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22-02-2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郝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郝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硕士研究生 孙嘉政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五个重点领域,从而绘制绿色低碳发展全局性蓝图,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2022年1月7日,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今年,生态环境部将从六个重点领域入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被放在首位。人类社会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如何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之下的,关乎于人和自然是否能和谐相处的持续性课题。我们要深刻认识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性,绘制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2021年11月3日,电力工人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15万千伏安“风光渔”互补产业发电项目进行巡检。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风光渔”互补产业发电、风力发电等,形成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产品养殖和稻田的立体开发模式,通过清洁能源,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图:李博/新华社
一、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要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首先要回溯过去,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进行探究。
(一)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题中之义
从我国发展来看,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的进程不断加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建设美丽中国提上了日程。当前,我国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因此,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题中之义。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之后印发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着重提出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从理论与政策层面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保障。
2022年1月7日,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在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称将“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配合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一系列会议和出台的文件对“双碳”工作的部署来看,党和政府细致规划了各项关于减污降碳的政策,这也说明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二)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使命任务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物质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世界主要趋势,工业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全球。随着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类对自然探索的渴望愈加强烈,在获得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能源及资源短缺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枯竭、大气的耗损和破坏、土地荒漠化、草地湿地减少、森林面积缩小、自然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横行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温室气体无序排放带来的全球性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序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也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指标。
从历史上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和垄断市场,通过资本主义全球分工和科技壁垒,造成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平等、经济不平等、贸易不平等。发达国家以牺牲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利益为代价,继续追求巨大的物质生产及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累积和显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人类共同来解决。例如,全球变暖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6年正式实施的《巴黎协定》,确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今,世界各国已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共同的使命任务。
二、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系统工程,需要对社会生产生活领域进行绿色化升级改造,从而实现从过去的高碳向低碳转变。
(一)能源方面
国家要加强能源层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现有不可再生能源。各级党政机关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指引,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能源污染浪费、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实现源头治污减碳;加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速绿色技术的研发,不断给予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新能源开发的支持,实现能源替代;扎实推进“双碳”目标,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趋势,深度调整能源结构,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基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实现节能提效。要把新能源推广到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业、建筑业等,通过新能源发展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要大力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能源回收利用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要健全能源统计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各部门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双碳”目标,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企业应强化能源消耗的自我监督管理机制,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并增加其消费比重,引导社会发展走向绿色消费模式。立足现阶段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促使高耗能高污染排放型企业转型升级。要避免出现不尊重经济规律、盲目行动的异化现象,要避免“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等一系列以达到减碳结果为目的的只看数据变化,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减碳活动。
(二)工业方面
我国作为世界上工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不同工业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国家要和企业齐头并进,在政策上、经济上、文化上支持企业及相关行业机构的具体行动。
要加快电力工业的技术革新,形成“新能源+储能”的稳定清洁供电模式,促进社会电气化进程。在碳排放占比当中,我国重工业占主体地位,如煤炭、钢铁、石化等领域。考虑到我国仍以煤炭产用为主,因此实现绿色低碳要首先解决煤炭行业的突出问题,同时兼顾解决钢铁和石化等领域的问题。要增强控制碳强度碳总量的能力,建立煤炭、钢铁资源开采监测体系,随时掌握开采煤炭、冶炼钢铁的数值动向。加大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好开采煤炭和冶炼钢铁过程中产生的能源。利用碳捕集技术减少开采煤炭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采煤炭用煤炭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开采装备和开采技术进一步发展。提升煤炭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赋予煤炭等燃料以原料双重属性,提高节碳率,减少碳流失,最终实现全局性节能。企业要进行智能化自我监督管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我技术革新转型升级,贯彻“双碳”思想,培养企业干部人才。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形成煤炭传统开发技术和轻型新能源技术的混合发展。
总的来说,要提升清洁能源覆盖率,以科技为核心,增强相关技术研发,提高煤炭、钢铁等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用新能源等可持续再生能源代替传统“黑”污染不可再生能源,在必须用到传统能源的领域,要实现新旧能源耦合发展。
(三)交通方面
由于我国的能源现有情况以石化煤炭等为主,在新能源交通工具正在普及的环境背景下,燃油交通工具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在现阶段仍然不会改变。因此,首要的任务是相关交通工具生产企业要提高汽车燃油利用效率。国家规划好一系列支持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做好燃油汽车碳排放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增强新老技术混合发展能力,建立燃油汽车回收的策略,加强燃油汽车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实现平稳的交通工具更迭。要加快构建绿色电能支持网络,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实现城市交通运输零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对交通工具的需要也不断增长,我们要大力支持绿色交通出行方式,选择公共交通和轻型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碳排放。同时,我们也可选择购买新能源交通工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回收传统交通工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建筑方面
建筑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刚需,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低碳节能建筑建设。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地产建设、智能城镇建设等多种建设项目中,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杜绝大拆大建。要注重绿色能源开发应用与绿色地产建设相结合的项目,继续设立社区绿色生态监测机制,积极构建氧气、碳排放、温度、水质、声音等监测反应机制,构成生态监测循环体系,从而更好把握生态大局,更好建设智慧型生态绿色社区。
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材料,提升高耗能建筑能源消耗系统改造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建设建筑安全及其环境保护反馈机制,实施自我巡查、客户反馈的内外监督机制,形成各部门协同减排策略。开发绿色项目,积极进行造林活动,进而提高碳中和能力,推动提高节能建筑、被动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普及率。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增强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在建设开始、建筑投入使用以及建筑改造拆除这几个环节的运用。加大设计资金技术投入,将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等自然利用技术以及供暖供电设施建设等节能设计贯彻到社区建设中,形成全方位智能低碳绿色建筑群。
