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雷“惊蛰”始

2022-02-25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篆刘禹锡雷电

凌丽君

在介绍“立春”和“雨水”这两个节气时,我们通过“春”的古文字字形,了解了古人对春天的印象就是草木萌芽。草木萌芽,意味着生命的开始,而生命力的体现,则在于动。所以,“春”的形象便天然带有了一种“动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题目很长,但只要理解了意思,其实也很容易记住。“乐天”,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白居易;“扬州初逢”,是指两位大诗人第一次在扬州相遇;“见赠”,是指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刘禹锡;来而无往非礼也,所以刘禹锡也要回赠白居易一首诗,古代把这种以诗相答的方式称为“酬”。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刘禹锡要写一首诗回赠给白居易,以答谢他扬州初见时在席间赠送给自己的诗。

在这首诗里,刘禹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经下沉不动的船只,看着无数艘船从自己身边驶过;已经枯死的树木,看着不远处的树木纷纷发芽生长。沉舟、病树都是静态的,而千帆、万木则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就体现出了它们的生命力。

因此,从这首诗的词句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意,体会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

植物的活力集中表现为发芽,那动物呢?当然是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告别蛰伏。所以,这个万物复苏的节气,被古人称为“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3月5日到3月7日之间到来。

“蛰”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也不动。春天来了,蛰伏的动物们都被惊醒了,因此叫“惊蛰”。下面我们先来讲一讲“蛰”这个字中的“虫”。

汉字字形中,很喜欢用不同的数量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一树是“木”,二木成“林”,三木为“森”;一火为“火”,两火是“炎”,三火成“焱”。“虫”字也一样,它在甲骨文里就有一个“虫”和两个“虫”的区别;到了小篆,又增加了三个“虫”组成的字。

甲骨文:       (虫)           (䖵)

小篆:         (虫)       (䖵)      (蟲)

甲骨文中的“蟲”形,和蛇、虫这样的动物很像,有着弯弯曲曲的身体,上方的三角形或箭头代表头部。到了小篆,它的形体就没有那么象形了,不过线条还是弯弯曲曲的。

小篆中的这三个字,在古代的读音是不同的,分别读作huǐ、kūn、chónɡ。而且,   最初不是指昆虫,而是指蛇。蛇为什么会和“虫”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的身体都是细长的。所以,早期真正表示虫类的字反而是        和        。后来

成了“昆”,        则成了“虫”。

再后来,“虫”的意义也变广了,它开始不单指蛇虫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他动物。比如,古人把老虎称为“大虫”,把水生动物叫作“水虫”。另外,像蝌蚪、蛤蟆、螃蟹、蝴蝶这些字中也都有了“虫”字。所以,“惊蛰”中的“蛰”泛指所有冬眠的动物,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是什么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动物们呢?是春雷。“一雷惊蛰始”,在古人的想象中,雷是天上的雷公手持铁锤和凿子,连续击打后发出的声音。其实,雷电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一般夏季雷电比较多,但春天也会出现。这是因为进入春季后,气温和湿度逐渐升高,高空中的冷热空气相遇逐渐频繁,形成积雨云。云中粒子发生碰撞、摩擦,从而产生了雷电。

响起阵阵春雷时,意味着阳气开始升腾,人们口干舌燥的现象也多了起来。梨可以清热消渴,所以“惊蛰”便有了吃梨的习俗。也许你会问,“惊蛰”吃梨和我们平时吃梨比起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当然有!因为“梨”的发音和“离”相同,古人认为“吃梨”寓意远离刚刚苏醒的毒虫。有些地方还会在“惊蛰”时吃炒豆,人们觉得锅中黄豆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像蝎子、蜈蚣等毒虫在锅中备受煎熬时的蹦跳声。这一风俗表达了人们对苏醒过来的毒虫的厌恶之情。

雷声除了带来雨水,还会带来耕种的信号。“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快,白天日照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了,雨水再将土地中坚硬的土块变软,人们耕田犁地的最佳时节就到了。所以,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说法。

唐代诗人韦应物也曾记录下“惊蛰”时节农耕的忙碌景象,他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雨后的草木焕然一新,雷声阵阵,开启了“惊蛰”时节。刚刚休息没几天的农民们,又开始在田地里忙碌起来。尤其是那些青壮年们,可都是耕种的主力军啊。

春天,人们就在这阵阵春雷声中,开始了一年的

忙碌。

猜你喜欢

小篆刘禹锡雷电
避雷妙招
赏牡丹
笔记本雷电接口究竟有何用?
刘禹锡与《陋室铭》
小篆香
外卖小哥
雷电能治病吗?/自杀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