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丰容对圈养猕猴行为的影响
2022-02-24淡瑞芳贾天赐许雪明
淡瑞芳 贾天赐 许雪明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225300;2.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210028)
猕猴(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目前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内均有饲养。动物园内饲养的猕猴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野生状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空间极大地缩小,在动物园内,既不需要躲避天敌,也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去捕食,长期以来生活方式单调乏味,处于被动的应激状态下,限制了动物的某些正常行为的表达,猕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刻板行为,比如不停地来回走动、过于频繁地梳理毛发、过多地发呆与休息。猴群出现多次打架斗殴,猴山内母猴数量持续下降。为此,需要在动物园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动物福利,使其生活更接近于野外生存环境。因此,尽可能模拟动物野外生存环境,对满足动物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是非常重要的[1]。
丰容通过改变圈养动物的物理环境,来提高其生物学功能、繁殖成功率和身心健康水平[2]。目前动物园常采用环境和食物丰容来模拟动物野外生存环境。尽力将圈养环境改造成接近动物野外生存状态,如增加玩耍设施、模拟野外生存状态下的社交环境、改变动物日常食物的种类和投喂方式,为动物创造学习的机会等。目前已报道丰容对圈养野生动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多,如棕熊(Ursusarctos)[3]、岩羊(Pseudoisnayaur)[4]、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5]、金钱豹(Pantherapardus)[6]、赤猴(Erythrocebuspatas)[7]、黑猩猩(Pantroglodytes)[8]、蜂猴(Nycticebus)[9]、小熊猫(Ailurusfulgens)[10]等,研究结果均表明,食物丰容可增加其活动量,减少异常行为及刻板行为。为此,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现有猕猴种群的投食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丰富其圈养环境,并对其进行昼间活动观察,对该猴山内猕猴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节律进行分析,期望通过食物丰容改善该动物园内猕猴刻板行为,增加有利于猕猴身心健康的积极行为,同时也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取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猴山内1个由未满1岁的婴幼猴至25岁的老年猴组成的86只的群体进行丰容试验研究。
1.2 试验场地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内的猴山,面积约1 200 m2,主要由乱石嶙峋的假山(占地500~600 m2)、平坦的运动场(200 m2以上)、长方形开阔水池(约200 m2)、环形通道(约200 m2)和内笼舍的空间(约60 m2)组成。
1.3 丰容设计
丰容前,一般每日饲喂3次,分别在09:00抛撒饲喂专用颗粒料,10:00抛撒饲喂山芋、南瓜、苹果、蔬菜和水果,15:30抛撒饲喂专用颗粒料。冬天,每天增加瓜子、花生。丰容期间,综合考虑丰容的科学性及丰容措施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11],在保证食物供给种类和总量不变、动物安全的情况下开展食物丰容。丰容条目及方法见表1。
表1 食物丰容条目及方法
1.4 行为观察
第1阶段:2017年1月11—21日为丰容前观察,观察时段为08:30—16:30,主要了解猕猴的基本行为规律。猕猴的不同行为类型定义和描述见表2。
表2 猕猴行为谱定义及描述
第2阶段:2017年1月22日—3月10日进行丰容和丰容观察,每天08:30投放颗粒料,10:30投喂主食,15:30投放颗粒料和主食。每天09:00开始,每个整点采用瞬时扫描法[2]收集数据并做一次记录至16:00结束。
1.5 数据分析
在日行为活动节律群体分析时,每次扫描取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样本,某个时刻发生的某种行为类型的个体数目除以所观察的所有行为类型个体数目来表示某种行为类型在本样本中发生的比例,得出当天某个时刻发生的某种类型行为的比例[12],再求出观察期内某一时刻某种行为发生的比例的平均值,得到在观察期内某一时刻群体各种类型行为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容前日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
丰容前在09:00—10:00、15:00—16:00,猴群摄食行为活动占比较大,其他行为相对较少;在11:00—14:00,休息时间占比最大,均超过了50.00%,而在14:00处于最大值(75.58%);移动行为在13:00占比最大(24.42%),极显著高于14:00和16:00(P<0.01),显著高于12:00和10:00(P<0.05),但相比于休息行为占比过少;其他行为占比,相对于摄食、休息和移动行为在观察时段内变化幅度不超过10.00%。总体来看,丰容前猕猴在白天通常以休息(日均43.80%)、摄食(日均34.50%)和移动行为(日均16.40%)为主,其他行为仅占5.20%。
2.2 丰容前后摄食行为时间分配
