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我们应该从植树将军张连印身上学习什么

2022-02-24郭宁虎

支部建设 2022年1期

□ 本刊记者 郭宁虎

张连印,左云县张家场人,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退休后回到家乡,选择了与家乡人民一起植树。在他的带领下,回乡18 年,已经和乡亲们植树205 万株,被人们誉为“植树将军”。去年10 月18 日,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在全国广为传播。

张连印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选择绝不是来源于一时的心血来潮。他的选择深刻阐明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一经点燃,就能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支持他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1945 年,张连印出生在张家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 岁父亲去世,6 岁母亲改嫁。张连印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读书到初二,退学回家照顾病重的爷爷。1964年2 月入伍,乡亲们把他扶上高头大马,嘱咐他“一定要在部队混出个人样,当一个好兵”。

张连印是流着泪走入部队的,他很感恩自己很走运能够在部队成长学习,他发誓“要听党的话,在部队好好锻炼,让信仰之火照亮自己的奋斗征程”。

张连印没有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也没有辜负部队对他的培养。一年后他光荣入党,两年后被提升为排长。他当过训练尖子、“五好战士”、学雷锋标兵;他当指导员、连长时,所在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军旅生涯40 年,他见困难就抢、见危险就上,夺了多少面红旗、争了多少个第一,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楚。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战士,党叫干啥就干啥,一直到他当了师长,还每天带头与战士们一起跑5 公里,时刻准备着为部队贡献一切。期间,张连印上过步兵学校、炮兵学院、空军学院、国防大学,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

先进思想的培养源于一点一滴,张连印到了退休年龄,按照部队的有关规定应该卸任休息,但他觉得自己身体尚好,奋斗的脚步不能停止。他与老伴王秀兰商量:“回老家吧,咱们还不能坐享其福,是党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一名将军,我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

张连印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的信念就在于敢于把困难踩在脚下,以奋斗之我,扛起时代之责。牢记“国之大者”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社会主义是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只有脚踏实地、不言退缩、不讲回报,自觉自愿地抗责在肩,才能把奉献化为责任和动力,作出超常规的举动、超常规的选择。

张连印(右一)在给树木培土

张连印向军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与老伴一起返回到了张家场村。有人评论张连印:“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做支撑,他绝不会迈出这一步。迈出这一步,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一个共产党员,平时不在于你口头说得多么好听,就在于你关键时刻能不能挺身而出,经得起考验、作出榜样。”

张家场村地处塞北,由于常年遭受风沙,土地荒漠化很严重,当时张连印返回家乡,全村共有土地17000 余亩,耕地仅占36%。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是张家场村摆脱穷困、迫在眉睫的事。

张连印先后20 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治理和防风治沙的有效方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赴张家场村现场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村生态园林建设总体规划》。

2004 年春天冰雪刚一开始融化,张连印就组织群众一起修路、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等,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

重点项目一启动,项目工程就很快花光了张连印从部队返乡时带回的30 多万元积蓄。继续搞工程,还需要很多钱。没有办法,张连印只好向儿女们寻求帮助。大女儿将刚买的一套新房做抵押,贷款20 万元送给爸妈;儿子拿出10 万元支持爸爸防风治沙;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 万元一起拿给父母。张连印又跑金融单位和有关部门,向部队老战友伸手多方寻求帮助,解决了所需的资金问题。

为了表明治沙的信心和决心,张连印在村头荒地上搭起帐篷、盖起小平房,每天与妻子一起早出晚归、开荒植树。

儿子张晓斌是已有28 年军龄的正团职军人,转业后也选择了回到张家场村,与父亲一起植树造林。

然而,植树的路并不平坦,由于缺少治沙经验,2004 年他们千辛万苦种下的1 万多株树木,大多枯萎,成活率很低。但张连印没有退缩,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能成活一株,就不愁能有一百株、一千株、一万株……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坚持植树,就能治住风沙,就能让万顷旱塬变绿洲。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张连印蹲在地头反复寻找树苗死亡的原因,他到周边县区和东北林场进行考察,听取和学习防风治沙成功的经验;他购买和订阅了10 多种专业期刊和书籍,一有空就潜心研究;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他们重新规划布局,在荒滩上打了8 眼井、修了3400 米灌溉渠;建了300 亩苗圃基地,专门培养适宜左云县生长的樟子松、油松、侧柏、胡杨等树种。功夫不负有心人,树苗成活率终于直线上升,目前成活率已提高到85%左右。

2011 年,张连印被查出患有肺癌,他住进了医院,不得不接受抗癌治疗。但是一开春,人们又发现他从病床跑回到防风治沙第一线。张连印说:“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不能倒下,我要站起来,这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

2014 年,张连印的病出现了转移,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到防风治沙工地。随后几年,张连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相继又查出了脑梗等多种病症,随时可能丧失自理能力。组织上专门安排他住院治疗,但张连印说:“军人的价值在战场,我的战场就是防风治沙,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当逃兵。”

靠着顽强的毅力,他带领群众与风沙搏斗、与旱塬挑战。晨曦初露,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张连印穿着迷彩服、扛着铁锹,穿梭在密林中;晚霞已归,张连印还在修桥补路。通过治疗、康复、保健、锻炼,目前张连印仍然与群众一起战斗在防风治沙第一线。

张连印追求什么?他说:“党培养了我,我不追求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回报,只追求让旱塬变个样子,让张家场村的父老乡亲享福。”有人评价张连印说:“张连印的追求是精神富有。只有精神富有,才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追求。”

张连印回乡18 年来,已带领群众一道植树6000 多亩,为部队、学校及周边村庄提供树苗30 余万株;参加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植树1.2 万余亩;在昔日荒芜的河滩上建成300 多亩的苗木种植基地,育有樟子松、油松、侧柏等20 多个品种;18 年来累计造林1.8 万余亩,累计植树205 万株,价值5000 余万元。2003 年,左云县林木覆盖率38.6%,现在已提高到45.3%,净增长6.43%,其中张连印个人就贡献了1.5%。

有人问张连印植树为了什么?在他回村植树的一开始,随着植树面积的不断扩大,村里也有一些杂音冒了出来,有人说:“老张种树是给自己种的,等到树长大了就来钱了。”

听到群众有议论,张连印在支村两委会上郑重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三绝不损害群众利益。30 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

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张连印承包的1处400多亩林地,每亩每年补助170 元,合计每年补助6.8 万元。但张连印坚持分文补助款不留,全部返还给群众,而包含在补助款内的树苗补栽费等,他则自掏腰包解决。

2011 年7 月,张连印必须尽快接受手术治疗。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张连印连续做了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把因为种树欠下的债还上;二是向家属交代后事,叮嘱子女一定要把防风治沙的事业坚持下去。2014 年,张连印出现骨转移,他决定放弃化疗,采取保守治疗。他坚持不离开植树造林第一线去修养,坚持在第一线指挥防风治沙。通过同病魔顽强搏斗,现在张连印的病情已趋于稳定,肺部癌细胞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恶化。

张连印把为民造福的初心写在了塞北大地,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不同的经历,一样的追求;不同的环境,一样的初心。矢志不移,敢于奋斗,人生会更精彩,更能写下人生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