迅速升高至40℃左右,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有浆液性或黏脓性的鼻液不断从鼻孔流出,而后病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不断磨牙和尖叫,病程稍长可见病猪转圈和运动失调。病程发展到后期,病猪后躯麻痹,呈现侧卧状,四肢不断划水,有时还可见有角弓反张的情况。到最后,病猪因呼吸困难而出现死亡,死亡的症状与猪伪狂犬病较为相似。
2.3 关节炎型 关节炎型病患动物极少数是一开始就是关节炎型,大多数关节炎型病患动物是由于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病患动物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伤病长期不愈而转化为关节炎型,本型病程长,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相对较温和,体温有时会升高,有时又会恢复正常。精神和食欲表现出有时异常,有时正常。病猪还表现出站立和行走困难、跛行,可见病猪关节部位明显肿胀,尤其多见于肘关节、跗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等。时间长的病猪会有消瘦的情况。最终因衰竭而死亡。病程通常可以达到2 ~3 周。
2.4 淋巴结脓肿型 本型多是由于E 群猪链球菌所引起,多见于在体表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引起发病,如咽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这些淋巴结表现为化脓和肿胀,用手触摸,质感坚硬,表现为热痛感,有的病猪还有严重的咳嗽。在发病早期,病猪表现为采食、咀嚼和吞咽有点异常,后期发展为吞咽困难,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部位的化脓灶出现破溃,流出脓液,病牛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好转,病程通常在4周左右,该型的猪链球菌多呈现良性经过,多是于猪受到外伤后感染猪链球菌而引起的。
3 诊断鉴定
3.1 微生物学鉴定 使用微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病患动物诊断主要有两个步骤,分别是病院分离和镜检,也可以通过动物试验来确定病原。病原的分离工作需要根据病患动物的患病症状,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患病动物的病变部位,比如患有关节炎症的动物需要取出动物患病部位的关节液,败血症等需要患病动物的内脏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将带有病原的组织器官加入灭菌处理的生理盐水中研磨处理,一段时间后过滤去除滤渣,把滤液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中,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设置为37℃,将鲜血琼脂平板放入培养,72h 后可以在平板上观察到滴水样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将这种菌落挑取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可见在视野中发现单个、成对或者呈链状的阳性球菌。由此可以确定该病。
3.2 血清学鉴定 该病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而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试验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方便、高效。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于该病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这些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发现病料中微量病原的存在。在这些技术中,最常见的为聚合酶链式反应,也就是PCR 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能够分辨出病原的型,但该访法需要具有较高的试验操作技术,还需要实验室具有相对较高的试验条件。因此不利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4 预防措施
4.1 日常管理 在养殖环境中,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方案和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疫病发生的概率,因此养殖环境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可草率,需要制定有实施性和防控标准的计划,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才能达到预防疫病的目地。(1)养殖场的环境要做到干净卫生,有专人定期打理,粪便杂草等不能长时间在养殖环境中存在,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不及时清理很容易造成细菌滋生,增加动物患病概率。(2)养殖场需要有定期、完整的消毒方案,需要懂消毒知识的专业人才来进行这项工作,同时,定期更换消毒液的种类,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液,防止病菌出现耐药性,出现无效消毒的现象。(3)猪舍的环境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并且最好是相对恒定的环境,冬季和夏季温差大,动物会难以适应进而出现生病症状。同时也要做好通风工作,尤其是夏季,各种物质混杂发酵出有害气体非常容易使动物生病,所以通风也是养殖人员需要注意的。
4.2 制定免疫程序 及时有效的注射疫苗能够减少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概率,结合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针对妊娠期的母猪,在生产之前的4周进行灭活疫苗的接种;仔猪可以在30 日龄和45日龄进行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的效果;后备母猪在配种之前应该接种1 次。
4.3 药物预防 在猪链球菌繁殖的高发期,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式,使用药物保健预防,可以使用复方长效磺胺和碳酸氢钠,将其拌入饲料中投喂,具体的投喂量要结合说明书,可以适当的减量,一般情况下,连续投喂7~10d,能够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
4.4 加强防护 猪链球菌不仅能使动物患病,也能使人患病。养殖人员在进行日常管理、饲养工作中,必须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工作,避免被猪链球菌感染。在日常管理和动物饲养工作中,加强自我防护工作,须做到正确穿戴专业的衣物鞋帽,不给病菌入侵的机会。同时做好养殖场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周期性消毒管理工作和养殖环境管理工作,减少人和动物患病的风险,切断有可能的病原传播途径,降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概率。
5 综合防治
5.1 病患处理 猪链球菌病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的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疾病,一旦在养殖环境中发现患病对象,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必须马上采取隔离措施,并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以求用最快的速度派遣医护人员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对发现病患的养殖环境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消毒,以免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如果患病动物实在无法挽救,一定要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遏制疫病的传播。
5.2 提升管理水平 养殖场要合理安排猪的饲养密度,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日常要保持干燥和通风,降低猪患病的概率,并且猪链球菌难以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从而减少动物患病的风险。夏季是高温高湿的季节,猪链球菌病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染扩散,养殖人员需要增加在养殖场中的巡场次数,察看是否有患病动物。已患病的动物可能出现体表化脓、关节肿大等症状,且对食物缺乏兴趣,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不大,喜欢在角落卧着,发现这样的动物应该及时隔离,寻找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断,一旦确诊为猪链球菌病要第一时间对整个猪舍进行消毒,为同群的动物注射疫苗,同时进行药物预防。外来人员或疫区人员来访时,要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展开接待工作,有关设备、饲料、疫苗等专业方面外来人员必须进入养殖生产区时,一定要穿戴好专用的衣物和鞋帽,全身消毒后才能进场开展业务。
5.3 加强免疫 对未曾接种过疫苗的健康猪群,其体内不存在抗体,一旦有野毒入侵很容易发生感染,建议疫区猪场将链球菌病划为基础免疫的范畴。免疫时应注意接种疫苗前后一周之内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或解热镇痛消炎药,以免出现机体免疫抑制而导致对疫苗的反应减弱。注射疫苗最好选择晴天进行,以降低动物的应激反应。注射疫苗后2~3 周需要检测一次抗体含量,以防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当有病患动物出现,需对同群动物增加药物注射剂量,以刺激体内抗体数量急剧增加,快速起到免疫效果。同时,在开展免疫疫苗注射工作或注射防病药物工作时,严格执行一针一猪的原则,如果,针头消毒必须做好,防止猪链球病菌等污染源通过针头扩散蔓延。
5.4 药物治疗 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猪链球菌病,是治疗本病的最好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有头孢喹肟、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药物注射是治疗猪链球菌病最佳的方式。猪链球菌病在我国已经流行许久,大部分菌种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条件允许,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了防止临出栏的动物体内药物残留过多,建议使用中药治疗,按照100kg.bw的猪取忍冬藤、野菊花、白复枯草各66g、七叶一枝花17g 、紫花地丁33g,混合研末后,用水煎煮,药液饮水,1 次/d ,连用5d。本病治疗一定要尽早,治疗越晚预后越差。对脑炎型链球菌感染,需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