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校合一策略在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创新应用
2022-02-24王大伟
王大伟
一、 引言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这一点在中学这一系统教育的环节中更应得到实质性的体现。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项目,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专利主义”思维,没有对其他群体——特别是学生家长们进行有效的发动,导致自身德育工作缺乏可靠的外围助力,进而大大限制了工作成果的完善空间。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务必要积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从家校联动的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思路、模式和策略的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 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的意义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这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有助于中学生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工作是一项以抽象概念为目标的教育引导工作,同时还要坚固中学生多元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化认知、成长条件,其所需要投入的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是比较巨大的,且整个过程呈现出“进度缓慢、存在反复”的必然特点,这些都决定了该项工作执行难度之巨大。
如何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教师可以在持续开发、利用自身及校内资源的同时,同步完成对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校外德育资源的有机引入和能动挖掘、利用,一方面建立起综合交叉的德育工作支点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各方德育资源的有机“增值”和长效互促,同时还可以为自身工作的能动优化提供可靠、清晰、多元的参照标杆,进而从综合维度出发实现中学道德素养提升工作的实质性优化。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一如笔者在上一点中提到的,针对中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有着独特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重要性,历来是中学教育工作者和执行单位重点研究的核心课题,同时对教育工作者个人和教育单位自身的职业发展、实力强化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左右乃至决定整体教育事业高度和质量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教师和教育单位可以在宏观层面积累起更具规模和内容维度的德育教育素材、理念、方法资源,并在工作的开展视域上形成“以点带面、由面而体”的高维框架,这就为自身有关工作的多模块完善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续航保障和优化助力,同时更可以从“内外交互”的路径切入构建起更为真实、实用、灵活的德育工作系统发展体系,继而推动学校德育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三)有助于良好家校关系的进一步构建
“家长”和“教师”、“家庭”和“学校”是中学教育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参与群体,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在教育角度、内涵和具体方法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而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联动教育关系,对教育工作者本人及教育单位自身的社会影响也会起到明显的左右效果。
通过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学校和教师能够拥有更为多元、丰富的路径和学生家长就立足于德育基点的多个话题展开深度交流的路径、平台和载体,一方面使双方得以在常态化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的联动开展上也能达成“目标+态度+认知”的高度统一,这些都十分有助于良好家校关系的实质性构建和发展。
三、 当前家校合一策略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的现状
(一)家长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过少
建立起家校联动机制模式的德育体系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其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中也有了比较长的发展历史。然而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中学教师对家长对校内德育工作的参与并没有形成足够科学的认识,仅仅将对方当作自己了解学生情况的“顾问团”来看待,没有给予家长足够的工作介入路径和相应的权利,常常将家校的德育合作局限在向家长“打听”和对家长“告知”的维度内。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家长群体德育资源的开发范围和作用效力;另一方面,也在主观上疏远了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德育视域下的合作情感,均对有关工作的高质量执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家长对自身所担负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认知不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资源,但是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家长们的这种“重视”和“关注”仍普遍集中在文化学习领域,对子女的道德成长则往往缺乏全面、正确的意识,或者缺乏更为具体的方法认知和策略思维,从而导致“好心办坏事”等问题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存在弱化了家长参与家校德育合作工作的积极性,让家长、教师之间在有关工作的推进方面无法以平衡的关系而保持应有的状态,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带性的问题,给多元环节的工作开展、完善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三)家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果交流平台不足
家校合一策略的执行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具体工作,其中对家长、教师教育成果的交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这是双方得以互相借鉴先进经验、吸取阶段性教训并共同制定直至下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重要载体。不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德育范围内,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工作成果交流常常有着过强的私人属性,没有形成足够正规、稳定、全面且满足于多主体参与的平台,这首先就限制了有关工作成果的交流范围和内化主体规模,其次也影响了对相应交流成果的实质性保留和后续利用,同时也容易在主观上给家长带来一种“不正规”“不重视”的错误认识,从而为有关环节工作的长效推进带来一定的阻碍。
