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共评: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变革趋向与推进路向*

2022-02-24邹太龙戚冠辉贺久兰刘天琪

中国德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人机范式品德

■ 邹太龙 戚冠辉 贺久兰 刘天琪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社会迈入了全新的智能时代。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完善德育评价”,坚持科学有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当前,各种智能技术正不断嵌入教育领域,对德育评价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评价者可以进行基于广泛事实性数据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一个人与机器优势互补、协同参与的人机共评时代悄然而至。为此,在智能时代,探究学校德育评价人机共评的变革趋向,既是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增强德育评价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内在要求,对于充分释放德育评价的应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变革趋向

机器的有效介入和智能辅助正在不断提升德育评价者的价值判断能力,将从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三个维度推动智能时代的德育评价迈向人机共评的新范式。

(一)评价主体从以人为主到人机协同

传统的德育评价基本上停留在“以人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阶段,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以社区、学校、课任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为辅,这些都是以人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的评价。然而,由于学生品德的复杂性、长期性、多因性和隐匿性特征,加之人脑先天的生理局限,致使“以人为主”的评价难免存在诸多弊端:其一,人容易受到主观心理、环境情绪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可能根据自身好恶作出有失公正的评价;其二,人脑记忆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数据收集和信息加工的水平,难以全面获取学生品德发展的信息,评价容易流于片面和偏失;其三,人脑中的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会干扰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科学。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协同将是德育评价的未来走向。第一,评价主体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指谓已不限于人类本身,智能机器、AI教师、虚拟教师等均可在此范围。[2]那么,评价主体也突破了人的局限,机器亦可参与到学生品德评价中来,“谁来评”这一问题的回答已经从单一的人类走向多元的人机共舞。第二,评价范围从学校向社会敞开。在构筑的电子网络之中,学生品德信息的获取已经突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交平台和虚拟空间,德育评价可以实现多方汇集、兼听则明。第三,评价依据从主观经验向客观事实转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出现让德育领域各要素的可量化程度空前提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德育难以量化的难题,评价主体可以摆脱主观经验、个人成见的束缚,在海量复杂的事实性数据基础之上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二)评价过程从静态固化到动态反馈

从本质上讲,评价过程是多方参与的深度互动和意义建构,互动的频率和效果直接影响评价质量。然而,由于评价主体精力有限、数据的及时抓取比较困难,当前的德育评价在过程环节还存在两方面的严重不足:一是静态性,即评价过程缺少师生互动,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由教师控制的单向输入,学生本人则处于“不在场”的被评地位,无法从评价中找到自身道德努力的着力点;二是固化性,即评价往往是在某一时间节点进行的,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只是某一阶段的反映和赋值,评价没有根据学生的品德变化发展进行实时跟踪和及时更新,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评价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增值的思维,忽视了学生是“日新又新”的道德新人。

智能技术的赋能让过去相对静态固化的德育评价过程朝着动态反馈的方向前进,评价过程因数据的更新、信息的增减、人机的互动而充满活力。一方面,评价过程的动态交互性明显增强,教师、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和第三方评价机构都可以随时登录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在线补充,智能系统也可以自动上传学生的德育活动数据,这就摆脱了以往评价的静态性弊端。另一方面,评价过程的反馈生成性愈加凸显,借助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能力,德育过程性评价可以落到实处,这不仅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德育实施过程中各种变动和不变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以此为参照分析学生道德素养变化的真实性。[3]此外,人机共评还可以实现评价信息的及时回流和反馈,教师据此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情感波动、价值取向、行为趋向等进行客观精准的把握和预判,从而及时进行教育干预,防止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评价结从数字标识到数据显现

科学主义评价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德育课程的纸笔测验和道德行为的次数记录,[4]通常以数字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标识,所追求的是确定性、对比性和简单性,所体现的是一种实证主义、管理逻辑和优劣思维。这种看似一目了然、客观精确的评价结果却遮蔽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复杂性、反复性和多变性,将活生生的学生淹没在冷冰冰的数字之中。教师和家长无法获取学生品德发展的详细信息,也就无法给予有针对性的德育指导,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成长;学生自己也无法有效掌握品德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问题。而且,单一的数字标识还在无形之中易给学生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德育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再限于数字、符号等结构化数据,而是以图像、文本、音频、影视等极其丰富的非结构化数据表现出来。第一,立体式呈现。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只限于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量化记录,折射出来的学生形象干瘪抽象,而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记录,投射出来的学生形象鲜活饱满。第二,可视化呈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道德表现或日常行为被记录成了多种形式的数据,并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班级梯队”条形图、“成长趋势”折线图以及“综合素质”雷达图等等,这让德育评价简单易行。第三,个性化呈现。线上档案袋、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收集学生品德发展的所有数据,基于这些客观数据可以自动生成高度个性化的品德发展报告单,呈现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教师因材施“德”。

二、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推进路向

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机共评的德育评价范式创造了良好条件,德育评价应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和技术发展,不断推进德育评价从人的评价、机器评价走向人机协同的智慧评价。

