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小学美术课堂
2022-02-24刘欣
刘欣
摘要: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其不仅能够改变部分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刻板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致。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让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的主动。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革新学科教学思维,将诱发和启迪学生的美术学习意识落实到实处。又要对传统的学科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扩充,选择更能激起学生课堂学习动力的方法来进行授课,借此来为高质量美术课堂的打造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高质量课堂;打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生美术素养能力的培育,而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当中,学生美术素养能力培育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然而,受传统学科教学思维的桎梏和影响,多数教师在学科教学期间并未对高质量美术课堂的打造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也很少为了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来对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导致所开发和设计的一些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化严重,其严重违背了美术学科教学的初衷。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说明,希望能够为高质量小学美术课堂的打造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
一、革新教学思维,诱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意识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当中,想要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需要教师从诱发和启迪学生的美术学习意识入手,将其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走进现代建筑”一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向学生呈现和展示了各种现代建筑的画像,并引导学生将其和一些民居进行对比,从而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于现代建筑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随后,教师让学生从众多所呈现和展示的现代建筑画像当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并试着利用简要的话语对这个建筑进行描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比如,中华世纪坛,给人的感受是庄严且精致的,而广州新会展中心给人的感觉则是气派和华丽的。最后,为了诱发和启迪学生的美术学习意识,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当一个建筑设计师”这样一次具体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此次美术创作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熟练利用几何形体组合的造型方式来绘制自己所喜爱的现代建筑,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美术创作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增添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其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習和探究美术知识的兴致和动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所在。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选择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兴致和动力的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学科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我的动物朋友”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致和动力,教师就本节课内容为学生设计一次具体的“我来动手做”的趣味绘画活动。在此次“我来动手画”的趣味绘画活动当中,教师给学生直观呈现和展示了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试着通过对这些动物画像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动物,将其绘制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让所有学生在参与此次趣味实操活动当中提高其美术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设计美术活动,实现高质量美术课堂打造
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一些美术活动,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能力。同时还可以为高质量美术课堂的打造提供必要的条件。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的开发和设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例如,在“我的自画像册”一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让每个学生试着利用观察比对的方式来把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脸型、发型、五官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试着欣赏国内外一些比较经典的人物画像,从而在欣赏经典画作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美术鉴赏本领。最后,为了切实实现高质量小学美术课堂的打造,教师还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一次具体的“制作小相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由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几种相册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来尝试制作小相册,从而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以致用本领。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美术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接下来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要求教师分析和把握现阶段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性,从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入手,为学生开发和设计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诸晓艳. 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J]. 华夏教师,2019(25):54.
[2]魏入秀. 创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J]. 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