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医疗队与船坞登陆舰联合训练中的问题与思考

2022-02-25杨玲玲胡可昕张孝强邵壮超骆星九刘勇徐菲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卫勤伤员医疗队

杨玲玲,胡可昕,张孝强,邵壮超,骆星九,刘勇,徐菲

随着我国海军迅速发展,对舰艇的支援保障需求进一步增加,海上机动医疗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认识、解决机动医疗队海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医疗队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具有深远意义。为提升军事卫勤训练质量,着眼机动医疗队实战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某加强型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与某船坞登陆舰联合开展了实战化的战伤救治模拟演练。笔者对本次联合训练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未来应急卫勤保障需求提出了几点看法,可为相关训练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1.1 目的与内容 以后方医院抽组医疗队员熟悉船坞登陆舰任务平台环境、卫勤指挥协同、编队救护所救治流程、医疗舱室布局与装备配置为目的,1支15人加强型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与某船坞登陆舰开展了卫勤联合训练,训练主要围绕卫勤指挥协同以及模拟伤员检伤分类、舰内转运、手术与重伤救护、医疗保障等内容开展。

1.2 训练筹备 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在接到训练任务后,各功能组成员和卫勤、卫生装备领域专家充分结合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陆上教学、训练成果,就医疗队接收指令、人员物资准备、登舰、舰上展开、伤员收治与后送、卫勤指挥协同等联合训练关键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部分模拟伤员的救治流程推演,细化、明确了舰上指挥协同关系、人员职责与分工、救护所组室展开要求、携运药材物资品种和数量等关键内容。医疗队指挥员及各功能组组长登舰与舰军事指挥人员、舰属医务人员进行座谈,对接训练任务和基本流程、指挥协同关系、安全保密要求、医疗队展开与登舰人员活动区域等内容,并对船坞登陆舰使命任务、整体结构、主要通道和战位、医疗区布局与配置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1.3 模拟伤员设置 联合训练期间设置模拟伤员20名,伤情要素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伤病史、症状体征变化及各级救治情况。伤类包括炸伤、烧伤、爆震伤、冲击伤、复合伤、海水浸泡伤、海洋生物伤等。伤员伤势以中、重度为主。20名模拟伤员分4批到达舰艇编队救护所,在正式模拟演练中,需要在75 min内完成伤员救治与后送准备。(1)第1批3名伤员由船坞登陆舰驾驶舱产生;(2)第2批2名伤员由滩头产生,伤员经返舰气垫登陆艇转运至坞舱;(3)第3批8名伤员由编队某一级救治舰艇产生,经由直升机转运至船坞登陆舰飞行甲板;(4)第4批7名伤员由编队某一级救治舰艇产生,经由直升机转运至船坞登陆舰飞行甲板。

1.4 训练编组 结合舰艇编队救护所使命任务和伤员特点,此次训练编组分为卫勤指挥组、分类换乘组、手术组、医护组(重伤/烧伤病房与普通病房)、医疗保障组。卫勤指挥组在诊疗室展开;分类换乘组视伤员到达或产生位置在船舱、机库、车辆库、战位等处开展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舰内搬运工作;手术组在手术室展开,医护组在重伤/烧伤病房及兵舱拓展病房展开;医疗保障组在药房、X线室、消毒供应室、检验室等处展开,共展开手术床2张,重伤抗休克病床6张,普通病床12张。

1.5 伤员救治与后送 主要模拟本舰及编队内其他舰艇产生的批量海战伤伤员救治,重点实施了模拟伤员急救、手术、液体复苏、重伤监护、烧伤处理、抗感染、呼吸道损伤管理、复温、后送准备、医疗文书填写等训练。

2 存在问题

2.1 抽组缺少平台针对性 医疗队员的专业匹配、数量合理是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基础条件。此次联合训练实战化要求高,但训练筹备时间短,医疗队员变动大,抽组未能严格按照专业或卫勤原则要求进行,对队员的年龄、专业、职称、职务、训练经历等方面考虑不足。不少医疗队员未参加过舰艇编队救护所陆上训练或培训,对舰艇舱室布局、装备、药材、物资等基本情况掌握不足。带队指挥员由精通外科技术的高职医师担任,临床工作任务繁重,获得卫勤指挥培训的机会不多。伤员检伤分类、手术任务繁重,对普外科医生的需求较大,但抽组单位的外科分科较细,队员外科处置能力还达不到一专多能的要求。此次联合训练抽组的检验技师虽然可胜任血液保障工作,但由于大多抽组医院的检验科与输血科平行设置,检验技师不一定具备输血保障能力。平台固有医疗设施装备相对完善,外科、麻醉、重症医学等专业医务人员的人手不足,正式演练前,2间手术室只能展开1间。药房、消毒供应室由于抽组人员专业、数量的限制而未能充分展开。

