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刊的革命叙事与政治表达

2022-02-24李金晖翁有为

安徽史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战士

李金晖 翁有为

(1.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历史系,上海 200234;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报刊事业空前发展,各军区、战斗兵团甚至基层部队创办了大量报刊,特别是一些发行范围深入连队、以前线“士兵”为主要受众的军区刊物,刊载了大量突出革命主题、战味十足的文艺类作品。这些作品,在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敌我形象认知、密切融洽军民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宣教功能。目前学界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宣教工作的研究较为薄弱,相关成果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脉络的梳理,且在史料运用方面较少搜集利用存量丰富而又形态多样的军队报刊,以某一军区面向连队发行的基层刊物为核心资料探讨中共对士兵宣教工作的微观研究,尚属鲜见。(1)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见:肖裕声主编:《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靳希光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初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4期;张永:《解放战争中以诉苦会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王盈琪:《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刊载文艺作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1期;贾登红:《“画”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术宣传与革命动员》,《美术》2021年第7期;杨健:《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孙玉坤:《图像与政治:晋绥〈人民画报〉中的民众动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等。有鉴于此,本文利用晋察冀军区《战友》半月刊、中原野战军《人民战士》、华东军区《战士文化》等军队刊物(2)《战友》半月刊,1947年10月15日由晋察冀军区创办,后改由华北军区出版发行。《人民战士》是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机关刊物,1948年8月16日正式出版。《战士文化》由华东军区政治部、华东画报社主办,1948年10月出版发行。《东北画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主管的刊物,于1945年11月由东北画报社出版发行。1947年3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对内容进行改版,明确了为解放战争服务、为战士服务的编辑方针,刊载大量反映战争近况与部队生活的内容,发行范围深入连队。,探究中共如何利用文艺作品所构建起的革命叙事来传播自身思想理念;如何将阶级关系、方针政策等抽象化概念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其在战士心中形塑与根植,以达到寓教于“心”的效果,由此来体味人民军队开展战地基层宣教工作时的精致与生动。有不当之处,祈请专家指正。

一、军队刊物反映的主题与表现形式

解放战争时期,被称为人民军队报刊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3)黄河等:《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军队内部出版发行有形态多样的报纸、杂志、画刊和小册子等。党报党刊作为传播革命理念、表达党的意志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工作、联系教育群众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毛泽东曾谈到:“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时任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的彭真谈到:“报纸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代表党讲话的……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必须是对人民有用的和有利于人民的。”(5)彭真:《改造我们的党报》,《晋察冀日报》1948年1月29日,第1版。军队刊物主要是由部队政治部宣传组织出版发行,属于党报党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和原则是反映党和革命战士的要求和呼声。

军队刊物登载的内容素材多取自本单位战斗、生活中有突出教育意义的身边实际事例,为战士所熟悉,在编辑策略上强调“典型示范”与“真实具体”。对此,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萧向荣曾谈到:“我们宣传教育的内容,也不要只是根据抽象的原则,讲许多空空洞洞的大道理,灌输许多没有具体内容的概念;而是要用具体的人物和具体的事迹,来做活的示范。”(6)萧向荣:《关于部队文艺工作问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1947年版,第3、14、2页。这是“最好的材料,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7)《如何加强军队政治工作》(1947年3月25日),本书编辑组编:《罗瑞卿军事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页。,“对部队的感动力和推动作用都更大”。(8)萧向荣:《关于部队文艺工作问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1947年版,第3、14、2页。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罗迈也从民众认知的角度总结道:“对于广大群众,因为他们的见闻不够广,知识不够多,觉悟不够高,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最出色的例子和最简单的观念。”(9)罗迈(李维汉):《宣传鼓动工作笔记》,中共盐阜地委宣传部编:《党的宣传鼓动工作》,1945年印,第14页。连队战士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主要涉及“战斗、土改、生产、学习、拥政爱民等故事,英雄模范功臣介绍……文化、政治、军事、自然、史地、卫生、社会等”(10)《〈战友〉投稿办法》,《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与解放战争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围绕“部队的基本任务和当前具体任务来服务”。(11)萧向荣:《关于部队文艺工作问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1947年版,第3、14、2页。总体来看,针对在连队传阅的军刊,内容集中于对前线指战员英勇战斗事例的宣传,以在部队中高度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旗帜鲜明地揭露国民党集团残暴无能、媚外卖国的特性,反映“蒋匪军内部黑暗、动摇、厌战、反战等情形”,“提高对蒋贼及其匪帮的高度仇恨”(12)张加洛:《文艺工作要彻底为解放战争服务》,《胶东文艺》第1卷第6、7期合刊,1947年12月31日。,以最终消灭国民党军事武装。进而根据解放军“为了人民”“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通过反映解放区人民拥军支前的热烈情形与对解放军遵纪爱民感人事迹的阐释,构建“军民鱼水情深”密切联系的真实历史画面。由此将党的革命理念及各项方针政策向战士灌输与普及,以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

