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老汉住进了新房子

2022-02-24民生周刊张兵

民生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村建房房子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修了一年多的一幢房子,承载了重庆市开州区碗家村村民陈远国多年的梦想。

好山好水好风光,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安度晚年,就是最好的人生。

住上了洋房

“这个房子住得很安逸哦!”

1月28日,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碗家村,大山深处,前来串门祝贺的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新建起的房子结实、方便,主人陈远国在人群中派发着香烟,乐呵呵地笑成了一朵花。

辛苦一辈子,陈远国总算住进了敞亮的房子,这一切来之不易。

过去数年,陈远国的贫困,村民有目共睹。守着几亩薄田,家里没有其他劳动力,老伴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长年服药,陈远国既当爹又当妈,把3个闺女拉扯大,一路走来,难得有喘息的机会。

陈远国是个苦命的人,3岁丧母,童年记忆里,肚子就没有吃饱过。结婚后,孩子无人看护,陈远国就让孩子们跟着自己,犁地、挑煤时,就把孩子背在背上。

村里最高海拔达1500米。新房子建在半山腰一处老宅基地上,海拔五六百米。这几天赶上降温下雪,远远望去,能看到山尖上的雪。

陈远国夫妇与3个女儿在新房前合影。图/张兵

碗家村是敦好镇面积最大的村,17.5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户籍人口近4000人,也是全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距离敦好镇25公里,离开州城区63公里,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一边是沟壑深渊,一边是高耸的峭壁,有些地带,甚至仅容一车通行。车辆经过时,司机往往要长鸣喇叭,提醒迎面的车在会车处稍作等待。

房子占地面积不到150平方米,陈远国非常满意,特别感激同村亲戚文元钧,他在开州区从事建筑行业工作多年,对建房颇有经验,负责设计,还兼监理,各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如何保证地基稳当,排水如何布置,如何保证安全饮水,如何合理安排预算支出……事无巨细,文元钧亲力亲为,付出了许多辛苦。

6间卧室、一间厨房、一个饭厅、两个卫生间,喷头淋浴,干湿分区,太阳能热水器,铺上地板砖,刷上真石漆,这套房子与城市里的商品房相差无几,女儿女婿携家带口回来,也能住得下、住得惯。

陈远国的第一套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彻头彻尾的土坯房。婚后不久,陈远国与父母兄弟分家单过,自己动手,用最原始的建房方法,用土夯实垒成墙壁,上面放上房梁,挂瓦条,盖上瓦。

历经多年,每逢刮风下雨天,屋里就成了“水帘洞”,一片狼藉,又因地基失陷,墙壁下沉,露出缝隙,大门无法关住,夜不闭户,好在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物品。

陈远国的大哥陈远古多次念叨,那个房屋就地取材,全是石头、土泥巴垒砌而成,没用一桶水泥、一根钢筋,早过了建筑寿命,每年都需要上房顶检修,山洪暴发,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

老房子也没有卫生间,在猪圈的一个角落,挖了一个一米左右的土坑,放下一个废弃的破缸,两个木板一支,冬天如厕,屁股冻得生疼,夏天则蚊蝇乱飞。

那个年代,农村房子多半如此。

全家协力起新屋

村里人都知道,指望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很难养活一家人。为了寻找出路,老实巴交、少言寡语的陈远国选择外出务工。

没有手艺,他只能在写字楼里做保洁,钱不多,一个月2500元,不包吃、不包住,每天工作14个小时,省吃俭用,3年下来,陈远国积攒了近4万元。

谁会愿意背井离乡?陈远国是迫不得已才离开碗家村。山里的耕地,以梯田为主,一锄头下去,石头疙瘩比土多,有的地方,几乎全是石头,只能种些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忙活一年,卖不了几个钱。

可是,4万元哪能建一幢房子?每立方米的沙子在150元左右,水泥300元左右一吨,钢筋4000元一吨,工人师傅一天工钱是300元,小工也要200元,还需要简单装修才能入住,算来算去,怎么也得20万元才能建起一幢房子,陈远国一筹莫展,还能指靠谁呢?让孩子们集资建房?陈远国难以启齿。

