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2-02-25邵丹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空乘乘务客舱

邵丹丹

[摘           要]  随着民营航空业的发展,航空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将重庆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发展作为研究的实例,经由对这一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等开展分析,提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战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97-03

一、引言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和其他多个国家的经济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变得更加频繁,各个地区的商业、旅游和合作明显有所增加,这也为我国航空业的全面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按照我国相关权威部门提出的《2013—2032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情况年报》中的要求来看,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大众航空的时代,20年之内,我国的航空市场需要有干线、支线客机的数量大约是5300多架。我国的民航在之后的20年的时间里大约需要人才24万。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一段时间内航空行业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的问题会比较凸显。我国人事科研部门针对人才需求予以估计后,发现我国在今后发展这些相关事业的过程中,服务领域人才会大约出现200万的缺额,因此有必要对人才进行扩展,而航空服务类项目也包括在其中。

在我国,民营航空企业在最近这段时间里保持了逐渐增长的态势,而且对航空业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提高,笔者对这一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等开展分析,可让空乘专业的教学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也可实现其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相互对接,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空乘专业研究问题的方向

(一)研究问题

1.分析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

2.剖析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提出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建议。

(二)创新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有助于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优化,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本研究也为相似背景下的其他院校开设空乘专业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

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参与的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成果多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和与校企合作办学方向,这些成果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如李晓鹏(2020)以校企合作模式开发突破口,重点阐述了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构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1+N+1”合作模式。于莉(2020)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上借鉴战略管理的“SWOT 分析”,提出了符合学院特色的“二三四二”模式,研究视角新颖,为研究院校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而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根据全国“1+X”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出构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1+X+1”合作模式。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管理的研究多着眼于微观,以教学过程或就业视角展开,文献多集中于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管理。从民航对于空乘人员的现实需求来看,现有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对策不适合直接套用在重庆市高职院校的空乘专业建设上来。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民航专业服务产业视角出发,通过研究重庆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与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现状,重点分析空乘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力求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創新性。

(三)研究框架

三、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总体发展情况

(一)专业设置情况

在重庆市,高职院校是培养空乘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而重庆本科院校只有重庆师范大学设立该类专业,很多中职院校也设置该类专业。重庆市目前就有近10所高职院校设置了空乘类相关专业。

(二)课程体系建设

重庆某职业学院跟随国家教育改革步伐,依托本校办学实际,对空乘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整。不仅明确了教育重点,还设置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核心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对于空中乘务专业,重庆某职业学院所确定的办学宗旨为:坚持“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出彩创造机会”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握四个服务,推进依法治校,彰显旅游特色”的办校思路,做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的五有人才培养标准,形成“1+X+1”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相关民航职业证书,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不断掌握岗位技能;利用课证结合、校企合作教材及开设精品课程的方式,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准备条件;加强空乘专业教学的创新,增加实训课的比例,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考试,为就业增加砝码。

首先,建设精品课程。根据航空公司的人才招聘需要,学校设置了多门主干课程,即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客舱设备、机上急救、民航服务英语、民航服务礼仪、民航乘务员基础教材等。为了实现独创性办学,重庆某职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还依托学校优势设置了全国“1+X”空乘证书考核院校考点、院级骨干专业,多名教师获得院级优质课题,构建了梯次课程体系。依托课程创新,学生能够快速习得专业关键知识,为参与社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建设校企合作教材。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会让学生的观念与行为脱离实际,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重庆某职业学院以《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为参考,以技能培训为出发点,由合作企业方退役乘务员和校内专业空乘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一部分使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教材,共同合作一起完成《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对实训中项目教学的应用途径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多本理论结合实际的专业教材,如《机上急救》《空中乘务礼仪综合实训指导书》。这些校企合作教材体现了理论结合实际要求,为学生参与实训,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最后,加强课程与资格证书建设。在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职业证书考试。“课程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多门课程中都有所实施,如《民航客舱设备》《民航客舱安全管理》,这使学生能力评价有了直观的参考。通过对课程成绩评估方式的优化,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一定的评价。在评估上述课程时,都坚持了“以证代考”的原则。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了期末考试,或者参加全国“1+X”空乘技能职业证书,学生也要获得相应的证书才能顺利毕业。到2021年末,空乘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基本上都取得了“双证书”,最少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取得了“三证书”。