四、 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落实家校合一策略的具体路径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很多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工作视野不够宽阔,习惯于在学校乃至班级范围内挖掘工作资源。其实就学生群体来说,和学校、班级中的各类资源相比,以家庭为代表的生活载体往往更能给他们带来良好的信息认知体验和获取、消化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生本表现平台的有机搭建。因此,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进一步重视起对家庭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帮助学生获得更有质感的道德成长基准,以促使工作成果的取得和扩大。
(一)利用家庭生活场景构建德育课堂
中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而这个“生活圈”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其中的诸多场景都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主观认知有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教师要重视起对这一事实的利用,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家庭场景来作为具体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代入和记忆还原的方式去主动将德育的理论成分和富有触感的生活认知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道德元素的具象化、共情化。
例如,在开展以“照顾别人的感受”为主题的德育班会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引导或多媒体素材展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一些自己在家里曾经经历过的场景,诸如“午睡时被楼上装修的噪音吵醒”“有客人带孩子来家里做客,妈妈要求自己把自己最爱的玩具送给对方孩子”等,引导他们感受自己当时心中不愉快的体验,从而反向认识到“照顾别人感受”的意义。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对道德理念的认识将获得结结实实的基础,也能够借助自己的日常认识来降低消化这些内容的难度,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家庭生活中道德元素的自主发现和挖掘。
(二)利用家庭生活人物构建德育课堂
“生活”是一个社会性概念,这就意味着它的存在必然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上,那么“人”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教师可以在班级德育过程中引入一些具体的家庭生活人物作为“范本”或实例来完成对道德理念和价值概念的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直观的认知对象,同时借助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熟悉感来优化生本自主认知和能动发展的执行条件,进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德育工作的内化性和自然性。总之,要多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展开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就在自己身边,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例如,对“人要学会负责”这个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一下自己父母,想一想他们都做过哪些自己“并不愿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如:外面下着鹅毛大雪,爸爸仍要起个大早赶去工作;妈妈下班很晚,但还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为一家人做饭等等。这些行为都以“点”性模式诠释了“责任”的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点”性认知提供了载体。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借助简单的记忆提取的形式来获得足以对道德理念进行比照理解的材料,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拥有实实在在的“模仿目标”,为德育的实践化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利用家庭生活情感构建德育课堂
对教师而言,德育工作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情感层面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在情绪化元素的带动下对正确道德理念形成深度认同。据此,教师的德育工作还要从家庭生活情感维度切入,在以上两项措施的执行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蕴含在生活元素中的正向情感,将这些情感和对应的道德准则一一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从“情感认可”到“道德认同”的质的飞跃。
例如,在开展“感恩”主题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就可以从“亲人之爱”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做情感生成,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和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相处时的温馨画面、感人片段、难忘瞬间,细细品味自己当时的内心体会,以及在这种体会基础上自己所产生的行为愿景,最后将这种愿景浓缩为一句“谢谢”或“我爱你”,继而让“感恩”的存在价值拥有清晰的轮廓。这一措施最契合于学生感性化的思维特征,可以借助他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化心理来促进德育成分的快速分解和深度吸收,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德育课堂的人文“温度”。
五、 注重学校信息共享视域下的家庭德育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子女的德育虽然有了基本的概念认识,但是这种认识非常模糊,而且对本项工作的家庭执行意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为家长的居家德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正确建议和科学指导,从不同方面入手为学校德育成果的有效取得开辟出“第二阵地”,并保证家校间良好而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流,进而推进家校联动德育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
