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2022-02-25刘金祥
刘金祥 郭 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三个务必”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论断,是党的领袖对全党同志发出的又一思想号令与政治动员。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着力提升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始终牢记、躬身践行,确保“三个务必”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且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这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高度政治自觉。“三个务必”是从我们党的百年峥嵘历史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征程中获得的思想感悟和政治启发,是从党的丰厚历史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强基固本的利器。由此看出,“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千秋伟业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各项重大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
从“两个务必”升华和跃迁到“三个务必”,不变的是一以贯之、常励常新的自觉和主动,变化的是内涵更新、标准更高的时代担当和历史自觉,这是对党的理论创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党从革命到建设,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从置身于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始终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始终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为了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寻求到一种保持人们头脑清醒和提振人们士气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提出的“三个务必”,就是共产人醒脑提神、强筋壮骨、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密码。
“三个务必”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表述精当,是一个顺应时势、切合党情、提振民心、激发全党的科学论断和政治要求,其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就内在逻辑关系而言,“三个务必”是一个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根本和归宿,“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本色和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策略与手段,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与政治情怀。
第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和归宿。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抗争接续奋斗,取得全国政权,执政泱泱大国,引领复兴伟业,靠的就是以初心赢得民心、以生命践行使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初心使命早已深深融入我们党的基因里血脉中,递嬗演变为党显著的政治优势和卓异的精神特质。
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全部努力、所奉献的全部生命、所做出的全部创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主题:践行初心、履行使命,尽心竭力地倾听人民的诉求、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益,想方设法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又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面对矛盾叠出、问题频现的国内形势,共产党人只有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铭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坚定理想,笃化信念,着力践行初心、承负使命,在认识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以群众忧乐为忧乐,以群众甘苦为甘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执着奋力完成既定任务,才能持续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社会成员,才能推动共同富裕走向深广层面,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全体党员中陆续开展了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无论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抑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还是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党始终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而履职尽责、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再次郑重宣告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永恒追求和不可动摇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全体党员要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唯一价值取向和最终政治追求,始终把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精神需求以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终极奋斗目标,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立足本职、默默劳作,以一己之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效能。
第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和倡导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更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百年党史表明,中国革命事业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形成遍及全国的燎原之势,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是重要法宝。在过去非凡的艰辛历程中,众多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成就了我们党的壮丽事业和辉煌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党历经坎坷磨难而不断地奋起,凭借的就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可以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贯穿于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过程中的动力主线,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团结向上的重要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充分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但绝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绝不意味着可以躺在功劳簿上放松歇息,绝不意味着可以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缺憾和短板,我们事业中还有许多问题和过失,考验之多史所罕见,挑战之大前所未有,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沉溺于已有成就而不思进取,没有任何理由陶醉现状而裹足不前,没有点滴理由纵欲享乐而自甘沉迷。党员干部唯有继续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摒弃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不良心态,自谦自律、防微杜渐,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常思虚心之益、常念骄傲之害、常改自满之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有所奋争、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贡献。惟其如此,才能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奇迹赋能助力。
第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三个务必”的策略与手段,也是对西柏坡精神乃至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和延展。“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斗争精神也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在艰苦实践中淬炼与铸塑的宝贵精神品性。唯物史观表明,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消除矛盾、破除挑战的历史,矛盾和斗争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滋生繁衍,斗争就永远不会终止。“斗争”一词在二十大报告全文中出现17次,可见新时代依然需要强烈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斗争精神已成为我们党独具的精神风骨和人文风貌。
当今之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演进,我们党面对着各种风险和严峻挑战不断涌现的外部世界,面对着错综复杂、乱象丛生的国内环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主要围绕否定党的领导、歪曲社会主义制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守旧思想僵化思维、陈旧体制机制、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腐败现象和黑恶势力、各种安全隐患和不和谐因素、国内外境内外反华势力,以及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等,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发挥斗争艺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以知难而上、敢于亮剑的魄力,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毅力和攻坚克难的斗争气概,有效破除和消弭各种困难和危险,努力破解难题消除困厄扫清障碍,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其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其品格是与时俱进的。“三个务必”蕴含着对我们党所走过百年艰辛历程,尤其是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精辟总结,摄纳着对我们党加强治国理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警觉和忧思,包孕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准研判和深刻洞察,是我们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要求,是集中彰显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描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画卷的根脉与底蕴。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体党员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它一方面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历史治乱规律的有效借鉴、对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政权更迭教训的充分吸取;另一方面昭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历史主动精神与强烈忧患意识。“三个务必”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再次向世人昭示出我们党所遵循的根本宗旨、所秉持的优良作风和所坚持的精神谱系。
