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涵予作品选登

2022-02-24薛涵予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2期

摘要:本次选登的薛涵予作品包括《最好的陪伴》《如此动听》《论月》《把勇气写进生命里》《我的青春》《我的母亲》。荐稿人贾教授是陕西教育厅评定的省级优秀教材《大学语文》等书主编,曾连续三年夺得赛教第一名;两度荣获教育部颁发创新成就奖,并主持福特基金资助项目《部分学生厌读怕写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结项时被北京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评为优秀课题。曾创建“鱼化龙文苑”,多次应邀开讲座并为全国语文教师主讲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语文示范课。

关键词:作品选登;薛涵予;贾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最好的陪伴

又是一年夏季,我的房间里又有了“夏日限定”的香气,我似乎回到了幼时。

我三四岁时,一放暑假,就喜欢回到山东老家。老家有个小院子,院子里总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姥姥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照料它们,每到夏天时,姥姥就想着做香包了。

朦胧的记忆中,我总喜欢搬着小木凳子和姥姥坐在午后的屋檐下看姥姥缝香包。姥姥脚边放着一沓碎布,上面是乡村朴实的图案。阳光撒在姥姥腿上,照得她手里的针一闪一闪的,像在发光。午后总是炎热的,但我总不在意,我会拿着小扇子,给自己扇扇,也给姥姥扇扇。香料是姥姥摘的薄荷晒干了,还有端午时买的艾草,和在菜地里种的白芷。看着姥姥熟练得穿针引线,好似一种享受。姥姥用朴实的材料与布满老茧的手,将蝉鸣与夏风织进香包里。每当我们回城里,就给我们的包上系几个,让夏日的余温充满香气。

这个暑假,父母把姥姥从乡下接到了城里,我姥姥总爱唠唠叨叨,将说过的话重复好几遍;她总是喜欢把餐桌上的菜盘往我们这边推推;她也总是忍者腿脚的疼痛帮我们收拾家务。妈妈总告诉她这些事儿不要干了,休息就好,但姥姥似乎仍然是忙忙叨叨。记得那天,我推开姥姥房间的门,一股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定睛一看,姥姥又在缝香包。

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个场景,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似乎什么都变了,却又什么都没变。后来发现,变了的,是姥姥的白发已然从发丝间的几缕变成了满头;变了的,还有姥姥额头的周围增加了许多。兴许还有我未发现的变化,但没有变的,是那陪伴了我们好多年,默默无闻,却同这香包般芳香的爱。

如此动听

乐曲,高低起伏才叫动听,我想,中国之发展,也是一段乐曲。

这乐曲中,有闭关锁国之黑暗,有新旧争斗激昂,有国土分割之愤怒……最吸引我的,还是解放前那一段乐章,主题叫作—觉醒。

这段乐章是从那封建腐败,迷信不堪的低谷开始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血馒头”“嫁公鸡”等毫无科学可言的事件频发。那时的大总统,似乎并没有一国之君的模样。终于,有人反抗,“倒袁”口号愈喊愈烈。脱胎换骨可就此开始,封建旧文化围绕的重低音中,有几人拿着笔与纸,奏出新文化的高音。这像是黑暗中的光。第一本《新青年》出世,激起千层浪,陈独秀,这高音的一位“演奏者”,带着满腔热血、满腹经纶,在文字中战斗。他使爱国志士汇聚成一股洪流,在旧文化中奋勇拼搏。他们为中国寻出路,将乐章奏进高潮。

乐章演奏着,逐渐激昂,更多的人一起演奏高音,有工人,有学生,有教师,他们用坚强的毅力带动一个又一个人,他们去给平民讲课、在街头演讲,他们将旧中国的黑暗撕开一道光。他们呐喊着,用赤诚的心在一片漆黑的夜中寻找光明的前路。

那个年代,因有这样的人而光彩,中国,东方之雄狮,因有这样的人而崛起。

乐曲仍在继续,现在,它是和谐而安宁的。仍有许多人为这乐曲锦上添花。奥运健儿们努力拼搏、逆行者们的舍己为人、科技工作者的精益求精……他们一起奏出强国之音,奏出新时代的光明。那么,这动听的乐曲又叫什么呢?我想,它叫—盛世中国。

