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绘本引发的小医院游戏
2022-02-25林莉肖楠
林莉 肖楠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因此,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幼儿决定。
但在支持幼儿角色游戏时教师常常产生困惑。比如,创设了一个角色游戏区,孩子玩一段时间后就被别的游戏吸引了,游戏区被冷落,怎么办?辛苦搜集来的各种材料孩子不感兴趣或不会使用,怎么办?计划扮演某个角色的孩子,换上角色服装后只是简单摆弄一下道具后就开始四处转悠,游戏专注时间短怎么办?需要人际互动的购物、看病等游戏总是没有客户上门,只能惨淡经营,怎么办?孩子反复玩一个角色游戏,对其他游戏不感兴趣,又该怎么办?
其实归根溯源,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还是离不开主动学习的五要素:材料、操作、选择、语言与思维、师幼互动的支架。在我园大班一个持续了三个月的小医院游戏中,不断丰富、调整的意图类材料和基于观察的师幼互动,是令角色游戏积极开展并不断深入的重要因素。
“夸夸我的好妈妈”
角色游戏区应该由谁创设?不少老师经常困惑,自己辛苦半天创设的活动区却门可罗雀,怎么办?其实,和孩子一起生成角色游戏的“主题”,共同创设游戏环境,既真正支持了孩子的游戏,又避免了区域创设沦为“无用功”。
适逢三八妇女节,我们班里开展了“夸夸我的好妈妈”活动,孩子们分享着自己妈妈的故事。有的说妈妈是基础电力保障部门的,假期也坚守在岗位上;有的说妈妈是医生,穿着防护服治病救人……这调动起了孩子们关于疫情的记忆,他们纷纷交流起对于疫情、医院的感受。这时候,甜甜的一句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妈妈他们才厉害,他们单位用10天建成了一座医院,救了很多人。火神山医院你们知道吗?我家还有一本书,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我明天给你们带过来。”
第二天,甜甜如约将绘本带来了幼儿园。孩子们如获至宝,纷纷翻阅起来。甜甜说:“设计师有设计图,他们用帽子分工,有白帽子、黄帽子、蓝帽子、红帽子。”一可说:“医院有很多房间,医生在医生办公室,病人在病房,有一个通道可以通往每一个房间。”小宝说:“这个医院有ICU、CT房间,和我们的医院一样,可以拍片子。”随着对《10天建成一座医院》一书的阅读和讨论的深入,孩子们带上安全帽,利用空心大积木开始了搭建医院的游戏。
因为火神山医院要分成很多独立的房间,才能减少交叉传染,所以孩子们搭建的小医院,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孩子们先扮演设计师、建筑工人等不同角色。医院落成后,他们又脱下建筑工人的黄帽子,换上医生白大褂和白帽子。
疫情防控和火神山医院是社会热点,也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通过绘本阅读和讨论,孩子们对火神山医院有了初步认识,还结合自己去医院的经历进行对比。但现在,游戏基本停留在搭建医院,扮演医生的层面。游戏中孩子们经常只是换上服装,摆弄一下小药箱的玩具,有时候还会在医生和病人角色间随意切换。但是在医院里到底做什么,孩子们似乎遇到了困难。我们决定通过材料投放,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正巧前一段时间,班级一位老师做了一个外科小手术,就把换药的纱布、胶带和诊断证明等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之中,果然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应孩子们的要求,该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就诊经验,还作为病人参与到游戏之中。
小医院游戏主题来源于幼儿图画书的分享,小医院游戏的环境,是孩子和教师共同创设的。孩子们利用空心大积木和班级里现有的角色服装、小药箱等开始了小医院游戏,而教师则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进行了部分材料的补充。孩子是角色游戏的主人,同样也是角色区环境创设的主人。
幼儿园里的大体检
意图材料是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推进游戏深入的关键。那意图材料是投放得越多越好吗?我们如何搜集意图材料,又如何根据游戏的进程提供意图材料呢?
