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小学生数学学习负担策略
2022-02-24杨艳
杨艳
摘要:小学生课业负担过多,课上需要理解和吃透知识,课下还要忙于作业,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实现小学数学的增效减负,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双减政策中,减少的不仅是学生课业方面的压力,还有心理压力,增效增加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在课上课下都使用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方式并不理想。鉴于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秉承增效减负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减负;小学数学;学习负担;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增效减负也成为了教师的首要目标。小学数学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金钥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或使用大量习题充满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要采用更具有技巧性的、灵活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加愉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意义
双减政策背景下,需要做到教学的增效减负。具体来说,增效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学习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提高的是学习成效,在有限的学习实践内容,最大程度上吸收和理解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内容。而减负并非是一种放任自由,而是要求将更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便完成内化的过程,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也是保障教学效率的体现。减负也不是完全不安排课后作业,而是不再进行重复的动作,与题海战术这种无效学习相对应。双减政策下,学生依然要按时完成作业,而且還要注重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出增效减负的实质性作用。
二、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策略
(一)采用分层教学
每一位学生都是鼓励的个体,不可一概而论,而分层教学体现出的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通常可以从教学目标和手段方向考虑。其中,教学目标是任务的前提,目标分层时,需要教师以时间为基础,确立好当前和未来的目标,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上要分清重难点,了解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应当学会的知识要点,并对内容进行压缩或延伸,使教学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完分数加减法相关内容后,由于学生的差异性特征,他们对于本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练习时,需要进行分层处理。一些练习题目如果存在一定难度,将这些强加给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必然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造成时间的浪费。而将过于简单的题目安排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让他们觉得练习没有意义。所以,教师在准备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练习题安排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把数值较大,甚至带有小数等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安排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便于两种学生巩固基础,在练习中找到不足之处。最后在检查和批改时,教师可以安排同桌互相批改,对练习题互相讲解思路等,有利于进一步节省教学时间。
(二)合理安排作业
课后阶段的减负是坚持双减政策的关键,而且减负的主要措施也集中在课后作业上。根据当前的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更应当控制好作业的数量和有效性。数量过多过少都没有达到减负的目的,而有效性太低又会让作业显得没有实际用途。因此,教师应当关注作业布置的这两个要素,杜绝机械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写作业时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不但不会再畏惧作业,反而能在作业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完统计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实际去调查一条路段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白色车辆的数量,根据各时间点将其制作成条形、曲线统计图,形成调查报告,下方还可以附上实践活动的参与体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种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实践性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课堂上学过的统计知识,达到了增加学生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对于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秉承双减政策,达到增效减负目标的前提,在于教师对于教学方面的革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推崇“唯成绩论”,需要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安排更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有效指导,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彰显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行数学学习,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让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顺崇.减负增效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2021(2018-5):99-99.
[2]黄祥庭.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J].2021(2018-8):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