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有意识”的整本书导读探究

2022-02-25江兴林

语文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浒传核心素养

江兴林

【关键词】整本书导读,核心素养,《水浒传》

如何在名著导读课中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凸显名著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有幸学习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陈玉剑老师执教的《水浒传》读中推进课。陈老师在这节课上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心中有课程目标、心中有专业素养,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范例。

一、心中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去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核心素养的主体归宿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1.了解阅读基础

陈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基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开展教学。为精准了解学生初读的情况,陈老师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前期阅读中的困惑,然后据此提炼出六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

(1)古人说“杀人偿命”,为什么鲁达打死镇关西后出家当了和尚,官府就不再追究了呢?

(2)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期间屡犯教规,而长老一再袒护他。长老这样做,除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

(3)林冲初次见到鲁智深时,鲁智深告诉林冲,自己因杀人而出家。林冲听了不仅不吃惊,反而大喜。他的举动是否有悖常理?

(4)林冲一向逆来顺受,可是在沧州的时候,李小二跟妻子说:“你不省的,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的性格是否前后矛盾?

(5)武松醉打蒋门神时,蒋门神正在树下乘凉,武松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反而先去酒店闹事,激怒蒋门神,让蒋门神有了心理准备?

(6)施耐庵写《水浒传》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就这六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穿梭,寻求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不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引导合作探究

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是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因此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请看如下片段:

生:鲁达成了鲁智深,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救助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

生:林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逆来顺受、勇而有谋、疾恶如仇。

师:武松是一个虎头狗尾的人,大家认同此观点吗?——武松是一个真人!

…………

在整节课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争辩、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对话主体,并在平等、互助、合作的对话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有效提升了语言能力。

3.尊重独特体验

经典名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节课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的充分体现。课上探讨的六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在前阶段阅读的个性化思考,在对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探究中,教师既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不让学生的理解跑偏。尤其是在讨论金圣叹、吴闲云、鲍鹏山三人对武松的不同评价的环节中,陈老师既鼓励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更引导学生形成对《水浒传》核心价值的正确认识,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

二、心中有文本

根据认知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文本的感知开始的,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也更加系统和规范。因此,教师必须把文本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做到心中有文本。

1.整体性研读

注重对名著的整体性研读是名著导读课中重要的理念。陈老师的这节导读课,从学生前阶段阅读的困惑入手,通过六个问题的探究,勾连了二十几个主要情节,打通了《水浒传》整本书的内容,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书的精髓,而不囿于对某一章节、某一人物的粗略了解。譬如对上述问题(4)的探究,陈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寻求答案,这样就把整本书中关于林冲的重要情节全部勾连起来,让学生对林冲其人有了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2.简约化处理

对于《水浒传》这类鸿篇巨制,如何能在一节课中作到有效推进?这需要教师化繁为简,能够用最少的支点去撬动整本书的阅读。这节课的支点就是学生的阅读疑问,陈老师用学生课前的阅读疑问撬动了整节课和整本书。在“学生质疑—师生解疑—产生新疑—续读探疑”的课堂设计中,陈老师不仅让学生对经典名著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渴望,而且把整本书阅读不断向纵深推进。

3.效益化检测

绝大多数老师习惯用各种考题来检测名著阅读的效果,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功利性的阅读甚是反感。怎样才能让名著阅读的检测既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达到检测目的呢?陈老师让学生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作传,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检测方法。如果没有认真读书,怎么可能为人物作传呢?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怎么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人物小传呢?如此巧妙的任务驱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深读文本的兴趣,而且让这节课的阅读检测别开生面。

三、心中有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对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必须学透课程标准,只有做到心中有课标,教学才有方向,目标才能达到。

1.在明确要求下定位置

这节课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阶段(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陈老师从尊重学生初步阅读的情感体验入手,主要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作品主要人物的客观认识,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向作品的核心价值观靠拢,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在比照教材中明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名著导读课通过教材选段与原著的比照,以原著的开篇词导入,巧妙地把三维目标隐藏在这节课的标题“裁冰剪雪,谈笑看吴钩”中,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養学生形成对《水浒传》核心价值的正确认识。

四、心中有专业素养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成就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课堂。

1.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陈老师亲切温婉的教态、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充分彰显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每一个听课者如沐春风。她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浸染,学生在她“润物细无声”的濡染下,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

2.丰厚的文化底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储备丰富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有资格做学生阅读的领读者。正是基于对《水浒传》的精准把握和深度阅读,陈老师才有胆略让学生大胆质疑,才有魄力与学生一起“谈笑看吴钩”。

3.扎实的教学功底

如果说好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扎实的教学功底就是成就这门艺术的根本。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陈老师通过流利畅达的语言表达、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深读,在深读中辩论、甄别,既教给学生各种读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让学生在思辨中逐渐理解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

猜你喜欢

水浒传核心素养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