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进展及分析

2022-02-25赵桂玄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使得糖尿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糖尿病以血糖上升为主要表明,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在不断发展下引发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的出现均会加重患者的身心负担,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阻塞、渗漏从而引发眼底病变,如新生血管、血管瘤等,具有一定的致盲性。因此,需要了解其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治疗,以此来提升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糖尿病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易出现于中老年人,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老年龄社会,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10%,预计2024年,糖尿病发病率可达1.5亿人[2]。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微血管、全身血管病变属于主要且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此类症状的发病率可达30%左右,已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认为明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对提升疗效有重要作用。故本文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现做如下分析。

1.发病机制

1.1自由基、氧化应激反应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研究发现此类患者的视网膜出现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在葡萄糖作用下,蛋白质会出现非酶糖化反应,产生ROS。而高血糖又会增加视网膜ROS的合成,故其会激活经典的分廓通路,故而产生相应的反应,而相关通路的活动性又会促进ROS的生成,增强氧化作用,损伤血、视网膜的屏障,最终发病[3]。

1.2细胞因子

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转移生长因子水平明显较高,主要是因在高糖状态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均会上升,其水平与糖尿病的病变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故在糖尿病发病中转化生长因子促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均为关键性因素,因此,转化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糖尿病出现后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其会抑制内皮生长因子的出现,诱导视网膜血管的新生,使血管新生因子产生拮抗作用[4]。故其在新生血管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也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

1.3 EPO的影响

在糖尿病血管增殖中,EPO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均有相关性,且其与VEGF、DR的相关性更强。研究表明,EPO受体会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管密度上升,并与内皮细胞中的EPO受体相结合,发挥促血管增殖的作用,从而引发视网膜神经病变。

1.4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又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中Caspase属于细胞凋亡的必经之路,也是执行者,其表达水平会明显上升,特别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表达水平较为显著。研究表明,VEGF在DR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发细胞生物学功能,促使内皮细胞的转化,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2.治疗

2.1药物治疗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与常规药物相比,多用多肽类药物,其分子量较小,抗原性低,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仍有一定的缺陷,如半衰期短、组织穿透力弱,只能在玻璃体内注射用药,故具有临床应用局限性。

2.2VEGF药物

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VEGF是重要的内源性介导因子。常见药物有康柏西普、雷珠单抗等药物,抗VEGF药物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认可,但有部分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后出现回退现象,即眼底表现改善,但DR病理改变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如果应用VEGF药物,不会逆转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需要了解抗VEGF的机制,有助于指导用药[5]。

2.3综合治疗

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较为复杂,故可以考虑开展综合治疗,即在平衡治疗措施的过程中采取联合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结合相关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结束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病情的发展中会引发严重的视力损害,故开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措施较为重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了解发病原因,制定嚴格的降糖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损伤,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视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邸莎,王天铬,逄冰,等. 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1,27(21):4285-4291.

[2]邸莎,王天铬,逄冰,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1,(21):4285-4291.

[3]吴楠,丁小华,林国乔,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智慧健康,2021,7(13):65-66+69.

[4]袁满,金玮,郝昕蕾,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眼科新进展,2020,40(09):885-888.

[5]张凤俊,李晶明,刘秋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研究进展[J]. 眼科新进展,2020,40(07):677-685.

作者简介:赵桂玄,2000年5月,女 ,汉,河北省唐山人,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仿生学应用进展与展望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