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民众及战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陕甘宁边区1945年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和大多数乡村工作干部还不识字,不能看报。”(13)李卓然:《关于报纸问题的总结》,《文教工作新方向》,群众书店1945年版,第35页。这一现实困境需要中共在宣传形式上将报道内容通俗化与大众化,以适合群众口味。对此,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陶铸谈到:“所谓群众的形式,就是群众看得懂并看得有味的形式。”(14)陶铸:《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部队的文化学习与通讯工作》,东北书店1946年版,第58页。为适应战士“识字的可以自己看,不识字的……可以看图”(15)《开头话》,《战士文化》第1期,1948年10月。的现实需要,刊物与“革命文艺”巧妙结合,充分考虑到普通战士的文化水平和意趣所在,登载大量文艺作品,直观、通俗、趣味地进行宣传是其突出“亮点”,最大限度发挥了宣传教育的效用。

统观解放战争时期面向连队发行的军队刊物作品的表现形式,大体囊括了连环画、人物画、剪纸画、漫画、快板、鼓词、短剧、歌曲、通讯、笑话、寓言、民谣、小调、木刻、照片、谜语、智力测验、各种游戏等,以文艺性质作品为主。作品的语言文字风格生动精炼、朗朗上口,图画诙谐幽默、趣味性强。在表达上特别强调通俗浅显,“自己的话怎样说,稿就怎样写,少钻字眼,少说空话”。(16)《〈战友〉投稿办法》,《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陶铸也曾强调,基层报刊要用人民的语言,“口语化的文章最好,装腔作势就是党八股”。(17)陶铸:《关于连队的通讯工作》,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部队的文化学习与通讯工作》,第76页。艺术作品要中心突出、一目了然,以“接地气”、让战士看懂为标准。早在1939年,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就曾以艺术字的创作为例谈到:“艺术字首先要叫人看得懂,写得像吊死鬼一样,叫人摸不到头脑,那就不好啰。”(18)刘备耕:《刘司令员伯承同志对宣传工作者的启示》,《人民日报》1947年1月31日,第3版。在篇幅上提倡短小,情节力求简明,“切忌办大报写社论的作风”。(19)《张宗逊论如何办好部队报纸》,《正报》出版社编:《关于当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新民主出版社1948年版,第42页。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到:“我的习惯是无论读报或是读杂志,总是喜欢先从短小的读起……我们处在爱国自卫战争的最前线,工作如此紧张,写长文章要费许多时间,读也要费许多时间去读。”军队作家曾克、葛洛也谈到:“这里长东西是吃不开的。这里称1500个字的作品就是长东西,两千字以上的就是‘大地主’了。”(20)陈斐琴:《背包文学》,本书编辑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上),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181页。篇幅过长的文章战士不敢看,也没工夫看。(21)陶铸:《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部队的文化学习与通讯工作》,第58页。在阅读上,尽力保障刊物能在战士中广泛的传阅。如《战友》杂志每期每个连队“只发三本”,“不论那(哪)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同志谁也不准从中扣留,一定掌握机关少发、连队多发的原则……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同志能看上”(22)战友社:《和同志们商量怎样组织阅读〈战友〉》,《战友》第5期,1948年4月1日。,并在各排组织读报小组集体阅读学习。在征稿时充分贯彻党历来主张的“全党办报”“全军办报”(23)黄河等:《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第158页。的群众路线办刊方针,积极引导战士写稿投稿,在广泛的互动参与中增强革命积极性与自豪感。如东北野战军“攻七”部宣传队编的油印小刊物《阶级兄弟》,来稿作者中战士占“百分之八十强”。(24)《〈阶级兄弟〉二三事》,荒草编:《演唱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1949年编印,第231页。在文艺作品的视觉形塑与趣味宣传下,深奥而抽象的革命话语与阶级概念被通俗化、形象化,在军队基层深度传播,直抵战士的心灵世界。东北野战军某政工人员就曾谈到:“文艺这东西好,能打通思想,提高觉悟。上政治课还有人不爱听,打瞌睡呢。文艺呢,大家又娱乐,容易接受;有些问题自然而然,无形中就解决了。真是两全其美!”(25)丁洪:《开展连队文艺运动的问题同经验(东政宣传队第三工作小组总结)》,《东北日报》1948年10月16日,第4版。

