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锄弄丹青 家家翰墨香

2022-02-24民生周刊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巨野县画师工笔画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隆冬时节,腊月二十七,《民生周刊》记者走进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山东省巨野县。

尽管临近春节,巨野县书画院内仍有不少画师伏案创作。曾几何时,他们或在乡间务农,或外出打工,如今经过专业培训,成了“一手拿锄头,一手绘丹青”的农民画师。

36岁的王春梅,种过地,也出去打过工。自从与画笔结缘后,她便走上了画师道路。零基础的她,从勾线、上色到临摹成品,3个月时间,就可以独自完成整幅作品。

“现在画熟练了,一幅6尺的画,基本一周就能画完。”王春梅看着一旁写作业的两个孩子,笑盈盈地说。她这幅画,在市场上能卖到1000元,只要勤快些,她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时间自由,也不耽误接送孩子。”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目前全县从事工笔画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的人员达1.5万余人,其中农民画师超过8000人,女画师占到70%。

一人带动一村

位于巨野县城东的洪庙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书画专业村。

几年前,洪庙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整个村有400口人,400亩耕地,没有主导产业。“农闲时,村里人打牌赌博、酗酒斗殴、婆媳吵闹、邻里不和的,经常发生。”巨野县农民绘画发起人之一、洪庙村农民书画领路人姚桂元对记者回忆。

上世纪70年代,姚桂元在巨野美术厂担任职业画师,在厂里专事出口彩蛋、屏风画、褂扇、玻璃瓶画、牡丹画等工艺美术品的制作。

1979年,美术厂倒闭,不舍得放弃绘画事业的他,开始奔走市场,找销路,闯路子。

“那时候我和一群老伙计喜欢画画,觉得扔了这个手艺特别可惜。”于是,下岗后的姚桂元揣着几个烧饼,带着作品,跑遍周边旅游热点地区,曲阜的奎文堂、北京的琉璃厂书画市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很快,姚桂元发现在人流大的旅游景点,工笔画颇有市场。“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外国人都特别喜欢,他们说很少见到这种特殊的画种与技法。每次带去的画作,几乎都能销售一空。”

眼看打开了市场,有了销路,姚桂元趁热把原美术厂40余名老伙计召集起来,集体作画,并且成立了当地第一家集绘画创作、装裱于一体的工作室。

一人带动一村,一村带动多村。看到靠画画也能赚钱,周边村民慕名而来,在姚桂元带领下,一辈子在土地里“刨”营生的农民,纷纷拿起画笔,当起了农民画师。

巨野县书画院创作的巨幅工笔牡丹画《盛世中华》

新城村的王玉强就是其中之一。初中毕业后,王玉强没再上学,因为没有学历、缺少技术,全家只得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姚桂元的画室招人,于是报名学起画画。期间,王玉强结识了爱人,组成家庭。只用了几年时间,小两口就“画”出了一栋楼。

2000年,巨野县农民画师发展到2000余人,仅80多户人家的洪庙村就有40多名农民画师。同年11月,中国文联经过实地考察,将巨野县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洪庙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专业村。

为了搞好绘画艺术研究、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2009年7月,姚桂元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

“村民的画作一般由村里的合作社按照固定价格回收,再统一出售,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合作社采取“经销—合作社(画院)—农民画师”的模式。全县50人以上的合作社(画院)有6个,书画装裱室60家,在全国建立了70多个销售网点,与国内500家画廊、画院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

户户有画师,家家飘墨香。如今,行走在巨野乡间,像洪庙村这样的绘画专业村就有50余个、绘画专业镇4个,有44家基层画院、160余家书画培训机构。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邻里和睦,好婆婆、好媳妇不断涌现。

以画致富

在巨野农村,靠书画脱贫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

田庄镇姚庄村的于雪霞,以前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不但照顾不到老人孩子,辛辛苦苦每月只能挣三五千元。“在家门口靠画画赚钱,要搁以前哪敢想啊!”

凭着一股勤奋劲和悟性,于雪霞一幅6尺画能卖到1500元,年收入约8万元,靠自己一双纤弱的双手,撑起一个五口之家。

除了物质帮扶,农民绘画也填补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精神洼地。39岁的马凡叶是麒麟镇十里铺村人。2006年,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一条腿。“当时心理上接受不了,成月不出门,情绪一度消沉。”

在同学的说服下,马凡叶到巨野县书画院报名,开始学习工笔画。“以前干汽修,一下子拿起画笔,开始也感觉非常不习惯。好在有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慢慢进入了状态,现在越来越好。”

从低谷走出来后,马凡叶想帮助更多的人。他陆续创办了巨野县残疾人绘画创业基地、工笔画工作室,免费向残疾人和周边村民提供工笔画技艺培训。

“只要愿意学的,都可以来学,不收一分钱。”在他看来,只要沉下心,坚持学,一两年后作品就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如今,通过学习工笔画技艺,马凡叶不仅养家致富,还当上了村干部,靠书画年收入15万元。

“目前,全县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人员达1.5万余人,在全国建有600余个销售网点,实现年产值近6亿元。”巨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衍芳说,发展工笔绘画产业,已成为巨野县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共识。

抓特色 促振兴

巨野所在的菏泽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牡丹之都。近年来,巨野县依托资源优势,以“菏泽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着力打造工笔牡丹画文化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全国各大画廊、画店销售的手绘工笔牡丹画,80%来自巨野。

此外,巨野县巨幅工笔牡丹画尺寸不断打破纪录,同时,工笔画产业不断做大,从业人数逐步增加,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2021年6月21日,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由巨野县书画院创作的巨幅工笔牡丹画《盛世中华》落成,该作品宽16米、高4.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笔牡丹画。

随着工笔牡丹画产业在巨野大地“竞相绽放”,一大批国家级画师脱颖而出。80后青年画家侯福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巨野书画院业务副院长,侯福常在2018年参与创作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

多年的绘画沉淀,让侯福常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沉稳内敛。“工笔牡丹画精谨细腻的特点,要求画家创作时必须心平气和、耐心、细心。”在侯福常看来,农民画师持续长久地创作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养成了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展示美、歌颂美的良好品质。

人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绘画产业走向繁荣,离不开以高水平创作为主的艺术家。

为持续擦亮中国农民绘画之乡这一金字招牌,近年来,巨野县书画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法,先后聘请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潘鲁生,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等20余名专家教授来书画院授课,累计培训指导画师1.5万余人次。

“书画院定期选送优秀画师外出进修观摩,2019年,我们先后选派200余名优秀农民画师,赴中国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现代工笔画院等地学习观摩和深造。截至目前,有1000人次参加了学习进修。”程军伟说。

如今,巨野全县有中国美协会员19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20人、山东省美协会员70人,在他们的笔下,大批精品应运而生。《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冠艳群芳》等作品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工笔牡丹画品牌影响力深入人心。

去年4月,2021世界牡丹大会中国工笔牡丹画发展论坛在巨野召开,专家共话工笔牡丹画发展方向,勾勒巨野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

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素娟说:“巨野工笔牡丹画集国花、国画、国礼于一身,已经成为山东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

荷锄弄丹青,妙笔生牡丹。2021 年11月,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进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座人口约120万的鲁西南县城,正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中,迈向未来。

猜你喜欢

巨野县画师工笔画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菏泽市巨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小小画师本领大
敦煌画师,I服了YOU
由《齐鲁记忆—档案背后的故事》
——谈档案的开发利用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萌娃遇上插画师
巨野县现代水网规划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