(五)服务业方面
要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和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有序发展构建共享经济体系,规范闲置资源交易市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从餐饮、住宿、旅游、商贸、通信、金融、社会公共服务等多种服务行业出发,编织绿色低碳网络,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构建绿色服务集群。要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对生活废弃资源的回收,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增强涉及服务业的绿色低碳创新,大力推广可降解型可循环型产品,提升资源产出率、回收率和利用率。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继续推行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市建设、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绿色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同时,也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和其他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绘制绿色低碳发展全局性蓝图
当前,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我国处于环境治理的“十字路口”,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治理,绘制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蓝图。绘制绿色低碳发展蓝图,需要我国各主体层面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坚定方向,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低碳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和打耐力战、持久战的准备。绘制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需要从全局把握、系统构建,具体包括一个重点、两个目标、三个主体、四个结构、五个协调发展。
(一)一个重点
绿色低碳发展并非仅仅减少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是要在减少高污染能源的同时还能保持产量增长。我国作为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国家,煤炭使用占比仍然很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技术研发供给不足,加之快速发展造成的问题积压较多,所以必须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现阶段要增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应用,积极布局低碳技术到各生产领域,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减少交通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促使传统高碳高耗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10月13日,第十六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开幕,这是参展企业展出的采煤机截齿。图:邵瑞/新华社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目标。科学技术要积极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方面进行探索研发,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各行业实现电气化。在能源传输中,随着绿色能源的不断拓展,传输需求和储能需求会不断释放,特别是电力传输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要继续研发节能储能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构建能源储能系统,提高能源利用和传输效率,完善CCUS(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能力,提高电力部门、工业部门的绿色能源占比,促进各行业绿色技术交流整合,最终使社会生产消费方式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二)两个目标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目标,关键在于国家各部门的贯彻落实和科研部门及企业的协同配合。我国要争取在2025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力争实现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双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事关总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开发和绿色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等具体方面。
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绿色转型,制定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健全各能源利用行业的法律法规,构建用能单位能耗监测体系。要融入科技这“一个重点”,抓住科技研发机遇,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要巩固提升生态和人工碳汇能力,构建清洁低碳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因地制宜支持并开发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带动新能源市场消费比重,严格控制不可持续能源比重,从而转化能源发展方式。在推动科技和能源发展的同时,应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开展碳达峰试点区域建设,形成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出台和完善产能控制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完善对绿色低碳行业的金融投资体系,推进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还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培养“双碳”人才和优秀干部,加强对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展国际碳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会议和项目,进而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前沿性发展,促进我国一二三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三)三个主体
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从来不是一方面的事情,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唯物辩证法说明了各个要素和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些要素和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又和其他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必定少不了建构上层建筑的国家层面,推动各行业经济发展的企业机构层面,以及组成社会整体的个人层面。三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组成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
政策的具体落实离不开明确和细化主体分工,从国家层面看,各党政机关、法律部门、资源能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发展部门、农业部门、交通部门、财政部门等,都应制定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行动蓝图,努力实现各部门有序协同工作耦合性发展,并通过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蓝图。从企业机构层面看,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电气能源企业、建筑地产企业、农业企业、服务型企业等,都要遵循绿色发展的制度要求,积极发挥企业能动性,努力打造绿色企业品牌,共同推动“中国智造”,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产绿色产品,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构建美丽家园。从社会个人层面看,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支持绿色消费政策和绿色产品,主动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家庭用能、交通出行、自我消费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四个结构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有层次、有重点,在众多行业领域中要总结和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进行结构优化: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空间结构,这四个与碳值相关的结构,是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首先,能源结构的变动往往代表着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离不开电、气、油等能源,这些能源的生产和消耗往往体现了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高低。实现绿色低碳,就要实现从黑色高碳不可再生能源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只有能源的转变,才能影响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方向,从源头转变经济产业发展方式。
其次,产业结构覆盖面广泛,是推动绿色转型的载体。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促进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绿色低碳高效环保产业,改变产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率。要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开发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全覆盖。还要利用“互联网+”体系,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电气化发展。
再次,交通结构是人们生产生活、连接城市空间的关键一环。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碳达峰实现进程。交通一般承担着经济消费(商品运输)和市民生活(出行)等功能,与社会运行息息相关。要加速增加类似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交通在传统交通中的比重,提高能源回收效率,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实现绿色生活方式。
最后,空间结构直接体现着人口生产生活分布。城乡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减少多余碳排放,优化城乡人口生产消费结构,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又关系着人居用能的方式。要进一步建设新型城镇,引进新能源技术、互联网管理技术、绿色生态监测技术,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同时增加有效的绿植覆盖率,实现人口和经济活动、碳排放与自然碳汇能力平衡发展,进而提升城市承载力。
(五)五个协调发展
要把绿色低碳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低碳的生态现代化,是对现存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是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现代化的体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建设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是在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的,摒弃了盲目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制度的高度统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抓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为理论基础,以相互协调的多层次社会主体为依托,努力实现全局性发展,建设美丽的现代化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压力较大的国家,我们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系统谋划,持续发力,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1.实现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有哪些可行路径?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