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人的乡村启蒙老三样

2022-02-24粟克武

广西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篾匠虫虫顺口溜

粟克武

烟烟烟,烟克(去)那边,

那边香饭,这边臭狗屎。

桂北地区的冬天寒冷难耐。乡下最常见的取暖方式就是烧柴蔸。茶余饭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中间的火盆里烧起几个大柴蔸,一边向火、一边聊天,其乐融融。柴蔸燃烧时散发出阵阵青烟,微风吹来,逆风一面被烟熏的人往往便会笑着念上上面的几句。

这首童谣朗朗上口,有韵律、有对照,还有幽默自黑的成分,三言两语,就把一个饱受困苦袭扰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欢乐起来。这种极具生活化、极度接地气的表达,使得人人都愿意接受、个个都过耳不忘。尤其是对于鸿蒙初开的儿童来说,长时间耳濡目染,也许就在他们的心中打开了智慧和美好的窗户。

我认为,这是乡下民间最具智慧的启蒙方式。

奶奶教过我一首关于虫虫的童谣,她把司空见惯的虫虫和山上的米椎联系在一起,因为都是非常熟悉的东西,念起来特别有味道,很长时间占据了我的内心,让我觉得周围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虫虫飞,虫虫飞,

飞到后园吃米椎;

米椎吃完了(音liao),

两个虫虫一起跑。

有些童谣灌输了一些生活的常识和人情世故,属于传统教育正能量的一类,比如:

洗韭菜,洗白菜,

洗好拿克(去)街前卖;

丑的拿来吃,

好的拿克(去)卖。

而更多的童谣则是应景而生,是专门针对某种情形来说的,形式上短小精干,两句四句或者多句不等,大都生动而有趣。比如某小孩子刚刚哭过,又被逗笑了,会这样说:“又哭又笑,黄狗屙尿。”某个男孩调皮捣蛋,衣着不整,会说,“帽子歪歪戴,老婆来得快。”嘲笑某个孩子个头矮小或者高大,会这样说,“矮子矮,钓蚂;高子高,卖发糕。”嘲笑某人理光头,会说,“光板光、光板光,光板头上架机枪”,等等。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首男同学们都特别乐意唱的童谣是这样的:

报告司令官,没得裤子穿;

明天克(去)打仗,露出水机关。

乡下另一种常见的启蒙方式是猜谜。

在桂北地区,猜谜语通常又叫作“打谜子”。这种形式既有娱乐性,又能锻炼大脑思维,很受欢迎。

与文人编制的谜语不同的是,乡下人自己的谜语大都极为形象、非常顺口,绝对不会出现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情况。老人带孩子的时候,经常会讲一些经典的谜语给孩子们猜。

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谜语是这样的:

尖尖山,铎铎盖,

里头有点嘎嘎菜。

(——田螺)

三兄弟,算我小,

我不当家不得了。

(——木马)

田螺的谜语不用解释,一看就明白。这里说的木马不是体操比赛的木马,而是乡下人做工的时候使用的一个工具。木马由两粗一细三根短木头做成,两根粗的十字交叉,交点用一根相对较细的支撑,组合成落地三角状的一个工具,用于锯木头、砍竹木的辅助。这个组合工具最关键的是那根细的短木,因此说“我不当家不得了”。城里的人也许不太好理解,但是乡下人一听就懂。

有些谜语把故事和顺口溜结合起来。这时候有故事又有谜语,可以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形象思维牢牢地抓住,颇有味道,因此很受欢迎。

在我们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篾匠,平时喜欢耍点小文墨。一次到某家做工,邻居过来闲谈,问他是做什么活路(工作)的。篾匠说,我啊,两手舞青龙。邻居说那好啊,请你帮我做几件家什。篾匠问,做什么家什?邻居说,做个——

无风自有风,珍珠过洞中;

剩个青龙尾,做个嘴对嘴。

篾匠一听傻了眼,苦思半晌不明就里,只好装病躺在里屋床上。碰巧隔壁家的嫂嫂过来借火,这家主人问,你家想做几个什么家什?隔壁嫂嫂说,做个簸箕、一个米筛和一个吹火筒。篾匠在里屋听见,这才恍然大悟,急忙爬起来上山砍竹子。

我在乡下上小学那会儿,大队组织村民识字学文化,老师编了好些顺口溜让村民们认字,比如“西示风飘古月胡,禾火心愁米且粗”等,由于顺口好记,效果很不错。老师还编了一些谜语让村民来猜。其中有两个是这样的:

有女不会嫁,嫁到河底下;

天天夜晚和鬼睡,问你怕不怕。

(“魏”字)

