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脚下抗大生
——沁水南阳抗大太岳分校旧址
2022-02-24阎文水
□ 本刊记者 阎文水
踏上石阶,回头,戏台子前壁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鲜红大字是学校校训。转身跨入门槛,当中大殿里,摆放了整齐的木桌木椅。从中穿出,两侧外墙上,有学员办的墙报痕迹,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斑驳脱落。后院东厢房是当年大队部,西厢房是政治部。
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清代风格、2006 年修缮,位于沁水县南阳村东头的玉皇庙,村人又称大庙,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由南至北,大庙东边一溜儿厢房,如今布置成为抗大太岳分校陈列馆。
抗大太岳分校转移示意图上,红五星标出几处驻地。为了抗击日寇,为我党我军培养更多干部,1942 年3 月,太岳大队成立,在沁源县阎寨、郭道一带办学。1943 年2 月,南下沁水县东川、下川,地处历山脚下,番号历山大队。5 月,迁至东北不远的南阳。1944 年10 月,扩编为抗大太岳分校。1945 年10月,北上屯留与抗大太行分校合并,成立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南阳山高林密,便于攻守。宋时,太行义军梁兴响应岳飞,曾在这里大败金人。1941 年中条山战役后,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挺进沦陷区,在沁水县西南部一带,创建了沁南抗日根据地。1942 年2 月,沁南县抗日政府在南阳成立。(大庙西边一溜儿厢房,如今布置成为沁南抗日根据地陈列馆。)一年之后,随营学校来到村里。
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大的抗日根据地都组建了分校,校长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太岳分校是抗大12 所分校之一,校长为太岳军区司令员、386 旅旅长陈赓。陈赓,曾是抗大二期学员。
在抗大太岳分校组织序列(1944 年10 月—1945 年10 月)表栏中,可以看到校长陈赓之下,有副政治委员、大队长、政治部主任、宣传部长、宣传干事、政工员、教育长、理论教员、军事教官、文化教官,以及五个连队干部的职位设置与人名。
当年出入于后院东厢房的应是大队长刘鹏、靳文彪,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长李良汉则工作在西厢房。
抗大太岳分校为旅级建制,分为五个连,以班为单位安排学习,以排为单位安排课余生活和校外活动。
学员主要是来自晋冀豫三省的青年学生、民兵骨干、各分区部分干部以及家属。
按照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抗大所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办学方针,抗大太岳分校克服各种困难,垒起石块当桌子,搬块石头当凳子,从作战实践中吸取经验编写教材,强调灵活机动、注重实战、少而精的教学方式。
根据实际斗争需要筛选学习内容,急用什么先学什么,缺少什么就补什么,力求突出重点,不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与完整。从单兵站岗放哨、侦察警戒,到分队紧急集合、野营生活,特别注重班排连战斗动作与协同配合的训练。在学校操习外,注重野外演练,在恶劣的天气中练,在漆黑的夜幕里练,在复杂的地形上练,在设置各种障碍物的条件下练。也组织球类、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学校与部队、学员与战士一体化。既学习又参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为了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使学员在奔袭、追击、撤退的战斗环境中经得起摔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学校特别注重作风建设,要求学员锤炼形成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
一些老红军战士亲临抗大太岳分校,讲授战略战术。
在一张老照片上,一位首长,瘦高个子,一身戎装,右臂前伸,拳头举起,左臂背在身后,正在演说,学员或坐或站,紧紧围住了他。这是太岳南进支队第一任司令员周希汉在为学员分析战前形势。第二任司令员王新亭与57 团团长黎锡福、17 团团长尤太忠也曾多次亲临抗大太岳分校作形势报告,观看学员的军事技能训练表演。
边学习,边生产。抗大太岳分校学员放下课本,扛起镢头、锄头,人拉犁,渴了就喝山泉水,夜宿地里天当被,在周边荒山野沟垦田300 余亩。一片片的谷子、玉米,一畦畦的萝卜、土豆,蔓子拉得长长的南瓜,让南阳的秋季浓墨重彩。自给自足,粉碎了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墙上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现了当年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火热劳动场景。
头发花白的75 岁讲解员王兴荣,一边双手打着拍子,一边为我们唱起当年学员自己编的歌:
“中条山上闹嚷嚷,军队生产忙。扛着镢头背着枪,上山去开荒。山上镢头响叮当,土地变了样。光不溜溜的山头上,穿上了新衣裳。东山玉米长的青,西山谷穗长。自己流血又流汗,吃着甜又香。”
在山村里,学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当地群众为学员提供住宿之所,踊跃交纳军粮。学员帮助当地群众加工粮食、打扫庭院、修整街道、盖蓄水池。军民携手,修建了一条长12000米的引水渠——涧南渠。施工期间,女学员抢救受伤群众,群众为受伤学员喂药疗伤。
在南阳期间,抗大太岳分校共设立过9 个普通班、2 个特训班、2 个速成班、1 个文艺培训班、1 个群工战勤班和1 个保育班,总计600 余人。随招随学,随抽随走,学员流动很快,为太岳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军政人才。
北倚太岳,南眺黄河,东凭太行,西临中条,抗大太岳分校驻地南阳上空,当年一定时时响起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那支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中条山风大,呜呜地吹,薄明冬日之下,南阳村里村外空寥。出了大庙,不时可见有着旧日风貌的房屋、巷子。当年,那些怀揣救亡图存理想与热情的一位位学员,青春的身影就在这里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