二、“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
作为一个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和认真汲取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善于在重大历史关头及时对党的建设规律做出研判和决断。1949年3月,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迎来全国性胜利的前夜,当陈朽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瓦解之际,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叮嘱与告诫:“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毛泽东同志从保证党永葆本色、永不落败的高度提出了“两个务必”的科学论断,源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预感到革命胜利以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4〕。
“两个务必”的提出充分预见到了我们党由局部执政转为全国执政后所面临的新挑战,因而毛泽东以深邃的洞察力、高度的前瞻性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及时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对全党起到了巨大警示和强力警策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在从农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转折时期提供了正确的精神引领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是秉持“两个务必”的思想和信条,从西柏坡出发前去“进京赶考”,不仅全面完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性胜利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逐步开启了中华民族由革命胜利走向实现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自那时起,“两个务必”就镌刻在和熔铸进我们党的精神谱系中,无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两个务必”始终成为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化解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巨大精神动能和强力政治保证。
回首往昔,眺望来路,每到重大历史关口,总有一种引领决断方向;每逢关键历史节点,总有一种理念统摄全局。“两个务必”思想诞生于中国革命行将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提出的科学论断。以“两个务必”为主要标识与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质素,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之一。
思想的魅力是璀璨的,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两个务必”的伟力是穿越历史时空的。历经70多年风雨兼程,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发出的“两个务必”的震古烁今的政治号令,始终引导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始终激发和砥砺着无数共产党人踔厉前行、奋发进取。真理总是在后人的接续与传承中显示其盎然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提及和一再强调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曾用四个“包含着”深刻地阐述其丰富理论意蕴和重大实践价值:“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5〕历史实践反复证明,越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节点,越是面对极其复杂的风险考验和非常严峻的困难挑战,越是需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越是需要大力弘扬包括西柏坡精神在内的伟大建党精神。“两个务必”是“进京赶考”的思想保证,为全体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保持初心和本色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深情追忆和深切缅怀中国革命先驱者们“赶考”前的场景,明确指出:“对毛泽东同志提出 ‘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我们要不断学习领会。我们要不断向全党严肃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6〕的确,70多年来正是在西柏坡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我们党的赶考永远在路上,思想建设也永远在路上,“两个务必”始终使我们党保持着政治上的清醒与冷静。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历史主动精神,是由一个个鲜亮明晰的历史链条连接而成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内核统一的精神谱系,具有历史传承的内在逻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的内在依据,是我们党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的精神支撑和珍贵财富,为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赡滋养。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今天,我们党我们国家又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新时代如何从“两个务必”思想中进一步汲取政治智慧和精神力量,如何引领和指导党和国家、全体党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这是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党情国情世情出发,适时系统精辟地提出了“三个务必”的科学论断,从历史逻辑上看,这是对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面临形势任务、执政现状特征的客观审视和深邃分析,可以说“三个务必”植根于西柏坡精神的基脉与源头,立足于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有机吸纳了西柏坡精神以降我们党对管党治党的新认识新思考,坚定继承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做法新经验,有力揭示了我们党在新的赶考路上的根本政治要求。所以,“三个务必”论断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极大丰富与重大拓展,是“两个务必”思想在新时代的历史性深化与升华,是对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诠释和顺应,有力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从严治党的高度清醒和政治自觉。换言之,“三个务必”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科学论断,为全党同志擘画和厘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由作为西柏坡精神核心的“两个务必”,递嬗升华为二十大报告的“三个务必”,这既是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宣示、传承与发展,也为全党同志指明了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方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历史主动和一种历史自信。
三、 “三个务必”的现实逻辑
“三个务必”具有开阔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当下意义,必须从总体与微观结合上加以把握,从时代与现实融汇中予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仍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7〕。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新时代的责任更加重大艰巨,使命更为神圣荣光。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接踵而至,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潜在的各种“黑天鹅” “灰犀牛”事件暗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三个务必”,有着极为特殊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将“三个务必”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这一方面意味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立马可待就能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必须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8〕他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9〕。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践行“三个务必”,切实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不断提升党员素质、能力、作风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处理和化解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才能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其次,将“三个务必”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这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10〕。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更为远大的目标、更为漫长的征途。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的神圣使命,也是无数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政治梦想。全党上下只有恪守践行“三个务必”,将初心作为恒心,将使命当作生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继承和发扬担当精神和斗争意志,矢志不渝、笃行不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沉心干事、用心成事,积极参与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新实践,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篇章。
最后,将“三个务必”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紧密相连,这既意味着党的自我革命是一项未尽的崇高事业,永远在路上;也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把握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八七会议、古田会议,还是遵义会议、延安整风……我们一直在探索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途径,“三个务必”完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开阔襟怀和开明品格。全党同志只有始终秉持“三个务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1〕的要求,真正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使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