2.2 缺少合理的携运行方案 战时医疗资源品种、数量有限,医疗供应、更换、补给较为困难[2],医疗队携运药材和物资品种和数量不合理,容易造成保障中资源短缺或浪费,影响伤员救治效能。目前尚无正式的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携运的药材、装备、物资标准,医疗队部署平台也未固定,此次训练筹备期短,导致对平台药材、装备、物资等情况调研、对接不充分,携运行情况不尽合理,表现在分类物资、医疗文书、急救敷料、血液、氧气、免消毒灭菌器材、器械打包材料、采血袋、输血袋、检验室耗材试剂、消毒灭菌剂、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装置等准备不足。

2.3 医疗队勤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抽组医疗队员岗位任务重、临时任务多、流动性大,获得战伤救治勤务与技术培训的机会少,对海上医疗后送体系和编队救护所的使命任务、救治范围、救治流程、人员职责、医疗文书填写等勤务知识的掌握有限,对血制品、氧气等物资筹措不足,卫生装备故障和医疗区受袭、停电、拓展等特情处置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3]。队员在临床接触的多为单一伤类、伤部的创伤,采取专科救治手段,加上现今国内外均缺少海战伤救治的规范或指南,医疗队员对重型复合海战伤的救治能力有限。

2.4 舱室布局与舰载装备使用问题多 该型舰医疗区多为非开放式设计,2张手术台配置在2个舱室,6张重伤抗休克病床也不在同一舱室,对麻醉、重症医学科人力需求高,1位麻醉师同时负责2台不同舱室的手术具有一定难度,重伤抗休克病房的护士数量有限,护理难度较大。该型舰整体上可满足海上伤员二级救治需求,此次联合训练涉及急救、手术、特诊、放射、检验、消毒供应等功能的卫生装备,缺少编队内可前出支援的重伤员复苏、手术、复温与途中监护设备。由于装备设计性能受限和使用管理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4],加上海洋、舱室环境影响,较多装备的部件有损坏或是状态不良,例如麻醉机球囊老化和氧气管接口松动,血气分析仪没有按要求进行软件升级,无影灯聚光性能不良,氧气瓶压力不足,消毒供应灭菌器容积小等。另外,由于抽组人员数量或专业限制,存在部分装备展开不充分、质量状态不明确的情况。

2.5 卫勤信息化水平不高 前接检伤分类时,缺少可靠的伤情快速采集、分级和传输设备。(1)听诊采用的传统听诊器在噪声环境中使用效能较低;(2)缺少可靠的伤情分级手段,为伤情复杂伤员分级时,主观性过强;(3)检伤分类区伤员信息以伤票等纸质医疗文书为载体,手工填写耗时长,伤员信息不能提前传输至救护所。训练中采用无线对讲机通讯,该方式的可靠性、保密性不理想,医疗区的舰载有线固话基本未使用。卫勤信息系统建设薄弱,计算机和通讯基础设施等硬件缺乏,救护所组室间救治信息难以共享;药材配备及消耗情况不明;病员呼叫系统音量小,系统显示器字体较小、分辨率低,不能显示床号;手术室远程医疗系统仅有视频采集设备,其他设备配套不足。

2.6 卫勤协同有待加强 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部署平台多为两栖船坞登陆舰、综合补给舰等非卫生船舶,与舰艇作战、舰务等部门的协同较医院船、救护艇等卫生船舶更复杂,且与航母派出式卫勤保障协同有较大不同,医疗队与船坞登陆舰、编队的卫勤协同缺少可借鉴的做法,尚处于摸索阶段。此次联合训练中,医疗队的主要协同对象为舰上舰指、舰务和医务部门,与医务部门的协同未能充分发挥舰属医务人员的保障能力,在药材保障、消毒供应、深入战位前接伤员、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分工也有待进一步明确。未来实际任务部署中还涉及与编指、登陆兵部门、航空兵部门和其他舰艇等更为复杂的卫勤协同[5],协同内容与方案有待明确、细化。