二、战地英雄形象的塑造

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是作战,战时坚毅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早在1944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就在《解放日报》发文全面阐释“革命的英雄主义”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并在军中倡导开展“新英雄主义运动”。(26)朱德:《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解放日报》1944年7月7日,第4版。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更是在全军范围内积极推行“立功运动”,大力宣传表彰“为人民立功劳,作人民的功臣”(27)《短评:号召普遍响应立功运动》,《解放日报》1946年11月11日,第1版。的革命战士。军队刊物全力配合这一轰轰烈烈的战时思想政治运动,通过多种新颖的文艺作品及时宣传英雄奋勇杀敌的事迹。对“战斗英雄”高大伟岸形象的塑造与直观呈现,深刻影响了广大战士的心理认同与价值导向,使部队中“崇尚英雄”“杀敌立功”的氛围日益浓郁,在这一氛围的激励下,大批英雄、功臣涌现,从而大大增强了人民解放军及地方部队的战斗力量,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图文并茂的叙事性连环画富有感染力,是展现英雄形象常见的艺术形式。如《解放蔚县,登城头功》(28)沙原画:《解放蔚县,登城头功》,《战友》第6期,1948年4月30日。呈现的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登城与敌英勇作战的视觉图景,作品刻画了战斗中的团体英雄群像。《刘辰起爆炸组爆破蔚县城门成功》这类连环画,则着重图绘战斗中表现突出的英雄,如文中写道:“刘辰起继续在靠雷(爆破),赵德禄一双手抓住敌人的枪,敌人用两双手夺,靳玉海就急忙向敌人扑去。”(29)“王家营”部战士李墨林画:《刘辰起爆炸组爆破蔚县城门成功》,《战友》第7期,1948年5月30日。对于某些决定战役走向、战况激烈的重大战斗,军队中的宣传部门会出版特刊、专刊对战斗英模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如见于《塔山英勇守备战画报特刊》中的《英勇顽强的二班长》《一连苦战六昼夜》《卜鳯刚独胆瓦敌》(3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政治部编印:《塔山英勇守备战画报特刊》,1949年版,第14、20、22页。等连环画作品,多角度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英勇顽强、积极主动打击敌人的作战场景。

木刻画构图饱满、风格独具,醒目的画面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辽西战役》呈现的是三名战士相互配合,坚守阵地,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多次进攻的战斗场景(31)沃渣:《辽西战役》,《东北画报》第44期,1948年12月15日。,图画中的战士高大坚毅,塑造了英雄的典型形象。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用它来塑造人物更具表现力。《董存瑞炸碉堡》(32)高虹:《董存瑞炸碉堡》,《东北画报》第43期,1948年11月30日。将英雄在枪林弹雨下凛然无畏、舍身取义时的决绝场景淋漓尽致地予以展现、定格,所传递的视觉认知,给广大战士带来巨大的感动与鼓舞力量。

摄影最具写实的功能,客观真实的照片保留了大量战斗英雄的珍贵历史影像。如见诸《东北画报》的“阵地摄影”专栏,分“高射机关炮在冰雪工事内对空射击”“步兵勇敢冲杀”“骑兵追击逃敌”(33)《阵地摄影》,《东北画报》第29期,1948年5月1日。等几个版块直观呈现了解放军战士斗志昂扬、奋勇向前的宏大战斗场景。《战士文化》上的“英雄榜”,大标题醒目地写道“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向英雄们看齐”(34)《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向英雄们看齐》,《战士文化》第4期,1949年1月。,对战斗英雄的照片连同其英雄事迹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集中宣传。由于照片真实生动、传播力强,立功登报留影逐渐发展成为部队卓有成效的表彰形式,某团政治委员就说:“假如当指导员的在报上表扬了一个战士,恐怕比用很多唾沫去说半天要强百倍。”(35)陶铸:《关于连队的通讯工作》,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部队的文化学习与通讯工作》,第64页。同时,这一形式也普遍地激励着战士们的革命荣誉心,华东野战军模范战士廉茂泉就表示:“画了像摄了影,死了也不亏!”(36)《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关于一年来立功运动的总结(节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9册,解放战争时期(二),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有的战士在战前订立的立功计划中写道:“打个漂亮仗,争取上画报。”(37)罗光达:《旌旗指向长白山,凯歌高奏松花江——记〈东北画报〉与〈冀热辽画报〉》,本书编辑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683页。

战地通讯是对战场及时准确的报道,多展现最近战斗中表现突出的英模事迹。如《胶城之战的模范连》写道:“敌人的机关枪,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打下来,炸弹在孙荣奎的脚底下乱滚,他却很沉着地把爆炸弹送到城门西小岗楼上……前面一响孙盛茂同志就说:‘班长请放心,没有什么问题,人生早晚也是死,今晚我为了保卫和平消灭赵保原,出上这百十斤。’他马上脱下衣服光着膀子把衣服往后一蹩(撇),五分钟一连三次连续爆炸,再也听不到敌人的还击。”(38)王素之:《战地通讯——胶城之战的模范连》,《山东画报·胶东分版》第3期,1946年8月。战斗英雄生死时刻的果敢决绝跃然纸上。时任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曾谈到:“一个好的战斗通讯,每每易于提高部队战斗力,一个战斗英雄的表扬,就会培养出更多的战斗英雄来。”(39)孙定国:《写兵》,《晋察冀日报·增刊》第4期,1947年4月10日。

