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与防控

2022-02-25李燕名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初乳传染性母猪

李燕名

(北京市顺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1300)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的养殖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仔猪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种应激因素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感染各种疾病,其中仔猪腹泻是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常见疾病之一,因腹泻造成仔猪死亡的占仔猪死亡总数的40%左右,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仔猪腹泻是规模化养殖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诱发病因非常复杂,诊断和防控比较困难,尤其是病毒或病菌引起的腹泻,可引起仔猪大批死亡,有的猪场死亡率甚至达100%,仔猪腹泻已经受到广大养殖户的关注和重视。

1 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

仔猪腹泻根据其传染性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传染性腹泻和非传染性腹泻。传染性腹泻主要是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起的腹泻,常见的有病毒、病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腹泻,对养猪场造成的损失巨大。非传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饲料更换、断奶、寒冷等因素引起的,以保育仔猪的发病率较高。无论是传染性因素还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都会造成仔猪腹泻、脱水,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两种因素互相影响,可以造成仔猪多种混合感染,危害较大。

1.1 非传染性因素

1.1.1 仔猪发育不健全,抵抗力低 新生仔猪的消化系统、体温调节能力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很容易感染发病。如新生仔猪的消化系统不完善,胃上皮细胞只能分泌乳糖酶,其他消化酶和盐酸的含量极少,不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滋生繁殖;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很差,尤其当产房内温度较低的时候,仔猪的体温会很快下降,代谢能力降低,导致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发生腹泻等疾病;新生仔猪缺乏主动免疫机能,只能通过吸吮初乳而得到免疫球蛋白获得免疫力,如果仔猪出生后没有及时吸吮初乳,机体免疫力不高,易感染疾病;另外,母猪在妊娠期营养不全面,缺乏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就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新生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等。哺乳母猪如果营养不良,会泌乳量不足,乳汁的质量下降,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导致其发病率上升。

1.1.2 饲料中含有敏感抗原 胃肠粘膜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通过体液或细胞免疫来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敏感抗原物质。新生仔猪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非常低,其对蛋白质的消化率较低。仔猪采食饲料后,饲料中的敏感抗原(也包含无害的蛋白质)会激活其免疫系统,但是在其获得免疫耐受以前,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敏感期,也是饲料中的敏感抗原会引起仔猪出现迟发性超敏反应,对小肠粘膜造成损害,使小肠绒毛萎缩,诱发腹泻。

1.1.3 饲料品质差 饲料原料以及成品保存不当,引起饲料霉变,或者饲料配制不合理,饲料中油脂含量过高,造成仔猪吸收困难,引起腹泻;仔猪开食以后,食欲比较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导致仔猪饮用粪尿污水,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腹泻。仔猪饲料或者母猪哺乳期饲料配比不当,仔猪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因子,导致抵抗力降低,引起腹泻。

1.1.4 应激因素的刺激 由于应激因素引起的腹泻多发生于10~30 日龄的仔猪。此阶段仔猪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还不完善,对应激因素的刺激比较敏感,温湿度的变化、食物的变化、母仔的分离等都会对仔猪产生应激,引起仔猪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的发生。气候忽然变冷,阴雨连绵,猪舍内温度低,地面发凉而又没有及时加垫草,易使仔猪着凉发生腹泻;仔猪断奶后,食物来源从乳汁变成饲料,会对仔猪产生断奶应激,导致消化酶的分泌量减少,影响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的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胃肠道内没有消化的饲料增多,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滋生繁殖提供了物质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导致胃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1.1.5 乳汁的影响 哺乳母猪患病以后,会引起母猪生理机能紊乱,体温升高等,其分泌的乳汁变性,仔猪吸吮后,出现消化不良,使病菌乘虚入侵,导致腹泻;母猪哺乳期需要的能量增多,经常会提高饲料中玉米和油脂的添加量,乳汁浓稠,乳脂的含量增高,而仔猪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弱,就会使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打乱,导致仔猪腹泻。

1.1.6 中毒导致腹泻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多种药物大剂量联合使用,或者用药不当药物中毒而引起仔猪腹泻,停止用药后,腹泻也会停止。母猪饲喂霉变饲料后中毒,机体内的霉菌毒素也会通过乳汁传给仔猪,引起仔猪腹泻。

1.2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仔猪感染病毒、病菌、寄生虫等,就会导致仔猪出现腹泻。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圆环病毒等,引起腹泻的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痢疾螺旋体等,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鞭虫等。由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症状很相似,但发病程度和造成的危害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生产中要认真鉴别,以免误诊。