小医院游戏开展一个月了,一些孩子在游戏中也有了新的想法,他们开始交流自己看病的经历,包括测量体温、拿药、打针等,并寻找材料,将这些内容呈现在游戏之中,比如他们在艺术区画了收款码,从收集的廢旧材料宝箱里找到了很多小药盒、药瓶。小医院里出现了挂号处、药房,甚至有了为病人供应爱心餐的爱心食堂。他们还开始灵活运用和制作道具来支持自己的游戏,比如除了娃娃家的小床,他们还用桌子拼出了手术床,利用纸箱等材料摆出了药房……
适逢幼儿园大体检,牙齿、视力、抽血等检查项目,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意图,他们在给“病人”看病时开始出现了视力、牙齿等检查项目。但游戏时,孩子们往往只是翻翻布娃娃的眼皮,看看布娃娃的嘴,说一句“你要注意保护XX”,就不再深入了。
观察到孩子们的游戏状况,我们意识到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于是,我们将孩子们游戏的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家长,并向他们介绍了孩子们近期的游戏情况。小医院的游戏也引发了家长的关注,一些在医院工作的家长纷纷表示自己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游戏材料。
如何让这些材料被孩子们发现、了解呢?在过渡环节,我们开展了材料介绍活动。
乖乖:我姥爷是牙医,这是我姥爷的工具。先系围布用牙镜检查一下;这是一次性托盘和棉球;打麻药还会用到针管。不严重就清洗一下好好刷牙,如果有洞了就需要补牙。
糖糖:我妈妈是皮肤科医生,妈妈说医生要带帽子,手套。病人看病的时候需要躺在一次性床单上,用镊子夹住棉球消毒,还有小刷子可以抹药。
诚诚:我妈妈是护士,她说她的工作就是输液,先用碘伏消毒,然后把输液袋的药准备好,把针头插进手背里,粘上棉球固定,一袋输完了再换药。
随着班级内材料的逐步丰富和孩子们的介绍,小医院的科室开始更加细化,出现了抽血室、牙科、眼科、内科……一开始,是带材料来的孩子担任相应科室的医生。几天后,随着孩子们对材料的熟悉,更多的孩子开始选择担任医生,或者到相应的科室看病。
由此可见,意图材料并不是一步到位、越多越好,而应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投放适量的关键性材料,并且帮助孩子建立起与材料的联系,从而激发更丰富的游戏意图。此外,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可以通过提供半成品,给孩子们留出自主制作道具的空间。
100层的小医院
角色游戏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模拟和再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解决在游戏中发生的真实问题。面对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支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呢?
随着新的意图材料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的游戏兴趣越发浓厚,小医院里的人越发多了。“病人”会逐一到各个科室进行检查,而“医生”们说起专业来,也头头是道:“抽血一点都不疼,我先轻轻用棉签擦擦,然后扎一下,你再用棉签按一会。”“你遮住自己的一只眼睛,看这个视力表,用手比一下是什么方向。”
虽然根据孩子们的游戏,我们已经调整了班级里的区域划分,扩大了积木区的位置,孩子们也把爱心食堂搬到了家庭区,但他们仍然觉得地方太挤了。不仅病人或医院外卖员送餐时常常会把作为隔离的纸砖等碰倒,其他游戏的小朋友也觉得不方便。“这是我搬过来的桌子,你再选一个别的地儿吧”“这没地儿了,你的药房不能在这里”等对话,时有发生。
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他们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分工逐渐细化,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一方面,科室增多,“抢地盘”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科室多,医生多,所以常常出现“没有人来看病,医生就离开了岗位,后来再来病人,都找不到医生了”的情况。于是,在回顾环节,我们分享了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并一起讨论怎么解决。这一次,孩子们在《100层的房子》的故事里得到了启发。
典典:我们可以像100层房子那样,也搭一个100层的医院。
恬恬:那我可以把手术室放在在第二层,底下两张桌子,我们再抬桌子上去。
予泽:那我们还要再做一个楼梯,需要的时候,我可以从底下钻上来。
于是,在第二天的计划环节,孩子们又将游戏重点转移到小医院的搭建之中。他们按照事先画好的小醫院图纸进行了不同科室的分区,将手术室、住院部搬到了二楼。
在抢地盘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也再次关注到了绘本对孩子们游戏的影响。因此,我们将图书区一些有关医院的绘本整理出来,投放到了孩子们常搭建的各个科室附近,比如牙科附近投放了《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骨科附近投放了《神奇的骨骼》等。
果然,“小医生”们在等待病人看病的间隙不再无事可做,他们研读“医学书籍”,还把绘本中的内容运用到了游戏之中,边学边治病。比如他们会对照图画书辨识门牙和磨牙,并提示病人“刷牙一定要刷够3分钟”。
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蕴含着发展的契机。教师的支持,体现在通过对游戏情况的回顾,帮助孩子们明确问题所在,通过绘本等材料的提供,帮助孩子丰富经验。看到孩子们解决“占地盘”“没病人”等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庆幸自己后退了一步,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原有经验,简单提示幼儿使用“好朋友要互相协商”“邀请别人当病人”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急救室的故事
意图材料对孩子们的角色游戏非常重要,但老师们往往会困扰,上哪儿收集那么多的意图材料?辛苦收集或制作的意图材料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又该怎么办?