“快板表模范”是一种新颖有趣的宣传英雄文艺形式,将战斗模范的光荣事迹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快板词在部队基层广为传唱,为战士所喜闻乐见。“特等英雄何云生,从小就是贫穷人……何云生率领六班往上冲,冲到敌人工事前,百发神弹轰轰轰,敌人地堡开了花,再想抵抗也不中,抢夺地堡十六个,英雄立下了大功。”(40)楚水:《特等班长何云生》,《东北画报》第31期,1948年6月1日。语言朴素、形式灵活的快板被战士们巧妙地运用:快板“又带劲,又顺嘴,好懂好记有趣味。介绍方法和鼓励,内容具体又实际”。(41)部队文艺丛书编委会编:《战斗纪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1950年印,第1页。编写快板渐次被普通战士所掌握,战士们都能运用快板小调形式来歌颂战斗英雄。(42)陈其五:《开展部队文艺运动中的几个问题》,《江淮文化》创刊号,1946年7月10日。正如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所总结:“枪杆诗,快板诗,在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战士中发展最普遍,作品最多,即使不识字或者只识少数字的战士,也都参加创作。”(43)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印,第106页。有的战士“在长途行军休息时,在战壕中为表扬战斗英雄,用膝盖当桌子,只十几分钟就写出来”。(44)司马达:《开展写快板运动》,《太岳文化》第1卷第7期,1947年4月1日。

“顺口溜”是又一种属于“战士自己的文学”,用它来塑造英雄形象的优点是“很少是模糊的、抽象的。都是活灵活现,活跃在人的眼前”。(45)徐光耀:《介绍战士的“顺口溜”》,《平原文艺》第5期,1947年5月1日。战士们都说:“看顺口溜过瘾,有意思,又有用处。”(46)方洪:《战壕里的文化活动——锦西阻击战中的一个实例》,《东北前线报》1948年12月27日,转引自萧向荣等:《论部队文艺工作》,武汉人民艺术出版社1951年版,第153页。如作品《战士郭虎山》讲述了他在战斗中智谋擒敌的故事:“郭虎山,没带枪,手榴弹这时也打光……假在身上来一摸,大喊‘交枪宽待你’,吓的敌人打哆嗦,双手捧着弹药箱,一个一个投了降。”(47)《战士郭虎山》,《战友》第19期,1949年1月1日。带有节奏转换的韵律,精炼而又活泼的语言,凸显着英雄的机智勇敢。

相较于常规性的文字宣传手段,直观通俗、灵活有趣的艺术宣传形式更具感染力和传播性。军队刊物糅合了多种形态的文艺作品,生动鲜活地呈现英雄的战斗英姿、塑造真实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从而在争相传看中形塑了战士“崇尚英雄”的观感认知与心理认同。在“英雄”的感召与砥砺下,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奔赴战场与敌拼杀。如在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十三纵三十七师一○九团“经四次以上突击,于二十四日拂晓前登上城头,冒城内敌制高点炽烈火力瞰射及城头左右敌火侧射,与向我反扑之敌白刃格斗,反复争夺达四小时……该团此种有我无敌、不怕牺牲的苦战作风,予守匪精神上震撼极大。”(48)《许世友、谭震林等为攻克济南建立特殊功勋的英雄部队颁发嘉奖令》(1948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济南战役》,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325页。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二师在坚守白台山阵地的战斗中,“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极为普遍。三十六团二百零一名伤员中,负一次伤不下火线一百三十七名,两次负伤不下火线者十六名,三次负伤不下火线者五名”。(49)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师政治部:《坚守阵地的党支部工作》(1948年),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编:《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第3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正是这种坚如磐石、勇于牺牲、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及其行为,为人民解放军从守势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战略进攻转为围歼取得战略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精神保证。

三、对国民党集团媚外压内特性的揭露

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作战之所以能够顽强坚韧、勇气横溢,一方面是具备了革命英雄主义所催发的“为胜利而不怕自我牺牲的忘我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于激发了士兵“对敌无比的仇恨心”。(50)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潍县战役政治工作总结》(1948年8月),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编:《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第3辑,第103页。其中军队刊物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锐利“武器”,创办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反动派卖国、内战、独裁的丑恶形态刻画和反映出来,给人们认识反动派的丑恶,提高人民对于反动派的仇恨”(51)张际春:《晋冀鲁豫军区〈人民画报〉发刊词》(1946年7月15日),陈斐琴等编:《刘邓大军征战记新闻编》,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构建“反抗”与“打倒”国民党统治的革命叙事。“战斗性”十足的军刊极具感染力地将敌人的凶狠残暴、阴险贪婪及国统区人民暗无天日的处境公之于众,揭示国民党政权媚外压内的本质特性,使革命战士在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及自身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根源后诱发出无穷的自觉力量。

(一)刻画既“专制独裁”又“卖国求荣”的蒋介石

蒋介石等国民党权贵实行独裁统治残害民众、卖国谋私的本质特性,是军队刊物的重点揭示对象。见于画报的《恨中央,骂中央,中央残暴如豺狼!》(52)《恨中央,骂中央,中央残暴如豺狼!》,《东北画报》第26期,1948年2月15日。《蒋匪狂炸开封!》(53)《蒋匪狂炸开封!》,《战士文化》第1期,1948年10月。《中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大暴行》等摄影作品将国民党军戕害屠戮人民的事实图像化地予以公布,以达“眼见为实”的效果。又如“蒋机向莱阳徐格庄连炸两次,民众二十二人被杀害,房屋六十多间被炸毁。图为惨死之银匠庞仁”等。(54)《中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大暴行》,《山东画报·胶东分版》第3期,1946年8月。

