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地区团头鲂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
2022-02-24王丹恽台红曹卢
王丹,恽台红,曹卢
(1.武进区前黄镇农村工作局,江苏 常州 213174;2.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江苏 常州 213017)
团头鲂养殖是滆湖地区渔业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截至目前,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频发的团头鲂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简述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发展及质量安全现状,从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生态养殖、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检测力度、健全追溯制度等5 方面,提出质量安全对策。
1 团头鲂养殖及质量安全现状
1.1 养殖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滆湖地区已形成以团头鲂为主养品种的大宗鱼养殖模式,每667 m2投放规格20 尾/kg 左右的团头鲂1 龄鱼种2 000~3 000尾,20 尾/kg 左右的鲫 200 尾、鲢 80 尾、鳙 30 尾和草鱼数尾。全程使用投饵机投喂全价颗粒饲料,每667 m2配套增氧机动力1 kW 左右,安装溶氧测定仪,当年养成商品鱼上市。
1.2 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常态化每667 m2产量在 1 500~2 000 kg,每 667 m2效益 3 000~6 000 元。生产经营以家庭为主,养殖面积为40 020 m2左右,年平均收入在20 万~30 万元。团头鲂养殖户年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家庭年平均收入,产量和效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3 团头鲂商品鱼质量现状
在治疗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过程中,存在长期超剂量用药、休药期500 度日无法保证药残达标、养殖户上市前还在用药等现象,导致2021 年上市团头鲂在政府抽检、市场抽查中抗生素普遍超标,团头鲂被列为市场重点抽查品种。
1.4 引发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
一是养殖面积减少,成本上升。2009 年滆湖地区围网设施逐步拆除,养殖团头鲂面积大幅减少,大部分围网养殖户开始转向内塘,导致内塘租金逐年攀升;养殖户只能增加池塘放养密度,以产量换取利润。二是病害严重。团头鲂主要病害为细菌性败血症,其病原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该病有以下特点:发病时间长,4—10 月都有发生,6—9 月是高发期;发病速度快,从发病次日即大量死亡;死亡量大,死亡高峰时,6 670 m2池塘1 d 死亡可达300 尾以上。三是滥用药物。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主要是内服抗生素,通常使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西环素、磺胺类等药物拌饲料投喂。用药特点:(1)长期施药。为了防止大量死亡,长期用抗生素拌饲料投喂,甚至6—7 月份每日使用抗生素。(2)使用原药。治疗过程中为了省钱,用原药拌饲料,用量超标数十倍。(3)多重施药。多种抗生素混合使用,病原菌耐药性增强,一般养殖户缺少实验室诊断技术,无法判断哪种抗生素效果好,一般将抗生素复配使用。
2 质量安全对策
2.1 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是维护团头鲂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1]。为此,需要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宣传引导方式,一方面要引起广大团头鲂养殖生产主体的高度重视,使其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引导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开展团头鲂养殖,以此转变养殖生产主体的固有观念,使其主动追求高水平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团头鲂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利用当前公众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法律信息,以及对团头鲂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理信息等,为养殖生产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查阅等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生产、运输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渗透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等,以此通过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团头鲂质量安全问题。
2.2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打造安全健康水产品
开展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有的鱼塘已通过几十年的养殖,池塘底泥厚,有的超过1 m,清塘和消毒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连片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没有分开,病原交叉感染,一塘发病,成片感染。通过采取池塘生态化改造、开展生态养殖、进排水系统分开、降低养殖密度、减少产量、选用优质饲料、采用有益菌和定向培养藻类等措施,减少病害发生。将底泥用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出产优质水产品,优质优价销售,减产不减效益。
走生态养殖之路、探索高效集约且绿色化的水产品发展模式,是克服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弊端、应对愈发严峻的团头鲂质量安全形势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团头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展现基地建设成果,以案例、数据等说明出生态养殖团头鲂质量、销量的显著改善效果,以此调动养殖生产者参与生态养殖的热情,使其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养殖生产者、加工者、运输及销售者的技能培训,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积极采用鱼菜共生等现代化、契合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需求的生产模式,以此逐步提升团头鲂质量安全水平。
2.3 创新监管手段,形成全过程监管机制
在对团头鲂质量安全监督中,一定要从源头入手,加大对苗种、投入品、养殖环境等的监管力度,对团头鲂质量安全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建立水产品养殖标准化体系,结合本土行业发展趋势、自然及技术条件等,对渔业发展进行统一布局,确定团头鲂质量标准,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的团头鲂养殖技术,并对各项标准的落实、推进进行严格监管,发现问题,要求各方主体及时整改。此外,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监管相结合,在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检查活动的同时,完整记录团头鲂产、供、销全过程信息;加强数据采集、整合及分析,从中发现质量安全隐患、监管着力点及核心环节,提出整改意见,以此为团头鲂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2.4 加大检测力度,约束团头鲂产供销行为
加大水产品检测力度是确保其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2]。水产品检测需要贯穿于产供销全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点及条件,制定团头鲂检测方案,确保目标明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水产品检测队伍,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必须熟识团头鲂生产、运输、销售内容及过程,可以结合前期制定的工作方案,保证检测有序、有效开展;检测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道德素养,及时反馈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此外,要积极扩大水产品检测范围,在防控团头鲂疫情的同时,重点监测团头鲂体内的抗生素类药物、违禁药物残留情况,发现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此约束团头鲂产供销行为。
2.5 健全追溯制度,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
要建立团头鲂市场准入机制及责任追溯制度,对团头鲂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溯源管理,完善质量安全信用公示制度,健全检测信息发布制度等,让消费者从正规渠道、安全渠道购买团头鲂。要建立消费者投诉、反馈的线上渠道,支持消费者参与团头鲂质量安全的监督,设专职人员处理消费者反馈的信息,满足消费者诉求,以此 强化对团头鲂质量安全的管理。
3 结论
水产品是我国农产品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与销量也持续攀升。但质量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频繁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对我国水产品行业的信任度、满意度。为此,需要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及技术,建立全过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扩大水产品检测范围,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以此有效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