一如笔者上文所言,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美好品德和正确的“三观”对一个人未来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这其中却有不少家长将“德育”视为学校乃至个别教师的“专属责任”,尚未理解自己在其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在态度上对家长做出积极的引导,通过案例分析、实例引导和理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就德育工作本身的根本属性来为家庭德育存在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进而为后续的家校合作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因为父母的道德引导缺失而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真实新闻报道,并结合其中和实际生活——特别是本班学生生活元素相类似的内容做引申分析;如果情况允许,教师还可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根据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实例做解读,让家长从实际出发真切地感受到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之艰巨、重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家长的居家德育意识可以逐步完成“从无到有”和“从弱到强”的良性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其日后对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家庭中良好道德成长环境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德育方法
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完成了正确居家德育意识的塑造后,很多学生家长在这一方面还可能会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知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妥善解决子女在道德成长中出现的种种负面表现,结果反而起到了“帮倒忙”的作用。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自身班级德育经验、相关理论内容以及目标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体系,结合家长的自身条件进行一定的“微调”,鼓励家长根据这些建议做出必要的尝试,同时和家长建立起有利于措施执行效果反馈的交流机制,让家庭德育的成果变得更加丰硕。
例如,很多家长在处理子女的“叛逆”表现时总会采取刚性措施甚至“棍棒相加”,结果反倒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自己平日里和学生谈心的经验,建议家长先从子女“叛逆”的原因去分析,并试着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多给予子女必要的肯定,而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用“后果推演”的方式做出劝诫,以让孩子们能够“心服口服”。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更有温度的道德引导,家长也可以从居家德育工作中感受到更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而教师则可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更为翔实的班级德育素材,从而形成“三赢”格局。
六、 注重家校联动视域下的双元德育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不能以“各自为战”的方式进行,二者必须要形成更具整体性和互促性的共同作用平台,这样才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分别做好家庭、学校德育模式优化工作的同时,再从更高维度切入搭建二者之间的联通“桥梁”,让学生以更加通畅、直接、灵活的方式汲取家庭和学校提供的道德“营养”,最终实现家校联动德育工作体系的完全建立。
(一)构建家校联动化的德育活动平台
“家校联动德育”中“联动”二字的实现需要双方人员的“同框出镜”,因此必要的同步互动平台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家校互动活动的开发和利用,根据这些活动的组织目标、常规形式和内容来做出德育化改造,融入更多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三维联动的环节和项目,让学生可以通过最为真切的方式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德育元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促进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校之间默契和良好情感的持续增进。
例如,班主任可以将学校的“家长接待日”改造为“亲子活动日”,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到学校,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一些体育或益智方面的游戏活动;也可以利用清明假期,组织班里的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到郊外踏青,最后一起拍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等等。依托于这样的方法,家校联动模式的独特优势将在德育工作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学生在主观上受到的正向引导力也会大大强化,而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识亦会完成更高维度的巩固和优化。
(二)构建家校德育信息的交流渠道
“联动”的有效开展是以信息的“互通有无”为前提的,“闭门造车”式的“联动”只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和死角。基于这一基本认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开展家校联动德育工作时,务必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家校信息沟通体系,开辟出“线上+线下”的多元渠道去和学生家长共享学生在校、居家状态下的道德成长进度、表现和问题,并共同总结出有关的经验、教训,为日后双方的高质量合作设计出更加科学、丰富的思路和执行策略,以此来让德育工作的家校一体性体现得愈发明显。
例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可以单独建立一个“家校德育合作”微信群,不定时发布一些有关居家德育和家长引导方面的成功案例,并根据当前校园、班级的具体活动为家长提出一些阶段化育儿建议,还可就部分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和家长做私聊沟通,同时积极聆听家长通过这一平台反馈的有关资讯。这一措施的有效执行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家庭、学校德育工作进度的同向性,让彼此之间的合作得到具有更多着力点的内在维系,并在客观上形成了更为牢固的双元互促框架。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之外,班主任还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规范意识,并要求家长在家中时刻注意自身在子女面前的形象,为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发展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也能够让双方日后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变得更有信服力。总之,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 结语
综上所述,人如果是一艘远航的船,智慧便是驱动船只前行的马达,而道德则是指明正确航向的罗盘,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起对家校联动机制的研究、构建和利用,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策略,从家庭和学校的交叉角度切入为学生正确道德的形成、成长提供双元“养分”,引导他们在不同的场景和思维模式下积极了解、内化、践行、弘扬良好的品德,从而为其日后进一步的素养提升和人生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