漫画通俗诙谐、讽刺性强,在对敌形象建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人民公敌蒋介石》用15幅图文结合的漫画绝妙地讽刺了他置国家、民众利益于不顾,一心谋私的专制独裁特征。(55)淮河二大队步实、谷文达:《人民公敌蒋介石》,《人民战士》第10期,1948年12月15日。有的图像还将政治对手“动物化”“妖魔化”,以显示敌人的凶狠残暴,增强敌我形象体认。如《战争罪犯的真实像》中的“蒋介石”满身兽毛、“狼心狗肺”,手中拿着屠戮人民的滴血尖刀,秃头脑门上印着法西斯“卐”的独裁标志,是“美帝国主义的狗腿、杀人刽子手”。(56)《战争罪犯的真实像》,《人民战士》第13期,1949年2月15日。在敌我生死搏斗中,这种战斗性表达,成功塑造了蒋介石、国民党丑陋凶恶、违背人民和国家民族利益的反面典型形象。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是毛泽东著名的对敌斗争军事思想。通过多种革命文艺形式的汇合建构,形成对蒋介石、国民党军昏聩无能的认知,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思想在宣教工作中的具体阐释。《蒋介石发疯了》(58)《蒋介石发疯了》,《战友》第19期,1949年1月1日。等时事漫画表现的是蒋介石在节节败退、濒临崩溃时局下的迷茫慌乱与无可奈何。“蒋介石哭着向他的‘中央训练团’团员们说:‘如果你们不改变作风,我很快就要当俘虏了。’”(59)《时事漫画》,《战友》第6期,1948年4月30日。快板词《小收条》运用大量反语,“表扬”蒋介石为解放军运送枪炮“成绩不算小”,以后还要“加油干”(60)张庚午:《小收条》,《战友》第16、17期合刊,1948年11月。,使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形象深入人心。戏谑性地利用“蒋介石”帮助练兵的先进经验,也被刊载广为推介。找一个人打扮成蒋介石跑到练兵差的队伍去说快板:“蒋介石,就是我,专制独裁又卖国。你们练兵不起劲,这是间接帮助我,喜的我,就来望一望!”(61)《“蒋介石”的快板》,《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经此动员,战士们的练兵情绪就会高涨。在棋类游戏《追拿蒋介石》中,以二十个白子代表人民,一个黑子代表蒋介石,白子步步围逼使黑子无路可走,就算捉住了。(62)《追拿蒋介石》,《人民战士》第13期,1949年2月15日。这些相异于传统说教的方式,寓教于乐,大大增强了胜利信心。

软弱媚外是国民党统治集团身上的“痼疾”,军队刊物淋漓尽致地展现蒋介石向美帝阿谀谄媚的丑态,无情揭露他出卖国家利益、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榨取民众利益的本质,有力配合了“打倒帝国主义”阶级话语的贯彻与普及。如漫画《“移赠”和捧交》(63)施展:《“移赠”和捧交》,《东北画报》第8期,1947年5月1日。《新福禄寿》等披露“蒋介石为专制独裁内战,乞求美国援助,就和美帝国主义订立了中美商约,从天空到地下,从海洋到陆地,把中国主权卖得干干净净”。(64)施展:《新福禄寿》,《东北画报》第9期,1947年5月15日。《保姆》画的是“蒋介石”坐在一个美国大兵怀中,在美帝国主义“驻兵中国”(65)华君武:《保姆》,《东北日报》1946年8月22日,第3版。的庇佑下脚踩中国人民。《合股经营》呈现的是蒋介石与美帝相互勾结,合伙将中国民众拖入到“内战的血磨里”,“共同吸取中国人民的膏血”。(66)华君武:《合股经营》,《东北日报》1946年12月27日,第3版。画中的蒋介石形象如“跳梁小丑”一般,尽显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姿态。

