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北
2022-02-24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郁郁葱葱的塞罕坝、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惊艳世界的张家口绿色冬奥,一个个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新时代河北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十三五”以来,河北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目标任务,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全省林业草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了新贡献。
水天一色 王龙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铸就绿色奇迹
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林场总经营面积140 万亩,森林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量1036.8 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2.84 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 万吨,释放氧气59.84 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 亿元。
2017 年8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 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场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21 年8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坚持把造林绿化、打造京津生态屏障作为事业发展的永恒目标。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扎根高原荒漠,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矢志不渝开展造林绿化,成功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近年来,塞罕坝林场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硬骨头”地块作为绿化重点,大力推进石质阳坡荒山造林绿化,让全场10.36 万亩石质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平均造林成活率超过98%。
坚持把科学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塞罕坝林场建立了以修枝、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生产体系,确立了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路线,优化了森林培育作业流程,创造出了一套适合塞罕坝林分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全场坚持营造混交林的理念,推进人工林向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大面积推广栽植柞树、花楸、紫叶稠李、元宝枫、五角枫5种阔叶乔木,构建物种丰富、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编制实施《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21—2030 年)》,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高海拔地区育苗、造林、营林、森林保护等82 项专项课题,成为华北地区首家拥有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CFCC)FM 证书的国有林场。
攻坚造林成效 王龙摄
坚持把安全第一、构筑立体高效资源保护体系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塞罕坝林场构建了森林火灾预防、保障、扑救三大体系,组建了7支专业化扑火队伍,成立了120人专业扑火队;统筹“视频监控网、防火隔离带阻隔网、生态安全隔离网”三网体系建设,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100%,新建生态安全隔离网300 公里,防火隔离带达970 余公里,建成了无人机侦查系统,建设林路950 公里,打造了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大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区域联防联治,持续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全面落实五级林长制,建立了林场“三级林长、四级管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管理体系,并将林长制考核纳入单位年终考核目标;强化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塞罕坝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坚持把生态富民、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引领作用作为事业发展的最高追求。塞罕坝林场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启动实施了总减排量为47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营造林碳汇项目,建成9 万余亩绿化苗木基地。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示范引领作用,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周边区域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 亿元,4 万多百姓受益,2.2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依托绿化苗木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1000 余家4400 多亩,苗木总价值超过7 亿元,年产值1.4 亿元;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每年投入6000 余万元,开展营造林等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当地4000 余人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达1.5 万元;免费为周边区域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再造三个塞罕坝、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带动周边区域规模化造林445 万亩。
雄安新区打牢蓝绿底色 构建生态宜居新城
白洋淀畔,一座新城正拔节生长。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华北明珠”白洋淀碧波荡漾,“千年秀林”空气清新,一幅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先植绿、后建城”的重要指示精神,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为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建设“千年秀林”,播种绿色希望。按照《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 年)》要求,“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区林地面积增加至22%左右,森林覆盖率由现状的11%提高到40%,形成林地—农田—河流—淀泊—城镇有机镶嵌、动态连续、蓝绿交织的高品质新区生态景观。”2017 年11月,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截至2022 年上半年,新区各类绿化面积累计达到73 万亩,其中,新区既有林26万亩,新增绿化面积47万亩,成林后新区森林覆盖率从11%提升到34%,规划建设用地外集中型林地斑块基底基本建设形成,“三带、九片、多廊”的绿色空间骨架初具雏形。特别是2021 年以来,雄安新区聚焦“五新”目标,以重点道路廊道、节点绿化、各片区城镇公园绿化为切入点,开展了一批重点绿化项目。2021 年,通过雄安郊野公园、主要交通廊道沿线环境整治等重点绿化项目高质量造林绿化2.5 万亩;2022 年,谋划绿化项目40 个,绿化总面积3.1 万亩,目前已开工23 个,完成绿化面积约1.6 万亩。目前,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金湖公园等大型公园已建设完成并对游客开放,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1 白洋淀木栈道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2 雄安郊野公园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3 金湖公园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青山如黛 崇礼区造林示范工程