论月

月,古今之友矣。远古,有嫦娥奔月之凄美;盛唐,有与月酌酒之宁静;离宋,有把酒问月之豪情;猛元,有月桂西厢之陪伴……。月,为中华文化添彩,实为中华之友矣。沧海桑田,月不偏其轨,随时之逝,携古之文、古之意、古之情于今世。漫漫长夜,月不离其职,以空濛之光泽世。吾可因月通古今之风茂,因月晓中华之风采。平素可望月,幸矣。

把勇气写进生命里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勇气,有很多种,有的平平常常,有的令人敬畏。

李大钊先生等人引领新文化潮流,寻中国之出路,需要勇气;邓中夏等学子发动五四运动,唤民族之觉醒,需要勇气;毛泽东建设苏维埃,与国民党斗争,需要勇气;千千万万位战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需要勇气……

勇气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第一次抱着被呛到的担心钻入水中游泳,是第一次走上舞台弹出一首曲子,是品尝一直不爱的食物,是做一直没做过的事情,也是穿上另一种风格的衣服。

我也曾靠著勇气成功。记得小学时参加汉听比赛的训练,虽然靠着较厚实的功底选入了参赛队,可我在队伍中一直垫底。我好像陷入了黑暗中,我开始不断地怀疑 : 我真的可以坚持到比赛吗?以我的成绩,会不会给学校抹黑?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不会被踢出队伍?那段时间里,我不想去参加训练,生活里充斥着自我怀疑,甚至不想见到队伍里的同学与老师。

直到有一天放学,我看到书桌上有一张纸条,是妈妈娟秀的字迹 : 怀着勇气出发,孩子,大胆尝试,谨慎思考,刻苦努力,总会成功。推开房门,我看到了妈妈含着光的眸子。

我将纸条装进笔盒里,每次拿出汉听资料,都会把它看一遍。我开始按那纸条上多说,揣着勇气,认真复习,积极学习,我的错词逐渐变少,我再不只是被动地记个八九不离十,而是主动地寻找方法让我更好记背……比赛时,虽然要与许多对手竞争,但我不像平时那样直冒冷汗,因为我有勇气。

生活中我们需要成功的喜悦,需要挫折痛苦,需要欢声笑语,更需要奔向前方的勇气。成功者拥有什么?智慧?才华?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他们百折不挠的勇气。

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是一张尚未完成的画卷,让人忍不住在上面用各色的笔涂上颜色,记录下一段段宝贵的回忆。

我的青春里有橙色,这是活力与生动的颜色。我会在学校里留下疾走的身影,或许是抱着老师要求要收的作业,或许是因为贪玩而没有听到上课铃,也或许是去见某个人,去干某件事。我会在操场留下汗水的印记,或许是夏天跑完步的大汗淋漓,也可能是听到令人闻风丧胆的“八百米”的冷汗,或是参加集体项目时怕在班级丢面子的细汗。用橙色画下几笔,其中有与朋友玩乐时的欢声笑语,有和老师探讨问题时的专心致志,是一本用完了的笔记本上有红黑两色的墨水,是跑完步后一瓶冰凉的汽水,是永远满满当当的书包。

我的青春里有红色,我的爱国之情在青春时激发。虽然以前也爱国,可我似乎觉得我对爱国有了新的体会,并更愿意为之付出行动。我会在看《觉醒年代》听到适之先生说“干不了,谢谢”时与台下听众一起拍声叫好,我会在疫情时捐出一点钱,虽不是太多,却也盼望着能派上用场。我会把活动结束后手中拿的国旗叠放好,会把国旗贴纸收集好。我用红色作为我青春的底色,像李大钊先生说的那样:“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或许现在不能说“创建”,该叫“助力”吧,总之,作为中国人,我很荣幸。

我的青春里有蓝色。毕竟谁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吧。考试没考好,没有回答上问题被老师批评,体育怎么练也达不到“A”。气馁是一定有的,可在气馁过后能继续努力,是件幸事。

我的青春里—请示还有粉色,或许该说是青春时内心的悸动,就像一个小精灵,在不经意间探出头来,一次触碰、一次注视、一次微笑…像散落林间晶莹剔透的粉色砖石,被发现时,粉色暖流似乎就贯穿了全身。又像是一块洁白的玉石,象征着最纯真可爱的情感。这是,若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互督促、共勉着进步的人,也是件极好的事。这点粉色,不可言传,只在其他颜色间星星点点就好。若以后回看,发现这些星星般的粉色,或许会偷笑一声吧。