从图1可以看出,在9:00—10:00和15:00—16:00,丰容后摄食行为比丰容前明显降低(P<0.01),而在11:00—14:00摄食行为比例增加,在13:00时显著高于丰容前(P<0.05)。这说明食物丰容增加了猕猴的觅食行为。
图1 丰容前后猕猴摄食行为时间分配
2.3 丰容前后移动行为时间分配
从图2可以看出,丰容后,猴群在09:00—13:00移动行为占比均极显著高于丰容前(P<0.05),花费在移动行为上的时间比例,在14:00、15:00差异不显著(P>0.05)。15:00之后活动量大幅度增加,至16:00时极显著高于丰容前(P<0.01)。丰容后移动行为(日均23.26%)与丰容前(日均16.90%)相比增加了6.86%。
图2 丰容前后猕猴移动行为时间分配
2.4 丰容前后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
从图3可以看出,丰容后,猕猴休息行为占比在11:00—13:00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丰容前,说明食物丰容有助于缓减过度休息行为。
图3 丰容前后猕猴休息行为时间分配
2.5 丰容前其他行为时间分配
从图4可以看出,丰容前后,其他行为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食物丰容对猕猴个体间追逐、打斗、抢夺食物、交配等行为影响较小。
图4 丰容前后猕猴其他行为时间分配
3 讨论
猕猴在野外面对的环境是开放的、自然的,受到的外界刺激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当地环境、种群内合作捕食、种群内竞争、互相玩耍、天敌捕食等,因此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行为。圈养的猕猴因为食物极易获取,没有天敌威胁,种群竞争较小,环境安逸使其失去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本能,无法表达出野生猕猴的各种行为。
众多对圈养野生动物食物丰容的研究表明,食物丰容可影响动物的行为分配时间和减少刻板行为[9-10、13]。本研究中,从丰容前后各行为变化来看,食物丰容对猕猴的各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积极的影响。食物丰容大大增加了猕猴取食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其取食过程所需的时间,而猕猴攀爬移动行为大多与摄食行为相关联,因此时间占比上丰容后明显高于丰容前。动物的刻板行为一般是由于圈养条件下的生活空间不能满足其日常行为的需要以及环境丰富度较低造成的[11-12]。本研究结果表明,食物丰容可以有效减少猕猴刻板行为,丰容工作切实提高了圈养猕猴的福利水平和生活水平。
从摄食行为时间分配来看,丰容前09:00—10:00和15:00—16:00定点投喂食物,猕猴摄食行为在此期间占比大,参与率极高。11:00—14:00是进食后的休息状态,但期间常有游客往饲养区内投食,猴子争相抢夺食物,是该时间段摄食行为丰容前后差异不显著的主要原因。经观察发现,09:00—10:00猕猴对食物的需求量高于15:00—16:00,可能是因为猕猴饲养区在16:00喂食之后至次日09:00的时间间隔较长(在17 h内不会有新的食物投喂进猴山)。
丰容前猕猴觅食后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行为类型较少。有研究表明,动物的摄食行为比例通常与食物的分布密度有关,在食物数量充足且种类丰富情况下,摄食花费的时间较少和用于休息的时间较多[14-15]。对于圈养动物而言,由于限制因素较多,人为饲喂制度的制定是影响着动物的活动节律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食物获取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动物行为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10,12]。由于丰容前采用的投喂方式过于集中,导致猕猴在其他的时间段极少运动与摄食。为此希望通过增加取食难度的食物供给方式进行丰容,进而影响觅食关联行为。所有食物采用丰容的方法进行投喂,一般将食物分散在各处,水果和坚果类的食物则分别藏在取食器和假山的缝隙中,每天同时在假山和平地上插带树叶的树枝和竹子。观察发现,增加了觅食难度之后,猕猴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觅食,与觅食行为有关的走动、攀爬等行为均增加,减少了休息时间,增加了活跃度,说明食物丰容可使猕猴花更多时间用于觅食而增加活动量。丰容后日摄食行为在09:00—10:00和15:00—16:00明显下降,在10:00—15:00的摄食行为占比略有提高。猕猴在丰容后无法集中将投喂的食物一次性吃完,易获得的食物分散在各处,这样猴群中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也会比平常多获得一些食物。在周末也会有许多游客在不同时间投喂食物,增加了丰容的多样性,相对拉高了猕猴的日摄食行为比例和日移动行为比例。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在丰容前还是丰容后,09:00—10:00和15:00—16:00均是猕猴群的摄食高峰期,下午14:00为休息高峰期。猕猴之间移动行为占比相对于摄食行为和休息行为占比过少,这主要是由于在实施食物丰容之后,猕猴在上午和下午摄食行为高峰期的占比减少,其余时间的摄食行为占比增加。猕猴在进行丰容试验期间无法一次获得大量食物,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食物,故导致移动行为占比相对于丰容前占比增加,休息、发呆、无意义时间减少。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食物丰容对猕猴摄食行为、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时间的分配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P<0.05),食物丰容增加了猕猴的积极探究行为、增加了活动量,减少了消极刻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