加强林区资源保护 守住森林生态安全。随着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林分生长量逐年增大,新区林业工作从造林绿化建设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并抓阶段。一是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雄安新区林长制度,明确各级林长名单和责任区域,构建“组织在新区、责任在三县、运行在乡镇、管理在村”的林草资源管理责任体系,形成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森林防火体系。完善雄安新区作为一级防火单位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搭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成立森林消防队,新区森林防火体系初具规模。三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通过编制实施方案、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开发利用远程虫情监控等,有效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同时积极争取防治资金及支援物资,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实现新区林地无重大森林病虫害事故。四是推进林草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抓紧成立全国碳交易中心,推进林草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对拟交易单位的碳汇、碳排放情况评估。建立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对雄安新区及白洋淀生态廊道和涵养区的资源与生态实施规划、执法、标准、预警等实现统一管理,持续提升森林湿地碳汇能力。五是打造候鸟天堂。加强对鸟类栖息地的规范管理,运用智慧监测系统,恢复白洋淀鸟类生境,保护候鸟迁徙。将鸟类活动频繁的9 处区域划定为鸟类栖息地。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达248 种,较新区成立前增加42 种。2022 年多次发现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此栖息、育雏。
张家口市林草局全力推进全市林草生态建设
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家口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安排,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不断加强林草资源管理,林草资源大幅增长,生态质量显著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林草事业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张家口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关注森林活动20 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森林城市”。
国土绿化取得历史性跨越。一是造林绿化成效卓著。张家口市林草局把国土绿化作为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打造冬奥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张家口绿色发展,围绕“一核(冬奥核心赛区)、两沿(沿河、沿路)、三环(环城、环镇、环村)、四带(防风固沙带、水土保持带、水源涵养带、生态经济带)”整体布局,举全市之力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了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冬奥绿化、张家口市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等重大工程。2016 年以来,全市共计完成营造林1368.7 万亩,全市林木绿化面积达到2760 万亩,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0%。特别是2018 年,全市完成营造林601 万亩,占全省任务的五分之三,创造了造林绿化的空前奇迹,书写了张家口绿色传奇。二是草原生态治理加快推进。2019 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市实施退化草原生态治理49.57 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建设暖棚12.3 万平方米、青贮窖3.9万立方米、储草棚3.7 万平方米。采取种植饲料饲草作物、中草药和人工干预自然修复措施,完成休耕种草181.26 万亩,打造万亩燕麦基地6 个、万亩饲草基地10 个、万亩中草药基地3 个、国家示范牧场23 个、草原公园10 处。“十三五”末,全市草原面积达到1595 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 个百分点。
林海美景 沽源造林示范工程
资源管护实现整体性推进。一是森林草原资源管理全面加强。全面建立县级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完成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划定了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生态“双红线”,形成了全市林地“一张图”管理。目前,全市森林蓄积量达到0.303亿立方米,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达到656.94万亩、省级重点公益林面积达到149 万亩、天保林面积达到8.06 万亩。二是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成功申报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6 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8 个、省级湿地公园8 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68.1 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位。张家口坝上湿地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全市建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0 个,其中国家级2 个、省级8 个。康保县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栖息地和繁殖地,2017 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遗鸥之乡”称号。三是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快推进。完成河北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报批和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报批及勘界立标工作。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排查等系列专项行动。全市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地达到48 处。四是森林草原防火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推出“林区内由森林公安负责,林区外由公安环保部门和乡镇派出所负责”的打击野外违法用火工作模式。实施了张家口市冬奥会核心区及周边重点林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张家口市国有林场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张家口市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组建森林专业消防队20 支、半专业消防队284 支。“十三五”时期,全市未发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和“进京”火,实现了森林火灾年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的目标。五是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效果明显。构建了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御体系。完成了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点检疫对象调查监控和疫情普查工作。组织实施了大规模飞防作业和综合防治,实施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000 多万亩。林业有害生物年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种苗产地检疫率超过99%。
林业产业得到持续性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在巩固发展杏扁等传统优势经济林的同时,发展壮大枸杞、榛子、玫瑰等特色经济林。完成经济林结构调整11 万亩,推广嫁接红松、冰红果等新品种20个,建设林下经济示范村44 个、示范户988 个,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休闲观光园区48 个,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47.9 万亩。种苗花卉生产基地达到8.8万亩,现有苗木总量4.2 亿株。7 家林果企业被命名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年均接待游客2000 万人次。同时,吸纳贫困劳动力4.34 万人次参与造林务工,选聘生态护林员10.29 万人次,大力支持贫困县区特色经济林基地和观光采摘示范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