特别喜欢一部小说中的一句话“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也要看向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生活如是,青春亦如是。希望我们都能勇敢地看向前方,做一个追光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聪明能干,时而温和慈爱,时而又脾气暴躁,可她对我与妹妹的爱,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母亲是山东人,在轻松愉快的家庭里成长的她也成了一个活泼大方的人,她同趣多那个年代村里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A市最好的初中,又考上当时市里最好的高中,可因为她物理成绩欠佳,所以考了B大学,在那里邂逅了我的父亲。上完大学,母亲与父亲一同来到西安,一同进了西安一所医院做医生,在这期间生下了我。

我小时候,母亲十分忙碌,她经常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早上六七点就去科室了。以至于我的童年时期似乎都是关于姥姥姥爷的回忆。尽管这样,她仍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天天送我,还总把我带到科室去。这个时期,她的脾气总是不好。

我上小学了,母亲的工作也能稍微轻松些,可她还是需要每周一都开会到八九点才回家。尽管她每天有高强度的工作,可她仍在每天下班后都认真辅导我的作业。

她也有崩溃的时候,记得某一天晚上,我听到卧室里的哽咽声,原来是她十分喜爱的学生被调走了。她给我辅导作业时,忍不住地掉眼泪,可她还是像往常一样给我端来了水果,给我检查作业……

疫情爆发的那个冬天,她生了我的妹妹,后来听我父亲说,她知道生完孩子要在医院住一周时,尽管做了心理准备,却还是大哭了一场,因为放心不下我,一周后,月子会所的车到医院接母亲,她却专门让车开到了我们家小区门口,知道她们回来了后,我飞奔下楼,见到了抱着妹妹的母亲,她的眼中带着笑意,却看上去很憔悴,她摸了摸我的头:“以后你就是个大姐姐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在去医院前,给家中各处贴上了便签纸。大门上,贴着“出门要带好钥匙,回来给全身消毒哦!”衣柜上贴着“浴巾放在这里面”床边贴着“刚从外面回来别坐到床上。”母亲尽管在月子中心,可她的爱仍在我身边环绕着我,温暖着我。

母亲,是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位。她教会我平淡处事,认真生活,教会我细致求精,自尊自爱。十分感谢我的母亲,我将尽我所能回报这份深沉的爱,让母亲不要那么辛苦,让母亲以我为豪,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荐稿人简介

贾勇(1967-),中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主编高校教材12部,其中《大学语文》《新编大学语文》分别于2009、201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优秀教材。

2005年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为高级讲师)办理内部休养手续。2006年至2015年间应邀给企业管理者主讲培训课,到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主讲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曾担任西安欧亚学院语文学科带头人、外事商学院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应邀担任西安培华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职。

2015年创办“鱼化龙文苑” (现已注销),百度一下可知曾有7千余人在线学习,每学期六百余名学生打卡上课。2017年初受聘于领军教育具体负责师资培训并任语文学科组长;2018年受聘于全赢教育(时为副教授)。2019年晋升为教授,担任《作文素材》编委,所属单位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学生史懿尔高二时发表的《学姐学妹议论语文贾老师》中提到:学姐李亚茜在大学期间曾撰文指出,语文贾老师所培养的學生,如今已有数十名成了知名人士。比如百度一下史懿尔、常冶奇、贺钰真、戴培楠、张汭娜、刘亦骧,可以轻松搜到他们作为中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趣的是,更多学生例如唐嘉泽、吴若彤、陈卓凝,上网搜索他们的时候,需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贾勇二字,才能轻松搜到许多原创作品,这就是贾老师所谓“师生彼此成为支点的缘分”。

2017年被提前批次录取的高考生李昕容,升入心仪的大学后,因为感恩贾老师,特意借鉴学姐李乃婷、孙晓霞发表的《关于鱼化龙文苑及其创建者的研究综述》,发表了感恩贾老师的专文《什么样的老师才配称恩师》。崔竞元2018年底时才上四年级,也曾不止一次发表文章,专为表达对贾老师的感恩之情。

国内外诸多名校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曾高度评价贾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限于篇幅仅举几例: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白云老师《贾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果管窥》等文,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延松博士《学子佳作 师者共谈》等文,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马强老师《刍议贾勇老师及其学生作品》等文,西安邮电大学夏旭辉老师《贾勇的应考能力迁移训练刍议》等文,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师曹永谊、胡兆辉《贾勇老师及其学生作品简评》《高徒显名师》等文……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贾老师语文教学成果给予了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