这天整理班里物品时,我找出一个破损的布娃娃,右胳膊已经断了,左腿也摇摇欲坠。我正要把它处理了,在我们班指导的林老师阻止了我:“你们班不是在玩小医院游戏吗?这是一个多好的意图材料呀。”她说。于是我们把布娃娃放在了家庭区的婴儿用品柜里。可几天下来,布娃娃却鲜少人问津,孩子们选取的,还多是漂亮的新娃娃。
在随后进行的幼儿园六一嘉年华活动上,林老师在“抢救伤员”的游戏中借用了我们班这个破损的布娃娃作为道具。没想到,在游园会后布娃娃迅速成了班里孩子们的新宠。有时候,布娃娃会因为在游乐场玩没有系好安全带而骨折,有时候又因为玩蹦床时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而摔断了耻骨……孩子们把有关安全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在抢救布娃娃的过程中,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次的安全教育。
这一天,糖糖又带来了新材料:“我妈妈说这是一个心脏异常的心电图,你们看上面的波浪线不规则,表示一定要注意,不能剧烈运动。”“心电图是心跳探测仪上打出来的,可我们班没有心跳探测仪,怎么办呀?”有小朋友提到。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把心电图粘贴在大纸箱上,再在纸箱上连上毛线和夹子,制作出了心跳探测仪。他们还利用长纸筒等废旧材料制作了输液架,在班级中一个车型的大木箱上贴上“120”,改造成了救护车。舒舒、米粒等小朋友,扮演起需要急救的病人也越来越惟妙惟肖。从门诊到急诊,小医院游戏又有了新的变化。
转变思路,一个看似要报废的玩具,成为了激发孩子们新游戏意图的关键材料。而根据自己的游戏需要自制道具,更是对孩子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部分意图材料的提供,我们看到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来开展游戏。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孩子们通过游戏,表达着他们对于安全和健康的认识。小医院的游戏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从遥远的火神山变成了身边的小医院,自搭建医院起,他们观察、交流、模仿、游戏,在意图材料的激发下,不断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医院游戏的情节,又把自己对于疾病预防、安全防护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尊敬通过游戏折射出来。
孩子们的角色游戏还在深入,我们将继续做好观察者、支持者和游戏者。做到对孩子的观察解读走在前面,对游戏的支持延伸藏在里面,与孩子们共成长。
陈宇华
海森高教育首席专家
全美幼教年会培训专家
海森高国家级课题专家组组长
这个由一本绘本引发的小医院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惠新里幼儿园两位老师支持孩子,生成主题游戏并“步步深入”的过程。
游戏起源于一本绘本,经过了教师几个月的支持,最后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科室、多角色的医院游戏。不仅参与孩子众多,丰富的角色游戏还激发了大型的搭建行为。在这个游戏的每一次发展背后,我都看到了老师对孩子游戏意图的关注,通过运用“意图材料”这一支持游戏深入的法宝,激发孩子们不断延伸和扩展游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