这个谜语利用了禾、河谐音,“河底下”其实是“禾底下”,语言通俗,朗朗上口,而鬼故事历来在民间很有市场,极易让人产生兴趣,很快在村民中间流传开来。

还有一个是结合形势教育编的,也蛮经典:

蒋介石丢了一将,

白崇禧困在中央;

两边架起铁丝网,

李宗仁丢子来投降。

(药的繁体“藥”字)

对于字谜,乡下人不大爱说,因为文绉绉的讲起来不顺口,尤其是在乡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时候,对于字谜他们往往敬而远之。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那些来自现实生活、生动活泼的谜语。有一个极有名的谜语是这样的:

半山拦腰有根浓水柴,

天天五人抬;

落雨抬出克,

天晴抬回来。

据说这个谜语城里人至今还猜不出是什么东西。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老家跟奶奶一起度过的。每天到傍晚日落西山的时候,奶奶一边赶鸡入笼,一边嘴里喃喃自语,说的是一个顺口溜:

小小鸡公你莫雄,

好生围你进鸡笼;

若还哪时客来了,

杀倒你来摆盘中。

这个顺口溜浅显易懂、很有趣味,有描写、有叙述、有假设、有结果,形象生动、韵律优美,完全就是一首极好的诗歌。不知不觉中,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扮演了我启蒙老师的角色。

奶奶没有文化,她说的那些顺口溜完全是她的上一代的老人口耳相传留下来的。有见识的乡下老人带孩子,绝不仅仅是管住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完事,他们会把自己几十年的阅历、积攒起来的经验全部倾注到孩子的身上,其中不乏极富智慧的东西,只是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罢了。这些东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

乡下人的说教从来都是直白浅显的,道理一听就明。有一首顺口溜讲的是人生苦短、应该活好当下,经常被人们念叨:

人在世间不讲吃(qi,音奇),

累生累死又何必;

几时阎王勾了簿,

最多占得五尺泥。

在桂北地区,有一首流传极为广远的顺口溜,描述的是人老了以后的样子。对老年人来说是无奈的自嘲,年轻人则因其形象生动而颇感有趣,孩子们念出来则纯粹是为了笑闹好玩。曰:

人老气力衰,

打屁屎又来;

讲话咧口水,

屙尿滴湿鞋(hai,桂林话音孩)。

民间很多顺口溜的产生是有其真实的生活背景的,讲述的是乡下人家生活中的各种真情实景。我的老家在桂北一个叫靖远的小山村里,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外出赶圩、进山砍柴都是靠肩挑背扛,特别艰难。这条路有两个特别难走的地方,分别叫作石壁岭和白竹湾。在进山打柴的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令人心酸的顺口溜:

讲起讨柴好不难,

一身汗水擦不干;

克(去)时要上石壁岭,

回时要上白竹湾。

南边山朗村有个石姓人家,以前穷得叮当响,没有房子住,兄弟叔侄几个躲在一个石岩里艰难度日。有一首顺口溜单道其事:

石家兄弟想得宽,

有屋不住住石岩;

石岩好,石岩宽,

千年万载不用翻。

在我的印象中,记忆最深刻、最令人心酸的一个顺口溜是六塘圩上广为流传的一首针对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小瘸子来说的。瘸子在桂林话里称为“掰子”(音baizi)。掰子家里有个年迈的老奶奶,靠掰子出门讨饭来养活。有人这么唱他:

掰子掰,掰上街(gai,音该),

讨筒米,养奶奶;

奶奶吃得多,

掰子回来刮鼎锅。

这首顺口溜一句一韵、词曲悠扬、朗朗上口,貌似欢快实则悲苦,手法极为高明。我认为这首顺口溜只是一个开头,后边的心酸故事可能没有流传开来,或者是我并没有听全,但就算只有这几句,也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有一句歌词唱道:“山谷中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按照这句歌词表达的道理,民间乡里虽然文化贫瘠,但从来不乏智慧,总会有各种自然鲜活、独具特色的方式在不断启迪后人,它传播生活的哲理、宣扬美好的情感、抒发动人的情怀,让人琢磨回味、挥之不去。

奶奶那一辈的老人过世以后,很少再听到那些迷人的童谣、谜语和顺口溜了。现如今的爷爷奶奶老师保姆,他们带孩子的方式大都是读书。书中有故事,有童谣,也有谜语和顺口溜,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但我总觉得还是奶奶讲的那些老古板更让我着迷。

猜你喜欢

篾匠虫虫顺口溜
东篾匠
巧用顺口溜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声母顺口溜
顺口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虫虫涂鸦
篾匠父亲
篾匠的端午
我用“顺口溜”讲变化
虫虫攻略之“屎壳郎”
乡景乡人(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