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应用能力的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以“平面构成”为例

2022-02-25王媛媛

西部皮革 2022年3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平面艺术设计

王媛媛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引言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国内各大艺术高校中开设的的三大构成设计,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属于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体系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包豪斯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与体验形态、色彩、材料质感等构成要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设计表现的可能性。国内的设计基础课程自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形成了严密的科学化、逻辑化观念对绘画加图案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在该课程体系中,平面构成是最基础的部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基本形态元素构成形式美感画面;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应出发,通过不同的色彩结合方案传递情感,达到协调配置;立体构成主要是针对形态造型而言,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构成作品。设计基础课程中这三大组成部分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贯穿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是培养学生由基础的写实技能向抽象语言组织能力转变的重要桥梁。

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更应该紧密地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转变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明确知识应用的价值与方法,将课程的各教学环节有机统一,以实践带动理论,要求学生从创新创意的角度出发,将构成艺术运用到创意作品中,使基础课程在设计专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1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在经过了40 多年的教学实践后,许多院校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针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应用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引起根本的重视,部分院校在当前的课程各环节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甚至有部分教学工作者认为当前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与专业设计严重脱节致使存在很多争议。所以对于目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值得引发深思与探讨。

1.1 教学方式固化,学生被动接受

目前,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课堂组织相对固化,教师通常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重点,形成“章节理论-实践作业-讲评”的闭环,以致教学环节和课堂效果枯燥乏味,学生习惯性的被动接受,片面的将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全部放在实践作业中,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且设计基础课程中部分章节的理论知识较琐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部分知识的接受,此问题在实践作业上有所体现。例如平面构成中点元素的学习,点具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种类,但实践作业中,大部分的学生习惯性的仅用圆点来完成练习,创意的空间狭窄导致画面过于雷同。

1.2 实践练习过于版块化,创新应用性不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闭环式的课程环节也致使实践练习版块化非常明确,从章节知识点出发,讲授理论后随即布置针对性的作业练习,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这样的实践练习会使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设计经验,难以迅速的将理论知识自主的应用于实践,所以在完成作业时形成依赖素材的惯性、机械模仿,其个人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这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讲是比较严肃的问题。同时,松散、独立的教学内容还会使实践练习得不到深化和延展,其作业的关联性缺失,不能将前阶段的知识融合到后阶段去,导致学生往往完成了大量低效的练习。例如平面构成中针对点线面以及不同表达形式的作业,每张作业都是独立的画面,内容缺少内在进阶性,使平面构成的学习只停留在课程学习阶段而无法进入后面的各项运用中去。

1.3 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存在脱节的问题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启蒙阶段的必修课,对后续的专业设计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部分院校在当前的课程教学设计中针对应用版块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量的课时放在讲解与练习基础内容,使部分学生对枯燥的构成练习兴趣不高,不愿独立思考和创作,难以进一步体会课程学习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涉及到应用部分的内容,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概念性的理解,大多仅限图片的案例分析,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这也是造成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脱节问题的原因。

2 提高应用能力的设计基础课程策略分析

2.1 使学生明确应用价值与方法

基于设计基础课程现状的分析,为提高与后续课程的融合度,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构成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迭代讨论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设计案例进行提取,结合学生构成作业及时转化应用。在平面构成的课程体系中对基本元素、表达方式及形式美法则的学习,旨在通过对各种平面形态性质和组合方式的研究,从而转化为可以应用于专业实践的创造美感。例如我们在很多海报设计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点元素不同形式的应用。在案例分析中(如图1),可以先带领学生提取案例中的构成形式,当作笔记的形式与知识点结合进行记录,而后给定主题,调动设计思维让学生二次应用。这种形式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实践环节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其次,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善于利用网络媒介,好的视频素材也是较直观的辅助工具。例如由陈实老师分享的“设计中的面——油条篇”的视频,很清晰的展示了面元素在不同调性需求下,如何结合主体素材进行设计应用的(如图2)。这种动态的画面演示,更能使学生体会设计思维与分解操作步骤,为后续例如版式设计、海报设计等课程积累设计经验。

通过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构成的理论知识,开拓设计思维,获得实践操作技能,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自然的向专业设计过渡,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平面作品。因此,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基于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版块的教学,需在概念知识点上明确应用方法。例如针对平面构成基本型内容的讲解中会涉及到创造基本型的八种方法(如图3),这八种方法在标志设计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微信的标志设计就运用了“分离”、“剪切”、“层叠”的方法(如图4),将代表信息的气泡造型相依相偎,传达“沟通让你我更亲近”的理念。通过类似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明确应用方法,搭建设计思维,让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产生联想,发挥设计基础课程的应用价值。

2.2 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根本,创新思维模式的养成对于艺术设计一年级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使学生从高考美术的绘画技能与应试技巧中解放自我,探索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因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解决的还有学生在实践中过分依赖素材的问题。在实践环节中,大部分学生对作业的思考变成了在网络搜集临摹作品的过程。因此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从发现、提取、分析与创造四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在平面构成第一节课程中,可以设置两个课时的外出采风,让学生自由搜集自然生活中构成的现象,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视觉语言进行试验探索。让课程与生活相遇,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设计中发挥创造精神,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点滴细节的美学,热爱生活。运用这种形式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距离,体悟思政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后续的课程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收集的素材为创作出发点,在章节作业中进阶深入,贯穿知识点;在结课作业中根据“生活化”的主题系统性的创作,增加画面的独创性。这样的作品才是可以纳入自己设计素材库的,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分类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打磨创意思维与创意设计能力。

2.3 积极搭建课程作品转化平台

在提倡应用型教学的当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成果转化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根据专业的特点,实训课程最终会以作品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作品从初期的方案构想到最终作品展示,大部分具有很高的完整性与创意性,是学生认真努力的结果,这些作品值得更高的关注度。所以,课程结束后的线上、线下作品展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检验其应用价值的方式。其一,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合适的空间举办展览,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装裱、摆放等整体布局和规划,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二,可以利用网络渠道,站酷网、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很好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拓展渠道参与作品转化。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设计比赛,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成就。学校还可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收藏,应用在行政类的办公室、图书馆、展厅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性,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

3 总结

基于提高应用能力的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应更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契合培养具有当代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理念,以专业技能知识为根基,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与实践方式的转变,立足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灵活、深入的引导,构建设计基础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平面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Excel图表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
参考答案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构想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