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预防措施

2022-02-25徐新宁刘风雷李秀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徐新宁 刘风雷 李秀青

[摘           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职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关注。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比同龄中学生更为突出,校园极端案例的出现与中职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这四个方面探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预防措施。

[关    键   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8-0109-03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随着中职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生数量逐年增加,中职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得到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个别校园极端案例的出现与学生心理健康密不可分,是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阶段的集中表现,问题一旦出现具有不可弥补性、不可逆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探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有必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身体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提升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1]。俞国良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并未出现心理疾病,且个体自身具备一种乐观的心情状态[2]。”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学生生活、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所指的学生心理健康指学生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学校中的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习积极主动,精神状态乐观、向上。

一、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这几大因素进行分析。

(一)家庭方面

影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方面的影响是根本原因。不同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完全不同,这与父母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而中职生问题家庭比例相对于其他同年龄段的学生问题家庭比例普遍偏高,总结大约有下面几类。

1.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父母在教养方面大致分为这几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极易出现问题。专制型父母是中國传统父母的典型,这类父母骨子里把孩子认为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自己对孩子可以随意管理。我国关于儿童家庭中的权利立法还不完善,即使有相关方面的立法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很难执行到位,如根深蒂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从不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有思想独立完整的个体。语言暴力与身体暴力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在专制型父母看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也极易选择暴力的方式,在学校与同学之间发生任何的不愉快孩子就极易采取这种暴力的方式;溺爱型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少基本的换位思考能力,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校中不会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一些问题时易采取极端的手段;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心,也缺乏基本的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基本的温情,忽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对孩子更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会对周围的人缺少基本的关心,人际关系也很冷淡,一旦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不会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

2.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孩子大多来自问题家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整个人生的导师。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如吵架,甚至家庭暴力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心里不仅会留下阴影,还会充满仇恨,家庭暴力在孩子心中无形中种下了暴力的种子。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出现问题也容易采取极端的手段;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家庭的不完整也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这种身心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更易形成极端、孤僻、冷漠、偏执的性格。如对父母不满,对家庭不满,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一旦形成,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3.隔代教养。中国的隔代教养问题比较突出,老人教养孩子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是中国与欧美西方国家很大的一个文化差异。一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有些老人认为隔代教养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摆脱子女成家后带来的孤独感把精力用在教养孙辈上。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的孩子也理所当然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有权对其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好由老人代为教养,如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带大,即使城市的工薪阶层也在面临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问题,甚至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选择与老人一起居住。而老一代的父母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大部分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易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温情陪伴。这种两极化的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问题。而中职生恰巧处于叛逆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会出现亲子关系恶化的极端化情况。

(二)学校方面

2004年国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需要提高的方面。

1.教师的素质。中职教师业务素质毋庸置疑,但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部分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较少,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冷淡。有的学校会出现教师惩罚学生的极端案例,以强制性手段管理学生,包括身体惩罚和精神惩罚;我国现在大部分学校在心理教师的配备上还不到位,心理教师的配备大多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少,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及其资格水平的认定方面门槛偏低,一些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

2.学校的管理方式。中职生中住校生占很大比例,课堂纪律、教室卫生、宿舍卫生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量化评分,这种标准统一的背后缺少必要的个体化差异,缺少对不同个体的关注,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的温度,缺少教育应有的温情。严格的制度之下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痛苦、迷茫、焦虑、孤独、厌世等,学生幸福感严重降低。

3.学生之间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恶性的校园问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有關。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很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一旦同伴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将会给中职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对住校生而言,一天都是与同伴一起度过的,人际关系的恶化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中职生极易冲动,产生绝望、悲观的情绪。

(三)社会方面

我国中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职教育。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国际社会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整个社会环境对中职教育的不认可更加重了中职生自我的怀疑,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网络不良环境对中职生的影响。中职生沉迷网络的比例较高,中职生对网络的依赖一方面是因为逃避现实,如逃避学习的压力、逃避现实生活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在网络中寻找自我存在感,中职生学习上被社会、家庭、同龄人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而虚拟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刷自我存在感的平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可以得到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尊重与温暖,现实世界中缺失的一切让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找到了代偿。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中职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辨别能力还不算强,网络中的一些不好现象极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中职生受网络中不良现象的影响较大。

(四)个人方面

中职生处于特别年龄段,他们中很大一部分遇到挫折不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对学习、生活采取悲观、消极的态度。班杜拉曾说:“离开了对人类活动心理的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的行为”[3],除了中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也与中职生特有的心理活动有关。

1.应试教育失败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的一项实验,反复对狗实施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多次试验后,把狗笼打开,狗不会选择逃跑,或努力改变生存处境,而是继续倒地呻吟。中职生由于小学、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尤其是中考的失败,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学习上处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是由学习、生活上的长久积淀形成的,不是能够短期改变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希望可言,在学校无所事事,又处于青春叛逆期,精力旺盛,精力不用在学业上,则在其他地方发泄,学生之间各种矛盾极易发生。

2.个人气质。中职生处于身体成熟、心理极不成熟的阶段,热情、开朗、阳光的表象下,他们的内心也隐藏着敏感、自卑、孤独、苦闷,情绪很容易两极分化。

中职生的校园极端案例是中职生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的极端化爆发。而家庭、学校、社会与个人这几个因素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中职生心理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职生既处于和同龄人同样的青春叛逆期,又有自己特有的一些问题,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强烈的自卑感,比同龄学生更敏感多疑,也更为叛逆,一些心理问题也更严重。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阻碍其成长发展,学生处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压抑、对自我缺乏自信,对未来悲观,轻者产生抑郁倾向,严重者会出现轻生、自杀的倾向。

幸福的学校生活能治愈一生,而不幸的学校生活需要一生去治愈。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有必要。

三、中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学生心理问题重在事前预防,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重视保护青少年的家庭立法,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家长的权利与义务、责任进行落实,不能纸上谈兵。由于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项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共同来推动。在我国很多人认为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相关部门对打骂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甚至剥夺其监护权,很多中国家庭难以接受,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只有采取强制手段。除了强制性的法律立法以外,中职学校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对问题家庭下形成的问题孩子及时进行关注,积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到防微杜渐,提前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不仅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室,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还要充分重视心理教师的培养,加快心理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的转变,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如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文化课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传统经典诵读中对心理健康的渗透。同时学校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水平。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避免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看作问题学生,多渠道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惑。

(三)社会方面

建立健全相关方面的法律,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实施分级制度,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四)个人方面

及时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培养个体自信,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新的人生目标。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学生要树立职教是新的人生起航的意识。学校可以定期让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分享职教生成功的案例,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感,让学生重新对未来生活树立信心。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多方面多元化的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途径上采取多样并举的措施,一是体现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共同帮助普通学生群体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二是体现在专家的整合,专门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4]。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职生处于特殊的身体心理阶段,是更需要关注的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是学生自身的事情,更关乎家庭的幸福。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把孩子培养成才,更要注重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积极、阳光、乐观,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只有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民族才会有未来,国家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3.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谭旭东,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

[4]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128.

作者简介:徐新宁(1971—),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本科,高级讲师,就职于山东省济宁卫生学校,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