(二)揭批“卖国家”“害人民”的四大家族及“白吃饭”“吸人血”的地主阶级

地主和官僚资本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在革命者看来,长期压榨剥削人民,其贪婪阴险、冷酷无情、奸诈狡猾的品性,是军队刊物重点表现的政治主题。如《四大家族的财产》一文旨在表现官僚资本“四大家族”不择手段聚敛国家财富据为己有的贪婪行径,财富来源“全靠剥削、压榨、贪污、抢夺和霸占”。(67)《四大家族的财产》,《战友》第8期,1948年7月15日。以“四大家族”“地主”为题的人民军队“三字经”通俗深刻,富有鼓动性,在军队中广为流传。“四大家,大祸根,大地主,大买办,卖国家,害人民……老百姓,血和汗,被榨得,干干净。”(68)《四大家族》,《战友》第23期,1949年3月1日。“地主们,白吃饭,不推车,不担担,收租子,滚利钱,吸人血,喝人汗。”(69)《地主》,《战友》第22期,1949年2月16日。作品中的地主好吃懒做而能安享富贵,广大民众终日忙碌却食不果腹,这种突出强调不合理贫富差距的对比宣传,更易激发反抗情绪。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普遍开展诉苦运动来“启发提高阶级的觉悟”(70)《从诉苦运动谈到部队政治教育的改革》(1946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式整军运动》,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塑造士兵精神信仰。军队刊物登载典型实例,作为开展阶级教育真实生动的诉苦材料,“在战士中组织传阅、讲读、漫谈、讨论”(71)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诉苦复仇》,1947年版,第1页。,全力配合这一运动在基层的普及。连环画《吴占山的血海深仇》(72)《吴占山的血海深仇》,《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展现了吴占山一家在地主的无情压榨下,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刨穷根》凸显的是地主的阴险狡猾,地主将卖不出去快要烂掉的西瓜假意好心让长工们吃掉解渴,谁知在结算工钱时以此来顶账。(73)《刨穷根》,《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作品中的地主绞尽脑汁、满心算计坑害农民,农民则显得朴实憨厚、心酸无助,透彻地呈现出被压迫阶级受欺、忍痛的生存情感状态。各军区还汇编有集中揭露地主罪恶“发家史”与讲述农民悲惨“血泪史”的小册子,如辽东军区的《苦水集》(74)辽东军区政治部编印:《战士读物——苦水集》,1949年版。、合江军区的《地主发家史》(75)合江军区政治部编印:《地主发家史》,1947年版。、晋察冀军区的《诉苦复仇》(76)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诉苦复仇》。等主题所反映的带有广大农民普遍典型意义的悲惨遭遇,引发战士的强烈共鸣。如在辽东三纵队二十团九连“有一次指导员读报读到《王宝树翻身》,当读到狼吃了王宝树的孩子,地主还赶王宝树搬家时,张学财、秦长恩想到了自己家中的遭遇落了泪,对地主更加仇恨。”(77)《九连阶级教育的经验》,《辽东日报》1947年8月17日,第2版。这种“阶级教育”,极大地强化了人民军队作战的凝聚力、向心力,启发了他们的阶级认同、组织认同与政治自觉,对于增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呈现民众“仇恨在心不敢言”“饥寒交迫无指望”的国统区

民国以降,连年的战争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但不休养生息反而挑起内战,战争的负担沉重地加在人民身上,使国统区人民的生活更加悲惨。军队刊物将在敌人残酷剥削下民众的痛苦遭遇进行意象呈现,以使战士们在心理层面上产生共情,进而为打倒国民党而勇敢战斗。

《红旗飘飘照南山》是一首表现傅作义军队为非作歹、欺压民众的快板词: “拆俺房子夺俺地,仇恨在心不敢言,青年后生被抓走,闺女媳妇被强奸。”在表现人民走投无路的同时,构建起一个老汉日思夜盼解放军的情形:“老汉想念解放军,坐不稳来睡不安,半夜听见马蹄声,想是你们到村边……老汉摇头暗流泪,几时才能把身翻?”(78)和谷岩:《红旗飘飘照南山》,《战友》第6期,1948年4月30日。这种富于画面感的故事性叙述,情节感人,带有深刻的鼓动性。

民谣是当地民众的情感表达,凸显着民情与民意。表现国统区人民承受国民党政府、军队多重压榨的有:“盖下房子给保长,养下儿子属老蒋,挣下银钱纳捐税,打下粮食充军粮。”(79)蒋管区民谣:《什么也没》,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诉苦复仇》,第34页。江南民谣《快来搭救这一方》呈现出终年忙碌的民众在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的摧残下命悬一线的生存状态:“官府催征锣声响,声响敲在人心上。一年到头白白忙,饥寒交迫无指望,烧香默祷共产党,快来搭救这一方。”(80)江南民谣:《快来搭救这一方》,《人民战士》第13期,1949年2月15日。这些国统区民谣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准确到位,不虚矫、不蔓延,朴实地表达出黑暗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民众殷切期盼解放军“大救星”的心声。

解放战争时期,开展阶级教育是部队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但深入的阶级教育“不能用抽象的说教方法得到”。(81)社论:《部队教育的方向》,《东北日报》1947年8月26日,第1版。军队刊物以戏谑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等形式,在普通战士心灵世界构建起国民党集团媚外压内的丑恶阶级形象,用人民受苦受难的具体事实来激发战士们的“不满与义愤”。(82)罗迈(李维汉):《宣传鼓动工作笔记》,中共盐阜地委宣传部编:《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第20页。热爱人民“这种情感不是抽象发生的,只有看见人民痛苦的许多事实,教育了我们,使我们真正同群众的心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大公无私,勇敢奋斗。”(8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473页。军队刊物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统治基础的不正当性、腐朽性和媚外卖国性的系统揭露和批判,一方面激发了革命战士作为“解放者”的使命情怀勇敢积极战斗;另一方面,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强烈地消解和摧毁着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处于国共两军激烈交战的背景下,这种以事实为根据因而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认识逐渐占据了社会思想主流,也为国民党士兵所接受,从而大大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及其战斗意志,成为中共打倒国民党、国民党最后“兵败如山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此而言,对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揭露,同对人民军队英雄形象的形塑一样,两者均十分重要,都是人民军队的致胜之道。

