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释放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潜能中的作用

2022-02-25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机化丘陵坡度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陈燕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尤其是丘陵山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给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仔细分析发现,这些撂荒地多是丘陵山区坡地或细碎地块,设施条件较差。为了积极应对这一问题,部分丘陵山区省份探索农田宜机化改造新路径,打破现有耕地与农机作业的藩篱,有效提高了种粮收益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有效释放了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潜能。

一、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重大意义

所谓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是以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为目标,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为手段,通过对分散零碎、坡度各异、形状不一的耕地进行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和土壤培肥熟化等整理整治活动,实现地块互联互通、地块布局优化、合理设置沟渠、消除机械化作业死角、扩展大中型农机具运用空间的目的。

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重大意义在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机化水平提升;节约种粮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物质基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有利于巩固丘陵山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丘陵山区涉及全国1400 余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其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约占全国1/3。监测数据显示,丘陵山区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40%,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国16%,玉米、大豆播种面积均约占全国28%,马铃薯播种面积约占全国79%,是巩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能放弃的重要阵地。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我国13 个粮食主产省6°以上坡耕地,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平均占比为32%,四川平均占比高达72%;占比超过30%的有15 个省份;丘陵山区耕地占比全国约37%,粮食产量占比全国约29%,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二)有利于提升丘陵山区粮食生产能力。丘陵山区的耕地多沿山势错落分布,分散零碎、坡度各异、高度差不等、形状大小不一,机械化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机具无法下田进地作业,耕种管收各环节主要以小微型机具和人力畜力为主,粮食生产劳动强度大。2021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03%,其中,丘陵山区还不到50%。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量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如果大中型机具不能及时跟进,丘陵山区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存在耕地大面积抛荒、粮食产量大幅度滑坡的危险。由此可见,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基础条件,特别是农机化基础薄弱短板迫在眉睫。

(三)有利于改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条件。丘陵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耕作不便、地力较差、水土流失较大等方面,改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条件根本出路在于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十三五”以来多地探索实践表明,实施宜机化改造后,小田变成大田,陡坡地变成较大的沿等高线分布的缓坡梯田,减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耕地质量;按标准配置田间道路,100%的地块可以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要求,改造区域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可提高到80%以上。

(四)有利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各地实践证明,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能够充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宜机化改造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20%以上;有效减少了耕地撂荒,整合提升土地利用率,可增加5%左右耕地面积;能够增加复种指数,增强耕地地力,土壤熟化后粮食增产10%左右。随着改造区域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有效促进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及相关先进农业技术在当地集成应用,加快了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生产的转变。

(五)有利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国小农”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农情。当前,全国小农户数量约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近七成。由于丘陵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差,难以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有效导入,严重制约着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通过宜机化改造可以破解这一难题,有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不仅为农户家庭经营提供更好的作业条件,而且也催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作业需求,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任务艰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坡度分布数据显示,我国坡度6°以上耕地面积约5.54 亿亩,其中,坡度为6°—15°为3.05 亿亩,占比55%;坡度15°—25°为1.66亿亩,占比30%;坡度25°以上为0.82 亿亩,占比15%。按照年均完成改造面积2000 万亩估算,完成坡度6°—25°耕地(4.71 亿亩)的宜机化改造需要23 年以上;若以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西北、华南、西南丘陵山区为重点,仅完成对坡度6°—15°耕地(2.35 亿亩)的宜机化改造也需要11 年以上,改造任务异常艰巨。

(二)支持推广力度不足。从已开展改造试点的山西、重庆等少数省份情况看,亩均改造成本约3000 元。各地资金渠道主要有三种: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相关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总体上资金规模较小,基本处于零星、小范围试点阶段,虽然形成了一定示范带动效应,大范围推广应用资金缺口较大。另外,中央财政资金主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优先在全国坡度6°以下的耕地开展建设,尚不能兼顾丘陵山区坡度6°以上耕地,同时也制约着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推进。

(三)技术体系有待加强。一方面,在近年试点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虽然同一标准能够通过不同的改造方案实现,但在效果、难度、成本、工期上有着很大区别,规划和施工方法还需要更为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农田宜机化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地形地貌、土壤地质、粮食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等情况复杂多样,改造模式和标准、配套农机装备集成也不尽相同,要求参与改造的人员掌握农机、农艺、管理、工程、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专业常识和多领域相关政策,但相关人才严重不足。

三、释放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潜能的工作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GBT 30600—2022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的有关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注重满足农业机械高效、安全作业和通行,加强对坡度为6°—15°的耕地建设。

(二)开展试点示范,推广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提炼出适宜不同地方条件的技术标准和改造方案,组织研究制修订相关农田宜机化改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健全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体系,为示范推广提供标准支持,鼓励各地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的示范应用。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专业化人才队伍。突出农田宜机化改造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管理技术人才培训,支持基层农业农村部门农田宜机化改造管理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培养农田宜机化改造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农田宜机化改造服务组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田宜机化改造管理技术服务队伍。

猜你喜欢

机化丘陵坡度
基于“脾胃内伤”辨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平江农田宜机化改造出实效
重庆市农机总站召开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培训暨工作推进座谈会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MSCT鉴别诊断分析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大坡度滑索牵引索失效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
关于场车规程中坡度检验要求的几点思考
胡丘陵《栽树》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