3 建议

3.1 强化舰艇编队救护所编组 考虑不同任务模式伤员特点、救治范围、展开床位数,合理编配分类、手术、重伤抗休克、输血等关键组室人员,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人员使用方案,重视处置难度大、救治风险高的眼部伤、颅脑伤等伤情,加强专科人员配备,探讨模块化编组,提升医疗队的快速反应能力[6]。在达到一专多能要求时,检验技师可兼任输血技师,手术护士可兼任消毒供应护士,普通护士可兼任重伤抗休克护士。培养舰属人员战伤救治和装备使用能力,必要时开展应急能力培训与帮带,视情将舰属人员编入相应功能组。此次联合训练中,舰属医务人员基本具备血细胞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X线机、B超仪、消毒灭菌设备的使用能力,熟悉舰艇战位、路线和搬运技术,在无作战部署时可配合医疗队或编入相应组室,例如涉及前出至战位时,可将舰属医务人员加强到分类换乘组,可提高伤员急救、转运效率。针对舰艇卫生装备故障高发的情况,可在情况允许时配置训练有素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

3.2 重视陆上卫勤培训 结合医疗队部署平台开展卫勤理论知识授课,包括舰艇使命任务、救治范围、分类/救治/留治/后送原则、卫勤文书使用、特情处置、医疗区拓展应用等内容。尽可能减少医疗队人员流动,加强队员在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烧伤科的轮转,采用海战伤模拟人、动物模型、外科训练模拟器等开展技术训练,结合六自由度平台及舰艇医疗模拟舱进行环境适应性训练[7]。探讨并研究重型海战复合伤、传染病、核化生伤、减压病等特殊伤情的救治规范及能力训练模式。针对可能出现伤员紧急救治处理不当、后送不及时、留治时间长的情况,加强医疗队员在麻醉、呼吸管理、重症医学、病房护理、远程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能力训练[8]。

3.3 优化医疗队携运行方案 医疗队在训练部署前与舰艇医务部门充分对接装备和药材的品种、数量与质量状态,条件允许时登舰调研。结合相关携运行标准和调研结果,考虑训练任务需求,查漏补缺,补齐血制品、氧气、消毒灭菌设备、耗材试剂等保障短板,制定包含物资器材品类、规格、数量、携行方式的方案,借助后方医院卫生战备器材库建设,提升医疗队药材供应管理保障能力[9]。将携运行筹措任务分配到各组室,指定专人负责。在训练中检验并优化携运行方案,将携运行经验在医疗队之间交流,也可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3.4 增强卫勤协同的实战性 未来医疗队的部署任务类型、时间、地点均具有不确定因素,执行任务前,医疗队需要经过相关培训[10]。编队救护所医疗队应适时开展与舰艇、编队、医院船、岸基医疗设施等部门的卫勤协同,保证伤员医疗后送的连续性。船坞登陆舰与医疗队分别属于不同的建制单位,联合训练协调的难度较大[11],为了明确卫勤协同模式,可咨询海上军事、卫勤专家,制定明确、规范、有效的卫勤协同实施方案,加强协同训练。做好医疗队各组间的协同和配合,应对突发情况时,能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医疗队应主动打破与舰务、舰指、编指、航空联队、登陆兵部队等部门间的壁垒,按相关方案和程序积极协同,以便获得后送时机和工具、宣教采供血方案、筛选献血志愿者、申请卫勤补给等。

3.5 充分发挥人装结合保障效能 尽可能采用减少医务人员人力占用的设计,优化舱室布局,便于伤员集中救治和管理,例如在保持手术床和病床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将内外科诊室,2个手术室、2个重伤抗休克病房分别合并为1个诊疗室、1个手术室、1个重伤抗休病房,以降低医护工作量和医务人员配置数量。结合舰艇转运工具应用,优化舰艇通道,提高伤员转运效能。舰艇卫生装备配置应科学、合理、实用,配备操作简单、小型化、稳定性好、方便维修、自动化、功能齐全、耗材试剂购买容易、符合采购规定的设备[12]。研发配备便携外科系统和相应配套物资、器材,使其可随直升机等平台前出至一级救治舰艇支援,可开展重伤员损伤控制复苏、手术,缓解一级舰艇伤员后送压力。加强医疗信息局域网建设,使得放射、检验、药房、重伤抗休克、手术等关键医疗舱室的信息及时共享。解决信息化保障难题,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使救护所与后方医院、海上救治平台、海外保障基地等实现数据互联互通[13]。采用舰上固话及其他可靠、保密的应急通讯方式,提升卫勤通讯的可靠性。配备军人标识牌,配套手持机,研究电子医疗文书与纸质文书的搭配使用模式,加快伤情快速采集分级系统的研制,实现客观、快速、准确的伤情评估[14],使系统能与配套手持机保持数据兼容和可靠通讯,提高检伤分类效率。结合舰艇军医与卫生员装备器材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任务,促使舰属和后方医务人员形成可靠的装备使用、维护、保养能力。

猜你喜欢

卫勤伤员医疗队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