四、“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再现

解放军战士无论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发扬,还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反抗”与“打倒”意识的激发,说到底都是以中共“人民至上”的革命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的。毛泽东指明:“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8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以人民利益为指归来建构、融洽军民关系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也是人民军队的传统优势。为贯彻这一根本政治观念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共在军队刊物上登载了大量反映民众踊跃支前与解放军遵纪爱民的文艺作品,以生动、真实、感人至深的事例开展有血有肉的宣教,图像化地再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

解放军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援,民众在后勤保障、慰问伤员、向导带路、看管俘虏、捉拿散兵、鼓励士气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军队刊物对此内容及时进行意象呈现。在战前,“群众开大会,热烈动员和组织支前”,“民工准备着担架上前线”,群众“装好炮弹供应前线”。在物资运送上,“千百条船,千万辆小车,在水上、从陆上源源不绝地接济着前线”,“小车队满载着粮食,过山涉水,运送前线”。在配合作战上,“一个老大媳(即老大嫂)指示我炮兵轰击敌人目标”,“一个民工,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伤员同志盖”,“哪怕道途艰困,哪怕风日雨雪,人民组织着庞大的担架运输队上前线抢救着伤员,护送着自己受伤的同志”。(85)《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华东新华社、大众日报社编印:《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1947年版,第52—56页。当解放军追歼残敌,要通过积满污水的河沟时,“市民们不怕寒冷纷纷跳下水去,手扶门板让我军冲锋部队通过”。(86)《营口群众帮助解放军》,《东北画报》第47期,1949年1月30日。老百姓满怀热情“给我军带路”,“沿途烧水招待我军”(87)《秋季攻势伟大战果》,《东北画报》第22期,1947年12月1日。,“自动给我军缝补衣服”(88)《民主联军和老百姓》,《东北画报》第25期,1948年1月15日。,“送来慰劳品”(89)《苏中七战七捷》,《战士文化》第4期,1949年1月。,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反映着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浓浓情谊。

开展政策与纪律教育,是落实党的意志,维护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以遵纪爱民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常常见诸刊物,用来解释说明人民军队爱民的政策与纪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的觉悟与杀敌的积极性。如寓言故事《安泰的死》讲述了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安泰,离开“地神母亲”的庇护后被敌人杀死了。故事启示战士们:“我们人民解放军就是安泰,正因为我们时刻联系着群众,受到群众的拥护,所以我们才有强大的力量,群众就是我们的母亲。”(90)寓言故事:《安泰的死》,《战友》第2期,1947年12月1日。人民军队“三字经”的传播有力地配合着共产党爱民纪律的要求。如战士在与民相处中,要做到:“借镐锹,借门板,要记名,要送还。不私自,入民房,不乱吃,老乡粮。”(91)张造安:《战时民宣三字经》,《战友》第5期,1948年4月1日。解放军入城后要:“嘴不馋,手不痒,眼不花,心不乱。”(92)《入城四不》,《战友》第25期,1949年4月1日。连环画《针的故事》(93)绍增:《针的故事》,《战友》第7期,1948年5月30日。高度还原了解放军战士损坏群众一根针而想方设法赔偿的动人情景。毫不侵犯群众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解放军一贯的宗旨和原则,军刊上选登的遵纪守规模范事迹,为战士的行为准则树起“标杆”,大大强化了他们的纪律意识。老百姓感叹:“解放军纪律严明,真是世上少有!”(94)一支社稿:《脚上淌血也不犯纪律》,《人民战士》第10期,1948年12月15日。有的民众还在某营部门板上写下快板诗盛赞解放军:“解放军,真是好,进军察南救人民。入城入镇真安静,人民不跑也不怕……买货物,真公道,不强买,不多要,见妇女,不调戏,借物归还做得好。”(95)《察绥人民的赞美歌》,《战友》第20期,1949年1月16日。这些话语表达出民众对解放军遵纪爱民作风的钦佩与良好体认。

针对某些民众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军刊还会刊登典型事例,用对比的方法开展宣教。萧向荣就曾谈到:拿同类事件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好处是“不仅可以使内容更加深刻,同时也使故事更加生动”。(96)萧向荣:《关于部队文艺工作问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1947年版,第15页。如《两个排长两样作风》表现的是两个排长对承担重要战勤任务的随军民夫的不同态度,以此来教育战士们“民工是咱们并肩作战的战友,咱们是革命军人,要爱民工像爱护自己同志一样”。(97)《两个排长两样作风》,《战友》第6期,1948年4月30日。对比方法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更有助于指明错误倾向,帮助有缺点的基层指战员加速思想转变。

