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影响
2022-02-24黎启娇蔡海鑫莫文惠吴文虎
杨 敏,萨 仁,黎启娇,蔡海鑫,莫文惠,吴文虎
(三亚市中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麻木、疼痛和颈部活动受限等,多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工作姿势不正确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造成,从而导致颈周肌肉韧带长期劳损而出现颈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2]。目前西医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口服止痛药来缓解疼痛,但是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3]。中医药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针刺疗法可疏通局部脉络气血,缓解疼痛[4-5]。本研究主要探讨颈型颈椎病采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治疗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男性69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6.19±6.45)岁,平均病程(5.14±1.78)个月。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2例,41~73岁,平均年龄(46.25±6.48)岁,平均病程(5.18±1.80)个月。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6.13±6.42)岁,平均病程(5.10±1.7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伴有手臂麻木、手臂疼痛等根性症状;②MRI或X线结果与临床症状相符合;③臂丛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6]。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关于“颈肩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上肢、颈肩部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7]。
1.2.3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颈型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患有交感神经性、椎动脉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②伴有严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等疾病者;③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入院后给予颈三针疗法。取穴:主穴:取双侧百劳、天柱和大杼穴;配穴:上肢麻木者加患侧合谷、外关和曲池穴;保持俯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 mm×40 mm)快速进针,大杼向内斜刺,百劳和天柱直刺,采用捻转进针手法缓缓进针,进针深度为15~20 mm左右,曲池直刺进针,深度为20~30 mm,合谷和外关进针深度为10~16 mm,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每周治疗5 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陵泉运动针法。取穴:阳陵泉穴;保持端坐,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 mm×40 mm)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得气之后,叮嘱患者保持均匀呼吸,然后自行缓慢活动头颈部,前俯后仰左右旋转颈部,各向10次为1组,总共活动3组,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①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颈部活动功能、颈部肌力完全恢复,能够正常劳动;②显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但劳动后神经分布区仍伴有放射性疼痛、麻木感等;③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但是不能进行正常劳动;④无效:体征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8]。
1.4.2 临床症状评分 对两组眩晕、头痛、颈椎痛和手臂麻木症状进行评分,每项根据严重程度评分为0~4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3 VAS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疼痛度,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高。
1.4.4 NDI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颈肩痛相关功能障碍量表(NDI)评价两组颈椎病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评分越低表示影响程度越小[9]。
1.4.5 CSS评分 治疗前后CSS量表评价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0~4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10]。
1.4.6 颈椎活动度 治疗前后采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定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屈和右屈等颈椎活动度。
1.4.7 血清ET和NO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VAS评分、NDI评分、CS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颈椎活动度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3%(47/5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例(%)]
2.2 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和C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DI评分、VAS评分和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DI评分、VAS评分和C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NDI评分、VAS评分和CSS评分降低较多(P<0.05)。见表2。
表2 两组NDI评分、VAS评分和CS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颈椎痛和手臂麻木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降低较多(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4 两组颈椎活动度对比
两组治疗前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和右侧屈等颈椎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升高较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椎活动度对比
2.5 两组血清ET和NO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血清ET和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ET和NO水平对比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在中医上属于“颈肩痛”“颈筋急”等范畴,病因是外伤或过度劳损致气血瘀滞,导致气血失调,经脉血流运行不畅,局部代谢失衡、组织缺血,从而导致颈椎的骨膜和韧带等软组织缺乏营养而导致炎症反应或病变性水肿,进而出现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11-12]。针刺疗法可直达病所,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从而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改善脊柱内外环境,缓解神经压迫[13]。颈三针选取主穴为百劳、天柱和大杼穴,百劳穴属经外奇穴,针刺可舒筋通络、滋养肺阴和活血止痛;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具有化气壮阳、舒筋活络和祛风解表的功效;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骨会穴,针刺可清邪热、强筋骨[14-15]。配穴取合谷、外关和曲池,其中外关和曲池位于肘部,针刺可疏散风寒、补阳益气;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间,针刺可宣通气血。以上诸穴可共奏调达阴阳、解表散邪和祛风通络,起到活血止痛、强筋健骨和气血流通的作用[16]。常规针刺可缓解肌肉痉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由于操作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或端坐位,易引起患者颈部肌肉僵硬及情绪紧张,影响病情恢复。肢体的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有助于针刺起到止痛作用,颈部主动运动配合针刺可增加针刺镇痛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17]。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喻杉等[18]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阳陵泉运动针法,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属足少阳胆经合穴,为筋气汇集之处。《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主治筋病,针刺具有壮筋和舒筋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激活痛觉调制系统,具有镇痛效作用[19]。根据循经所过之理论,在远端选取阳陵泉,通达半表半里之气机,通调少阳之气血,针刺可疏通全身筋肉、贯通气血,并且可调畅经筋,与运动疗法相配合,在针刺的同时配合颈部活动,气血可迅速灌注颈部,气血可快速畅通,有助于缓解疼痛[20]。
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NDI评分和CSS评分改善明显(P<0.05),提示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可缓解颈椎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治疗组眩晕、头痛、颈椎痛和手臂麻木等症状评分明显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屈及右屈等颈椎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可改善颈椎活动度,可能是由于阳陵泉运动针法具有壮筋和舒筋的作用。喻杉等[18]研究表明阳陵泉运动针刺法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疗效,缓解疼痛,提高活动度。ET和NO是维持机体血管舒缩的一对拮抗剂,两者协同维持血管内环境的稳态,血清ET和NO水平与颈型颈椎病病情进展情况密切相关[21]。治疗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可改善血清ET和NO水平,有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在常规颈三针的基础上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颈三针具有活血止痛、强筋健骨和气血流通的作用,可缓解局部疼痛,在此基础上联用阳陵泉运动针法可加快经气循行,气血可快速通达全身,能够加强针刺松解粘连、疏经活络的功效,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两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两者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颈型颈椎病采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