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退休职工心理关爱途径研究
2022-02-2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李宏雁
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李宏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退休职工的权益得到较大的改善。特别是国家养老保险社会化制度的发展,给退休职工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给予退休职工足够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各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和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退休职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城镇化的加速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空巢化,导致退休职工的心理孤独程度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子女给予的心理慰藉不足,企业、社区在退休职工心理关爱中的角色导致社会层面对退休职工关注度低,这也导致退休职工的心理不适,甚至引发心理疾病,给退休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对此,国家、社会和企业应加强对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的重视,从而使他们安度晚年、发挥余热,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企业、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退休职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心理孤独程度深。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当个体超过65岁时,进入心理最后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较为突出的心理冲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这一问题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于退休职工来说,职业阶段与退休生活的转变让其难以适应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极容易产生孤单感:首先,年龄的不断增长让其身心产生变化,配偶的离世、子女的成家和朋友的离世都会严重影响退休职工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器官老化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给退休职工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保不断完善,但疾病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却难以恢复,难免造成退休职工的痛苦与压抑。最后,由于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退休职工的获得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更加需要精神寄托,包括子女、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在离开工作岗位后,退休职工面对大块的闲暇时间,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发适应性心理问题。
(二)子女心理慰藉不足。退休职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回归家庭,因此子女给予的心理慰藉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子女应在父母心理关爱中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给予父母足够的物质条件,满足父母就医、生活等一般的物质需求;二是与父母保持有效且高频的沟通,多看望父母,及时消除因退休或生活空虚而导致的心理不适。但目前我国退休职工家庭结构呈现明显的小型化趋势,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家庭养老负担,特别是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大量青年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迁徙,小型城镇存在明显的空巢化情况。部分传统家庭的退休职工不仅无法获得一定的物质帮扶,甚至要为子女提供生活照顾和经济支持,给退休职工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子女外出工作或成家立业后给予退休职工的赡养有限,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关怀和照顾,老年心灵上得不到慰藉。
(三)社会关注度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退休职工的数量、年龄也在不断增加。但日益增长的退休职工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关注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其他群体产生一定矛盾。首先,部分退休职工与社会脱节,职工退休后如果不能主动参与各项娱乐、休闲或社会活动,其与社会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就会显著增多。其次,大多数退休职工的主要文娱场所集中在社区周边,但目前社区往往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一些社区设施等物质条件改善中,对老年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层面关注较少。最后,退休职工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身为劳动者的“社会角色”,和之前的生活相比更加单调、重复、缺乏新意,这也使得其社会生活相对缺乏。
二、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主体间沟通渠道不通畅。一是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各级主管部门对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标准并不统一,且管理部门之间也未达成在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方面的共识。因此,有必要从市级及以上层面对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相关标准和制度进行总体性设计。二是未形成部门间的有效协同。退休职工关爱多以政府、社区等主体来开展,企业发挥的作用不足。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通常通过工会开展相关工作,但私营企业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较少。同时,由于企业、社区、政府等主体间沟通渠道不通畅,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难以形成完善的体系。从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现状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现状,这与退休职工日益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产生矛盾。
(二)个体心理建档工作滞后,缺乏心理帮扶。随着退休职工心理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其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问题也日益增多。由于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给予个性化的帮扶。但从社区和企业退休职工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现状来看,对退休人员进行“一人一档”服务管理较为罕见,特别是对于发生过心理危机的心理异常退休职工,未建立常态化的心理档案收集工作。目前,心理档案的组织与利用还存在着碎片化、离散化的问题。同时,企业和社区没有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退休职工新需求开展心理帮扶。由于企业和社区大多数职工从事常规的事务性工作,鲜有时间更广泛、全面地了解心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加强对退休职工的心理帮扶。
(三)关爱方式和关爱渠道单一。从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现状来看,在关爱方式上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思想层面,目前退休职工心理问题的社会关注度较低,政府层面虽已给予高度的重视,但从企业和社区的角度来看,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企业没有将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社区方面也缺乏对退休职工的广泛调研。二是具体业务创新方面。目前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渠道较为单一,很多地方通过统一政务服务窗口、线上服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方式提供心理咨询。但由于退休职工年龄偏大,线上方式的普及度和有效性有待验证。在线下渠道,由于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很多心理关爱措施基于管理的角度,专题性、个性化的心理关爱较少。
