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探析

2022-02-24邱金华

考试周刊 2022年5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劳动素养

邱金华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当作了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劳动教育与地理教育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所以,下文进行了有效研究,以供参考。

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的必要性

(一)与劳动教育要求相符

德智体美劳是五育,其与学生的个人品质有关,能够决定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由于劳动教育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且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意识、观念,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其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相契合

在时代的发展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学目标,其主要包括综合思维素养、区域认知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等,其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实践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关于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而且,劳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所以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完成相关任务,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劳动与人类的道德、智慧、体格等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教育落到实处。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都需要从地理教材中挖掘一些内容,采用合适的手段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

二、 地理教学中进行劳动教学的渗透的优势

(一)地理与劳动教育有着一定联系

首先,劳动是人们生活及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出现的时候,环境便对生产劳动造成了影响。所以,从源头上来讲,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将立德树人当作根本目标,而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所以二者有着一定联系。再次,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且更强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劳动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更加独特的学习感受,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体验,从而为其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打下坚实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很丰富

地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都是由教材编写者站在生活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出来的,所以这些内容的特点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而且其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就目前情况而言,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可简单分为三个模块:一为自然地理,二为人文地理,三为技术与实践。自然地理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人文地理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乡村、交通、服务业、城镇等内容;技术与实践中,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也就是说,地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相关内容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学生加强对劳动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劳动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的渗透空间相对广泛

劳动教育可以渗透于方方面面。而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很有可能会走出教室、校园,使学生到一些地方进行观察及探索。所以,地理教学在进行劳动教育方面有着一定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意识及观念,还可以一起带领学生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掌握科学合理的劳动技能。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将课堂教学当作入手点,使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情怀

劳动情怀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劳动的基础,是劳动教育的渗透发挥效用的前提。由于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在完成地理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形成劳动认知、掌握劳动技能、正确的态度及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有效把握教材内容、精准理解新课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一些适合学生的素材、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全方位渗透。

例如,在教学地貌的观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先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其哪里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然后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针对性内容的呈现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魅力及价值。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直接播放视频“京张铁路的修建”。视频向来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所以学生可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对詹天佑的事迹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京张铁路的修建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脱不开关系,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此树立远大情怀。又如在教学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时,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当作入手点,通过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及探索,也可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更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形成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及整理。

(二)将野外实习活动当作入手点,使学生的劳动实践得到强化

生活与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及观念,通过相关方法及技巧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做到劳动教育的全程渗透,学生可以获得相应体验,可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劳动知识及技能。由于野外实习活动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一种,其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面有着一定优势,所以,教师可以将其当作入手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确保所选择的野外实习区域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实现劳动教学的有效渗透。在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将指导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做好路线考察、相关地形地势、景点的搜集工作。在进行考察时,学生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需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完成考察工作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其基于自己考察到的内容撰写考察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在教学植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各种要求当作基础,通过巧妙组织使学生对校园中的树木充分进行调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拥有较多的实践探究的机会,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劳动素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在进行劳动教育与野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时,教师通常需要重视如下几个问题: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地理实践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把握,并通过巧妙组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能够在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同时完成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渗透,获得较强的能力、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总结,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做到野外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三)予以学生科学完善的地理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将劳动教育重视起来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但是,当前的地理学习评价存在只关注某一层面的问题,对学习评价的效用发挥造成了影响。所以,需要对学习评价方式进行完善,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也可以因此而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应当做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需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中,并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在地理试题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观念及意识。以西欧顺坡垄断葡萄的相关问题为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及掌握,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及意识,形成良好的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对劳动进行了解。其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因为这些表现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反馈,从而为学生得到针对性地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基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的量化,将其纳入评价标准。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教师需将通俗易懂、积极的语言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评价。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制作好的学具拿出来,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点评。在学生互相点评完之后,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想法再次予以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激励,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劳动的魅力及价值进行感知及体验。由此可见,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学习评价的完善,能够为劳动教育的渗透的落实提供保障,能够使学生充分重视劳动教育,从而为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做到家校社的有机结合,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虽然承担着教育育人的主要责任,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想要取得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就需要做好联合工作,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做好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该过程中,学校需要先做好多方联系,确保课堂氛围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同时,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做好劳动教育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有良好的场所、环境,同时,进一步做到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场所的多元化,其场所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地理园、气象站等。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的结合应当做到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的融合,需要将学校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首先,学校需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站在本区域角度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学情、教情、校情等方面入手,进行特色性较强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及制定。其次,学校需要及时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劳动教学的开展目的,使其能够予以适当支持、理解。最后,学校需要与一些社会机构进行研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研学活动提供保障。由此可见,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将家校社三者的结合重视起来,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及渗透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有着一定优势,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由于其需要一些方法,所以上述研究提出了将课堂教学当作入手点,使学生逐渐形成劳动情怀;将野外实习活动当作入手点,使学生的劳动实践得到强化;予以学生科学完善的地理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将劳动教育重视起来;做到家校社的有机结合,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等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如此一来,便可增强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活动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够接受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树立正确道德品质、意识观念,为其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劳动素养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