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减轻小学生课余负担策略
2022-02-24文亮
文亮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并落实后,小学义务教育正在面临巨大改变,对于老师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在新环境下实施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重新建立师生关系,重新建立学生与课堂间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秩序。下面文章将对如何在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小学生课余负担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双减”;课业压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引言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引发为新时期下的义务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喜欢把“延长时间”与获得高质量回报相挂钩,当然,这个逻辑在产品生产中还是非常实用的。但育人不用于生产产品,学校也不是加工车间,经济发展更不能与教育发展相提并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双减”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平衡的受教育环境和竞争环境。文章相信,《意见》的持续实施必然能获得好的效果,但过程却并不容易,需要我们首先能够分析出“课余负担”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一、“课余负担”构成要素分析
(一)时间
放弃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的确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久旱逢甘露”般的收获体验也的确能够刺激到肾上腺,但拉高纬度去观察后会发现,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逻辑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小学生来说,30-50分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时间阈限,一旦超出,学习质量将会下降,同时也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不利于兴趣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玩”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没有框架和逻辑的束缚,所以他们会更加开心、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孩子的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如果不能将更多时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孩子的天分和偏爱便会逐渐丧失。
(二)压力
压力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个体成长,激发奋斗欲望,一旦超出个体所能够承受范围,事态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对于成人来说,他们能够采取科学措施缓解压力,因此并不惧怕压力;但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缓解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也就无法独自面对它。压力对个体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制约作用,会严重阻碍心理健康发展,“课余任务”之所以被看成是负担,是因为它已经超出学生所能承受范围,即便用再巧妙的手段去调节,也只能延缓情绪爆发时间,影响始终存在。
(三)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学习行为得以长期持续的主要动力,所谓“快乐教育”,就是要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作为支点来培养各方面能力。“双减”政策出台并落实后,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即不少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一对一进行指导,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钻法律的空子”,不良教育观念依然大面积存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很多学生同样能够在一对一补课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这是因为,他们所“补”的科目或课程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一旦将兴趣与“课余负担”联系在一起,由“负担”所产生的压力自然就会减小,甚至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彻底消除。这为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启发。
二、双减政策下,有效减轻小学生课余负担的措施
(一)合理“制定”时间
何为“合理‘制定’时间”,其实就是提高时间利用率,将教学内容浓缩在45分钟以内,并针对个别学生制定时间延长计划,比如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针对性的制定“亲子学习”计划;比如对于想要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做发展性学习计划。总之,要将必要的、重要的内容实施于课堂,通过匹配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以“兴趣”为中心打造新的教育环境
双减政策的充分落实,意味着学生将有更多实践从事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运动、画画、乐器、游戏,等等。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并不学习任何一门技艺或技能,都有助于开启新的历程,对培育智力和发挥心智都会很好帮助;在微观层面上,不同领域知识所揭示的道理都是相通,找准路径,实施与学生兴趣相匹配的教育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种“捷径”。以“兴趣”为中心来造教育环境,就是要借“兴趣”之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文章建议,学校应创办综合性社团活动,使学生将课余时间花费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调整身心状态。
结束语
双减政策出台并落实后,小学义务教育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学校,大家都在摸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文章认为,若要充分实现“减轻小学生课余负担”,首先要明晰“双减”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内涵,而不是盲目的寻找“出路”;然后理性分析课余负担的构成要素,明确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来合理制定教育教学策略。当然,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公平受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同时,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要认识到,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或环境都不可以成全所有人,摒弃攀比思想,剔除旧观念,实现孩子健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8):1.
[2]本刊编辑部.“双减”之后,教育如何回归本位[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