(四)针对退休职工的文化活动较少,文娱场所建设不足。退休职工心理关爱涉及多种需求,衣食住行等易量化的需求较容易满足,但文化层面的需求在实施中难以衡量。且由于个体文化需求的差异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文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家访、节假日送福利等活动已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精神生活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政府层面已加大了对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但在企业和社区层面专门针对退休职工的心理关爱空间稍显不足。
三、新形势下退休职工心理关爱途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互动机制。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层面对退休职工服务与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并形成政府、社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从市一级的层面加强对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顶层设计,在地方政策和法规建设方面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标准,并对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履行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职能。同时,为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强对退休职工的心理关爱,市一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动员社会资本加入。此外,还应起指挥调度作用,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化爱心养老机制的完善。第二是实现多个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关爱与服务标准。以市一级部门为主导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推动退休职工心理关爱工作无障碍互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区一级则要具体落实监督工作,定期对企业、社区的执行工作进行检查,如落实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政府资金到位情况、落实卫生部门社区医疗服务情况等。第三是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区的基石作用。一方面,企业在退休职工心理关爱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特别是在人事管理和福利保障方面,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对退休职工的关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通过社区网格员与退休职工进行点对点联系,有针对性地了解退休职工的心理状况,定期进行上门心理咨询,及时化解退休职工的心理危机。
(二)健全心理档案,加强心理疏导。一是建立健全退休职工心理档案。凡属退休职工心理健康档案的相关材料(基本信息情况表格,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心理约谈和心理咨询记录材料,心理疾病的诊治记录材料,心理测量结果分析报告材料)都由社区心理中心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心理档案逐渐构建起心理疏导网络。心理疏导网络可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政府公共设施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配备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咨询员,以街道和社区为主体打造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等场所,也可以小组的方式组成心理互助会等,让退休职工有纾解和疏导的场所。二是加强对心理异常退休职工的干预与帮扶。首先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因心理问题而治疗或住院的职工进行物质帮扶,以福利的方式进行发放。其次,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社会志愿者的名义,为解决老年人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力,大造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发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培养人们自觉爱老的社会行为规范,为退休职工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第一,结合政务一体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多渠道的心理咨询服务,集省、市和区一级的服务平台于一体,提供电话咨询服务,集微信、微博和官方门户提供线上在线咨询。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病残疾人,还可以探索多样式的预约和上门服务,充分彰显退休职工心理关爱的人性化和专业化。第二,应进一步挖掘现有心理资源的关联数据与服务。同时,实现信息动态管理。与公安、卫健、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定期交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当前,面向退休职工的心理关爱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因此在具体的业务领域,应根据工作要求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流程优化机制。周期性对应用效果以及衍生的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保证档案服务的持续、稳定推进。第三,以退休职工需求为基础创新服务形式。随着我国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退休职工人数和行业类型进一步增多,且个体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差异,这要求民政部门充分了解退休职工多元的心理需求。此外,以区或行业为单位对退休职工进行广泛调研,结合访谈结论,对影响退休职工心理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心理预警干预系统,特别是对于孤寡老人、贫困等重点人群要多加观察和走访,如发现个别老人的心理压力过重是心理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应督促其亲属陪同到医院检查诊断,及时治疗。
(四)丰富文化活动,提供文娱场所。首先,文娱场所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政府部门众多。首先,企事业单位应依托工会建立“退休职工之家”,提供退休职工交流、文化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同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还可以依托关工委举办座谈会、学习班等,把退休职工组织起来,让退休职工继续发挥余热,有效调动其生活、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因缺少沟通和关爱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异常。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厘清责任落实,做好社区公共空间的投资与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施的力度,为社区层面相关场所的建设提供保障。其次,关注老年大学建设,给退休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加大专职教师的占比,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和高素质教师进入社区和老年大学,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企业教育良性互动与发展。在开设学科方面,以退休职工需求为主,以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与相互学习为核心,促进退休职工与他人和社会沟通。最后,丰富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可举办多种多样评奖活动鼓励退休职工参与,如“最美家庭”“书画展”“趣味运动会”等。在这方面,要针对退休职工的年龄阶段分层次开展,如对80岁以上的老同志,就要从“情”上讲,考虑到老同志的身体特点,以家访的形式开展。对刚退休的职工,则可以更多地开展文体类、游览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