碗家村里的老房子。陈远国家的老房子就是这样。图/张兵

3个闺女,老大、老三都是清贫职业,毕业后均选择在县城做教师。前些年,两人好不容易才还完读书时欠下的外债。

对于一个刚在城里立足的农村人来说,“泥腿子洗脚上岸”,手头也不宽裕,每个月几千元的工资,典型的工薪阶层,吃喝拉撒后,所剩无几。在城市,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有时一个头痛脑热就得花上千元。

陈远国这点心思,被二闺女陈美猜透了,一向孝顺的陈美知道,父母在城市住不习惯,上下楼不方便,和子女同住又不自在,在村里,有一幢像模像样的房子,是老父亲的最大愿望。

三姊妹一合计,决定借钱都要修,然后,慢慢还,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在自家房子附近种点蔬菜,做点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面孔,父母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儿女,背负点债,根本算不了什么!

东借西凑,建房启动资金到位了,先向镇上申请旧房改建,获批后,购来建筑材料,文元钧找来镇上靠谱的包工头。

虽说是包工不包料,陈远国也操碎了心,光是工人每天几顿饭,就忙不过来,建到一半,资金告罄,好在大哥陈远古慷慨解囊。

学校一放假,大闺女陈历慈就往家里跑,老父亲近70岁,建房是人生大事,环节复杂,她希望多多分担一些。

好日子靠奋斗来

站在碗家村的山顶远眺,绿意盎然的茶山和花椒基地连成片,蓝瓦红墙的农家小院,层峦叠嶂的青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秀美乡村画卷。

“真正住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农村的一个现状。”如何吸引返乡创业青年,怎么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敦好镇党委书记刘勇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新农人要有情怀,要有技术支撑,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地势原因,山区发展受到很大局限,村民增加收入还得依靠务工。

刘勇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重庆的茶叶看开州,开州的茶叶看敦好”,敦好镇有“千年贡茶”的历史渊源,碗家村大力发展茶叶基地近1500亩、花椒基地1200亩,全部栽植完成,村集体经济已经建成养猪场,还准备引进高山蔬菜,通过大力发展产业,争取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有务工收入。

道路不畅仍是严重制约碗家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了解,碗家村道路59公里,畅通54.7公里,已经硬化26.5公里,还有15公里主路需要拓宽。支路与到户便道建设计划已经上报,但是,资金需求比较大,建设估计仍需要一段时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整个敦好镇,有3台“爬山虎”,城里人难得见到这种稀罕物,这是一种小型履带运输车,能够负重爬陡坡,应对泥泞路面,小巧灵活,易于操控,但需要小心驾驶。

村民邓扬林有一台“爬山虎”,还有3匹螺子,全年帮助村民运输物品,以此谋生。稍不留神,“爬山虎”就会翻滚到山沟里。

从村级硬化公路到陈远国家,还有200多米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路滑,车难以爬上去,建筑材料拉不上山。因此,只能看天施工,房屋修建,断断续续,一幢房子修了一年多。

碗家村村支书张孝祥介绍,从2016年开始,碗家村D 级危房改造7 户,易地搬迁15户,国家补助资金已经全部兑现,2021年因洪灾影响的3户也已建房完毕,等待验收入住。

“宅为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陈远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网上购买了100棵水杉树,沿着弯曲的上山路种上。前些年,陈远国在房前屋后种下300棵桂花树,因为管理不善,仅存活了不到100棵。

“再过几天,就要种土豆了。”透过窗户望去,满目绿色,陈远国心里念叨,“还要修个猪圈,养上几头猪,吃不完的土豆给猪吃,争取两三年把债还清。”

猜你喜欢

家村建房房子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山西摸排疑似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50余万个
十年磨一剑! 广州“巨无霸”旧改茅岗村复建房亮相!
帮人建房丧命 引发赔偿之争
孤独的房子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