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2-02-24王淑兰
王淑兰
摘要: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关键词:土壤、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观察土壤”。重点介绍观察土壤的主要方法,讲述有关土壤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也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思路,介绍了土壤概念以及物质组成后,从观察的角度依次介绍了“土壤颜色”、“土壤剖面结构”、“土壤质地”三个方面的土壤特征。对于观察土壤的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本班部分同学通过录制“家乡土壤研学活动”的视频贯串本节课,利用土壤样本让同学亲自观察和动手做实验,使同学们亲自感受土壤,加深印象,还体现了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选择利用身边的土壤拓展情境,引导学生亲近土壤,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全体学生将面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应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考的要求难度进行授课,达到水平2或3的要求即可。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新课改精神,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教师创设野外研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再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实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自主学习、总结实验结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基本概念,课中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总结,形成对土壤的初步认识。本课的高潮部分是土壤质地实验环节,以小组合作方式和教师深入指导完成实验,并进行小组展示。工具是多媒体,ppt,实验用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土壤剖面构造的分层以及每一层的特点;教学难点:不同质地土壤的性能、耕作适宜度的差异。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视频展示“观察土壤的研学活动”,引出本节课。展示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板书演示;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奠定本节课的教学的研学主线,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环节二:教师土壤图片展示、通过《说文解字》中对土的解释,以及甲骨文到楷书字形,引导同学们得出土壤的定义,同学思考,回答问题。这样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形象直观,掌握土壤的基本知识。
环节三: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土壤组成。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同学对土壤组成成分有个直观、感性认识,同时同学们可以用桌子上的土壤实际感受组成成分的特点。视频导入土壤的另外一种组成——生物。学生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以及增强对乡土地理的研究。
环节四:小组探究:土壤组成物质都来自哪些圈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肥沃的土壤就是指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环节五:土壤颜色识别。观看家乡土壤的颜色。观察不同颜色土壤的图片。通过两个视频,总结土壤颜色有大尺度和小尺度差异。学生自己观察土壤,观看视频和图片。回答问题。学生自己亲辨别家乡土壤颜色,提高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印象。简单引入尺度的概念,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建立。
环节六:土壤剖面构造识别。通过小组自学,利用书上示意图完成对森林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的分层和每层特点的学习。小组代表上台为学生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此部分为本节重点,所以自学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的基础上总结记忆。
环节七:通过视频导入家乡土壤的质地观察入手,首先让学生对质地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在通过土壤质地含义使同学们有个理性认识,最后进行不同质地土壤的实验环节。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填好实验报告单,选取一个小组到讲台进行实验汇报。通过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砂土、壤土、黏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动手能力,让同学对地理学科产生热爱之情。
环节八: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思维提升。通过设问“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进行总结。注重思维培养,学生总结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选择利用身边的土壤拓展情境,引导学生亲近土壤,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了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