(一)革新意识,推进评价范式向智慧评价转变

德育评价范式是德育评价共同体基于对德育评价的本质认识所形成的方法论和实践操作模式,目前主要经历了经验范式、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三种类型。[5]其中,经验范式主要通过察言观行、印象积累、模糊感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这种范式存在主观随意的缺陷,且评价的工具性取向浓厚,主要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科学范式强调实证主义和量化手段,克服了经验范式的主观性缺陷,却忽视了学生品德结构的整体性,将完整的人进行了片面“肢解”,陷入了只见数字不见人的泥淖;而人文范式凸显人文情怀,具有人本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建构性的特征,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在全面准确获取学生的品德数据方面乏力,进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德育评价范式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评价理念转型而发生转化升级,通常是在吸收优点、改进缺点的基础上对前一代评价范式进行继承性超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大数据、区块链、VR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让德育评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催生了一个崭新的评价范式——智慧评价。智慧评价是借助各种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精确反映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更加注重动态、全面、个性化的评价手段,旨在推动德育评价理念和技术框架朝着科学化、个性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智慧评价秉持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统一,由以前的纸质档案转向全息数据的“云”共享平台,由传统的量化评价、经验判断转向智能化大数据挖掘、精准测评、个性化反馈等数据技术。[6]可以断言,智慧评价将是未来学校德育评价的趋势,评价者需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不断革新意识,自觉挣脱传统评价方式的路径依赖,朝着智慧评价前进。

(二)迭代更新,不断提升教师的数智评价素养

智能时代德育评价人机共评的变革趋向对教师素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朝着复合式的数智评价素养转变。一是数据素养,即教师具备对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并遵循相应的伦理准则与行为规范,[7]它是教师胜任大数据时代德育评价工作的必备素养;二是智能素养,即在人机共评的智能环境中,教师掌握AI知识,充分认识各自的优劣势,让AI智能在伦理规约的前提下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德育评价的智慧化水平,智能素养是确保教师在人机协同环境中不被边缘化的核心能力;三是评价素养,即教师能够“科学、客观、合理地对评价对象作出事实与价值判断的最优状态”[8],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把握德育评价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难性,对德育评价的价值定位、行为样态和结果使用等非常熟悉。

教师数智评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人员、学校和教师个人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教育部门应在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证制度中增加对数智评价素养的相应要求和具体规定,要根据智能时代的变化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专题研修中加大数据素养、智能素养的培训比重;科研人员应紧扣时代脉搏,主动探究教师数智素养的重要理论问题,如数智素养内涵、特征、指标体系、测评方法及培养策略等,从而为教师数智素养的实践落地提供学理支撑;学校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建立人机共评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为教师开展智慧评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为教师提升数智评价素养提供多元化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开展专题讲座、资助校外研修、购买专业书籍;[9]教师个人既要转变观念,革除技术迟疑和技术恐惧的畏惧心理,主动适应人机共评的时代变革,又要寻求多方合作,组建跨学科教师评价共同体,共同应对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挑战,从而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积累实践智慧。

(三)汇聚合力,实现人与机器智能的优势互补

真正的德育评价是基于事实依据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教师是无法作出准确有效的价值判断的。遗憾的是,以往的德育评价往往被主观、片面、单一的评价理念所宰制,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通常由教师单方面主导,但因缺乏相应的数据和材料支撑,致使德育评价的信度遭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有效的德育评价不仅需要教师的价值判断和审慎思考,更离不开有效的工具和数据支撑来保证价值判断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智能时代的德育评价是一种融合了人之判断力与机器性能的人机共评模式,人和机器之间应该合理分工、扬长避短、汇聚合力,共同推动德育评价创新发展。一方面,智能技术擅长数据的捕捉、传输、计算和分析,可以为德育评价提供全面深入的事实性材料,而这恰恰是人脑所望尘莫及的,教师可以把这些低效重复的评价任务交给机器完成,自己则从事更高阶的价值判断活动。另一方面,人也具有机器无法企及的独特能力和优势领域,尤其是“对思想、观点和情绪的生理反应是机器无法拥有的能力”[10]。在德育评价中,只有人才能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也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共享、价值共振和人格共赏。所以,为适应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人机共评变革,应综合运用人的价值判断、逻辑思维、理性思考与机器所具备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可视化分析和云计算功能,从而实现德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四)为我所用,谨防教师评价权利的盲目让渡

智能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赋能德育评价的同时,也存在伦理上的黑暗面,尤其是在伦理属性更强和数据敏感更高的德育评价领域,智能技术的盲目使用和过度嵌入有可能引发多重伦理风险。首先,数据挖掘侵犯学生隐私。大数据被誉为“显微镜”,可以为德育评价提供更细腻的支撑材料,但学生的言谈举止也都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监视下,评价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有关学生思想动态和道德行为的数据信息。[11]其次,精准预测限制学生自由发展。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品德发展情况的全息把控,在此基础上提前预测和精准谋划学生的品德成长路线,这虽然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德育服务,但也是一种隐形控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牵着鼻子走,容易丧失自由意志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最后,数字化记录束缚学生终身发展。智能技术几乎可以网罗学生的所有品德数据,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失范行为和负面评价,即便学生改过迁善,这些数字化记录也无法彻底删除,数据足迹依然有迹可循,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了隐患。

就本质而言,德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虽然智能技术的嵌入构筑了一种人机共评的崭新环境,用于支撑价值判断的事实性材料空前丰富,但人始终是唯一的价值判断者,必须挺立人的价值,防止评价权利的盲目让渡。一方面,教师应正视和接受智能技术的介入和赋能,积极学习和掌握教育辅助技术,这些智能技术的有效参与不仅能够将自身从庞杂的数据采集、繁琐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实现有“评”无类,还可以让自己在机器的帮助下作出更科学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将价值判断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因为智能技术的强大功能而盲目让渡其评价权利,在人面前,技术只是工具,是帮助人作出更好判断的辅助手段,无论如何技术也无法起到主导作用。此外,在关涉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评价领域,智能技术也存在固有缺陷,这就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和合理限度,而这恰恰需要人的审慎抉择和理性判断。

猜你喜欢

人机范式品德
人机“翻译员”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