(三)实习实训条件

为了创新课程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学校依据民航乘务员培训与CCAR-121SF规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训建设。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顶岗实习,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参加一定阶段的知识学习之后接受短期的实训锻炼。在校外实训基地,则是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前的一次真实就业演练。因为学校同当地著名机场公司达成了实习协议,所以每名学生均能够同等地参与校外实习。

四、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匮乏,专业建设举步维艰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空乘专业建设对于教学师资具有较高的标准,要求教师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些专业课程还要求教师拥有空乘相关经验。目前,空乘专业师资建设都采用本校专任教师和校企合作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本校教师负责教授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校企合作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教学。这种组合式的师资队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够,合作企业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就业机会。致使重庆高职院校无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校内教师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考虑校企合作人员扬长补短。同时由于双轨制管理、教学理念不同等原因,高职院校部分专任教师将合作授课、与企业联系看作工作负担,影响了其进一步培训深造,考取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影响教学效果

在空乘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建设标准都对空乘专业的教学设备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除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培训教室、教学辅助设备外,技能操作训练还应具备乘务训练模拟客舱、客舱应急设备、应急生存训练器材、舱门训练器以及客舱服务用具和用品等。走访重庆市两所高职院校发现,很多学校暂时只有乘务训练模拟客舱、但是对于应急生存训练器材、舱门训练器等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两校均没有采购,即空乘专业学生在校园内重点学习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训练时学生集体到企业内开展,这种形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割裂,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也为日常管理增加了风险。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两校还都存在专业实训设施缺乏、实践操作标准更新不及时,专业课教学沿袭传统的理论讲授、实践教学部分与理论脱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训质量。

(三)生源紧张,专业生存较为困难

随着全国考生的减少和本科院校的扩招,招生难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处于近十年来全国高考人数的较低水平。重庆市高职院校在与成都同类院校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空乘专业发展市场乱象丛生,多个办学主体都开设了空乘专业,有些培训办学机构以速成、包就业等非学历教育形式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生源,使重庆市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近三年来,重庆市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均低于70%。此外,重庆高职院校招生宣传不足、空乘专业的培养费用较高等因素,也是造成招生困难的原因。生源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持续的招生难这一情况已经开始影响空乘专业的生存。

(四)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就业困难

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溝通,拓宽就业途径,推动学生充分就业。空乘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对较广,用人单位主要是航空公司、机场和邮轮、星级酒店等高档商务场所。重庆域内的几所高职院校开设空乘专业较晚,培养空乘人员的数量较少,毕业生规格也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用工标准,在正式上岗前还需要再接受三个月左右的乘务员培训。两所院校空乘专业的办学成效并未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导致其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在空乘专业就业过程中,除院校、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外,经合作的航空就业渠道企业联系、推荐就业等形式也是毕业生对口就业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在明确了专业对接产业的理论和路径后,针对重庆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充分把握协同发展的办学机遇,有助于空乘专业克服发展障碍,培养出满足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红斌,郭建如.高等教育分层系统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困境、优势与出路:基于全国本科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21(2):54-55.

[2]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3(1):11-14.

[3]郝琳琳,李广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角度分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2):4-7.

[4]荣利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2),65-67.

[5]劳玉.浅探空中乘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就业与保障,2020,4(8),21-22.

[6]李晓鹏.“1+X”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例[J].产业科技创新,2020,21(5):33-36.

[7]于莉.职业素养视角下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探索[J].才智,2020,13(5):14-17.

[8]柳燕君,吕良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5(25):55-56.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空乘乘务客舱
客舱内的空气从何而来?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空乘专业的探索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影响
国内主流机型客舱声品质表现分析
高速动车组司机乘务交路优化编制方法
民用飞机客舱干燥系统的性能分析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浅谈航空安全员应变能力在客舱擒敌术教学中的培养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带立即折返的高速动车组乘务交路回路优化编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