在枪林弹雨的战地奋不顾身抢救民众,是对解放军“人民至上”特质的最好诠释。刊物上的连环画、照片等将一幕幕火线爱民的事迹真实再现,感人的内容配上视觉画面给人强烈的心灵冲击。潍县战斗中,一群妇女在逃难,国民党军“惨无人道的向她们射击,一颗子弹正打在一个妇女的头上,她立刻扑倒在地,她的小女孩也摔在地上”。解放军战士“冒着蒋匪火力的危险,急急爬过去救了这个小女孩”。(98)吴耘:《救命恩人——潍县战斗爱民故事》,《战士文化》第1期,1948年10月。在中原野战军的某次战斗中,张老太一家三口向外逃跑,“儿媳妇被蒋匪打挂了彩”,三大队战士们“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炮火把她儿媳妇和小孩背了半里路”救了下来,张老太感动地说:“解放军救了俺三条命!”(99)三大队稿:《火线抢救老百姓》,《人民战士》第12期,1949年1月15日。军队刊物上的这些文艺作品,反映的内容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作品通过活灵活现的事实本身而非空洞的名词术语说话,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共“军民鱼水情深”“军民血肉相连”的爱民理念根植于普通战士的内心世界。解放军在实际行动中亦是坚决贯彻这一理念的。如兖州战役中,解放军代管群众的东西,老百姓有顾虑,战士们解释道:“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老百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百姓感动地说:“解放军得民心,打仗时叫俺到亲戚家去躲藏,东西给照看,当时还不放心,打完仗回来看看什么也没少。解放军真心好!”甚至有战士在战斗中“裤子被划破,已遮不住臀部,排长让他拿一条裤子穿上,他说:‘我不能为此破坏纪律。’”(100)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政治部:《兖州战役中执行政策纪律的情况和经验》,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编:《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第3辑,第607—608页。正如东北野战军“辉煌”部在巩固部队经验中所总结:只有“使每个战士成为自觉的阶级战士,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流血,才能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部队。”(101)《如何巩固部队——“辉煌”部巩固部队工作总结》,《东北日报》1948年9月7日,第3版。这种以事实为根据的军民鱼水情关系的反映,说是“宣教”,倒不如说是“写实”。

结 语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作战首靠政治觉悟(102)罗瑞卿:《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解放出版社1938年版,第2页。,士兵革命意识的培养与政治觉悟的提升离不开党不间断、系统性地开展政治宣教。军队刊物充分考虑到普通战士的文化水平和意趣所在,其所作的“宣”,所用的“教”,以事实为根据,用灵动的语言文字及富于感染力的视觉图像,将深奥而抽象的革命理念通俗形象化,在塑造英雄形象、揭露敌人特性的宣传中,通过发掘典型事例来凸显、构建崇尚英雄、打倒国民党统治两大主题,而其根源所归则为“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宗旨。这种自然而有力的宣教,独具特色、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官兵的普遍欢迎。基层政工干部邢安民就通过写诗歌来表达对《战友》刊物的喜爱:“战友呀,战友!你是帮助我学习的能手!你的话通俗简明,我看着高兴,念着顺口。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我定要跟着你走。我要和你拉起手,共同为打倒国民党而奋斗!”(103)邢安民:《拉起手来,战友!》,《战友》第23期,1949年3月1日。军队刊物俨然成为前线指战员战斗生活中的“亲密战友”,扮演着学习进步过程中政治引领与思想启迪的重要角色。反观国民党,大多数军队基层刊物的整体观感枯燥无味,以《芦沟桥》这类刊物为例,通篇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及一些军官单调的履历介绍、国内外的大事要闻等,生动活泼的文艺作品极少(104)国民党二零八师二旅四团政工室编:《芦沟桥》创刊号,北平印刷厂1948年印。,这些“高高在上”的文本说教很难激发普通士兵的阅读兴趣,更难以取得落到实处的动员效果。

宣传动员是中共独具优长的能力,通过宣教工作“把人的觉悟性与积极性,发挥到最大最高的限度,我们的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是我们的敌人所绝不能有的。”(105)罗瑞卿:《应大大提高我军政治工作的顽强性》(1941年1月18日),本书编辑组编:《罗瑞卿军事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革命向来强调“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细致入微的基层宣教是动员起“军队”——这一助推革命胜利重要力量的核心关键。就面向基层连队战士发行的军刊而言,看似简单,实则真不简单,它生动体现了军队教育的规律与真谛,把握了以文艺方式成功实施思想灌输与革命教育的奥秘,那就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揭示人民解放军所以能英勇无畏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昭示了人民军队在与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国民党集团进行全面斗争进而打垮国民党统治的伦理之源与合法性基础,其本源恰来自人民军队的“人民性”和由此生成的军民休戚与共的鱼水相连之道。这三者,是一个环环相扣不可缺一的整体,而前两者是两翼两体,后者是根是本。这些就是在我们通常看来以为通俗即为简单的面向基层连队的军刊,所体现的极为深刻而成功的宣教之理。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省制变革与社会变迁研究”(20&ZD23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BDJ003)、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2020-CXTD-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县报搜集、整理与研究”(21&ZD2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战士
朱彦夫:永远的战士
朱彦夫:永远的战士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战士的思念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胜斗战士“夺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