2 诊 断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很多,因此,当仔猪出现腹泻后,要根据发病时间、腹泻程度、粪便状况(颜色、气味、是否混有其他物质)以及是否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等全身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对病情复杂的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测来确诊。一般情况下,腹泻轻微,病程短,粪便稀软,可能是应激或者采食霉变饲料引起的腹泻;腹泻持续时间长,呈水样,或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也伴随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则可能是中毒、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这种情况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加强对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管理 要加强对妊娠母猪的管理,饲喂全价配合饲料,确保饲料中营养均衡,尤其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要足量,以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为了保证妊娠母猪能给仔猪提供较多的特异性抗体,要在母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E、硒、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等,提高初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免疫球蛋白等的含量,增强仔猪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疾病的感染率;对哺乳母猪,要注意对乳房的护理,对有乳房炎或其他疾病的,要及时寄养仔或采用人工乳饲喂仔猪,以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3.2 加强对仔猪的管理

3.2.1 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新生仔猪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以及消化系统还不健全,对温度、湿度变化等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要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减缓应激造成的危害。新生仔猪要做好保温措施,刚出生的时候温度控制在34~35℃,2~3 日龄在30~32℃,以后每周根据情况降低2℃左右,到20 日龄在24℃。猪舍内的在50%~60%。在仔猪培育过程中,要避免温度的突然变化,以免温度过低引起腹泻。还要做好产房、保育舍的消毒,保持猪舍干燥卫生,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仔猪出生后要做好固定乳头、饮水、排便的训练,确保仔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仔猪的断奶要逐步进行,减缓断奶对仔猪造成的刺激。

3.2.2 及早让仔猪吸吮初乳 仔猪出生后,要尽快让仔猪吸吮初乳,确保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但是,如果需要进行超前免疫的,要在做好疫苗免疫1h 后进行固定乳头吃初乳,整个过程一般控制在2h 左右完成。另外,对个别不会自己吃奶的仔猪,要做好人工辅助喂奶工作。

3.2.3 做好饮水补料,降低饲料中抗原的刺激 仔猪的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当乳汁中乳脂的含量很高时,要及时喂水。仔猪一般采取自由饮水,水源要清洁干净,冬季要饮温水,以免饮凉水导致腹泻。当仔猪7~10 日龄时开始补料,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补充母乳营养成分的不足。补料的原则是少量多次,并且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饲喂量,减少饲喂次数。仔猪饲料中要适当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复合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有机酸制剂等,既可以提高饲料中的营养水平,又可以弥补消化酶的不足,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同时又能改善胃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根据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仔猪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黄柏、黄芩、黄芪等中草药,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为了减缓饲料中的抗原刺激,还可以对饲料进行加工调制,如将大豆煮熟,可以降低大豆中抗胰蛋白酶的活性,防止由于消化不良造成的腹泻。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钙制剂、苯海拉明等抗过敏物质,提高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耐受性,减轻日粮抗原反应。

3.3 传染性腹泻病的防治

3.3.1 病毒性腹泻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强化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免疫的方式进行防控。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免疫接种。对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常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灭活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以及TGE-PED 二联灭活苗等,由于养殖场中两种疾病经常混合感染,因此常选用二联苗在母猪分娩前20d 在后海穴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仔猪腹泻有明显的效果。除了采用疫苗预防以外,还可以利用母猪返饲的方式进行预防,将患有两种疾病死亡仔猪的胃肠道经过处理混入母猪饲料中,病死仔猪的胃肠道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母猪食入后就会造成母猪感染,使母猪出现轻微的症状,并刺激母猪产生抗体,等仔猪出生后就可以通过吸吮初乳获得母源抗体,达到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目的。但是,强毒返饲的安全性较低,可能会感染其他疾病。预防猪轮状病毒可以在母猪妊娠前两周或者仔猪出生后1 周利用猪轮状病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猪群中如果出现感染猪,要立即隔离饲养,并利用药物对症治疗。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的,可以利用5%~10%萄糖盐水和3%~10%碳酸氢钠静注。也可以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 溶于40℃左右的1000mL 的生理盐水中,让仔猪自由饮用。同时注射抗生素或服用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3.3.2 细菌性腹泻 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C 型产气荚膜梭菌、痢疾螺旋体等引起的腹泻,主要采用强化管理、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的方法进行防控。(1)养猪场要采用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做好母猪围产期以及新生仔猪的护理,消除各种诱发因子。(2)做好免疫接种。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一般在母猪分娩前2~3 周进行疫苗接种,疫情严重的猪场在仔猪出生后1~2d、12~20d 还要接种2 次。对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初产母猪在产前4 周、2 周各免疫一次,5~10mL/头,对于经常母猪在产前2 周免疫接种一次即可,3~5mL/头。对于仔猪沙门氏菌病,一般要进行2 次免疫,首免在30~40 日龄,加强免疫在70 日龄。(3)对出现症状的病猪,要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对脱水的仔猪要进行补液,同时,利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3.3.3 寄生虫病 对寄生虫病要做好预防性驱虫工作,养殖场卫生条件不好,一般2~3 个月进行一次驱虫,卫生条件好的每半年驱虫一次,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除了预防性驱虫以外,还要加强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对粪便,要集中发酵处理,杀死虫卵,以免感染其他的家畜。

猜你喜欢

初乳传染性母猪
基于品管圈的多学科联合干预策略在早产儿初乳喂养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