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转型思考

2022-02-24代秀梅

中国民商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

代秀梅

摘 要:农业情况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性信息,农业信息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性。本文从农情工作入手,指出新常态下,制约农情工作转型升级的问题所在,并为农情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科学性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新阶段。

关键词:新常态;农情工作;转型

一、新常态下农情发展概述

(一)新常态下农情的内涵

农情工作是新常态下客观反映农业农村现状,具体包括粮食安全生产、农业转型升级现状、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医疗教育、农村老龄化人口养老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具体来说,一是粮食生产现状,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具体情况,粮食品质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科技为农服务情况等。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厕情况、农村饮用水问题、农村道路修建情况等。三是农村生活保障,老龄化养老问题、贫困人口生活保障、留守儿童生活问题、乡村医疗教育等。农情信息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反映真实农村状况,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意见建议,并为农村农业高质量推进提出对策。

(二)新常态下农情的特征

新常态下农业情况工作正有序推进,具体呈现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情具有客观性,客观反映出农业农村现状,例如粮食生产情况,化肥等农资产品对农作物的影响情况,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现实推进情况,真实再现农村生产生活,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高效推进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农情具有科学性,科学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例如农业生产合作中如何高效推进生产现代化,农业三产融合的具体发展方向等,对生产水平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提供科学指导,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更好为农业发展服务。三是农情具有前瞻性,农业情况工作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科学的发展依据,从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脉络,利用大数据智能信息平台分析的数据,加以系统化思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谋划发展方向。

(三)新常态下农情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关系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杠杆,全面认识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情况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摸排调查,为农业发展提供详细客观的理论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农情工作客观真实再现农业现状,才能系统分析农业农村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明确农情工作的重要性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转型

(一)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背景

2017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农情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农情工作,深入开展调研,细致摸排现有农业情况,科学构建现代化新型农业建设,为高质量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转型策略

新常态农情工作由自发性转向专业性的农情调度体系,依据农情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完善农情工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情工作体系,依据农时管理情况,提供符合实际的农情调度指南,为农业转型的创新性发展提供转型依据。

(三)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措施

引导农情发挥应有作用,不断拓展农业市场,完善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逐步发展规范化、精细化的农业农村管理制度,保障政府对于農业农村政策的高效落地,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三、新常态下农情工作的转型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农民的收入并没有伴随粮食产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于粮食等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动不敏感,价格上升或者下降,社会需求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农产品作为社会必需品,一般是由政府宏观控制粮食总价,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仅依靠耕种收入有限,并且农村合作模式逐步推广,农作物生产所耗费化肥、种子等多项农用物资,无疑是加重了农民经营的负担。因为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生产耕种的专业知识有限,养殖、种植经济作物等能力水平有限,主动学习意识程度不高,加之受天气等外界条件限制,极易出现生产不稳定性。在选择农作物进行耕种时,因缺乏对市场的宏观了解,出现盲目跟风耕种的现象,大面积单一农作物种植,导致单一农作物价格较低,农民收入也随之降低。

(二)农户生产方式转变困难

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粮食生产占比偏重,设施农业经济作物规模小,品牌不够亮,农业综合效益不强,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在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待增强。农业与相关产业的密切联系程度不高,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的带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极易跟风生产,并且种类和数量都较少;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空壳社较多,品牌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供销合作社改革程度有限,尚未普遍建立起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试点,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和居住生活综合性服务平台没有建立的健全。种粮大户、家族农场及其他农民职业合作社培育水平提高不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缺乏有机的衔接。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发展数量较少,企业规模化发展对带动贫困地区农户增收的能力有限,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有待提升。

(三)缺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现阶段,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差。虽然我国农业合作社总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只是个体农资门市部,或者家庭小作坊、小产业,相互生产较为独立,缺乏明显的农业合作化生产意识,并且多数农业合作社在进行业务开展上,仅仅注重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售卖初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缺乏全流程的产业链条,辐射面小,带动示范作用有限。多数农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尚不真正了解合作社、家庭农场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存在不知而不为的思想,影响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资金缺乏,融资难。新型经营主体大多都在融资、用地、贷款担保和抵御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由于新型经营主体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合作社难以进行融资,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造成多数徒有虚名,难以发展壮大。

(四)人口流失问题

人口流动使村民自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村民存在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但我国目前农村农民的大量外流,严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庄中可供民主选举高素质的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减少,由此直接导致村委会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有很多对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义不太懂,从而容易导致民主的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决策也很容易异化为少数村干部决策。

(五)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产业大国,但粮食高度集约生产带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农业投入结构粗放,化肥、农药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地区畜禽养殖场中的粪污处理尚未进行完善处理,相关联的资源化再利用水平亟需提升。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焚烧秸秆现象依然存在,农膜、农药的包装废弃物处置不当,相关农资产品回收率低。农业用地情况摸排不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健全,垃圾随处堆放,河道坑塘污染严重,农业灌溉导致的水源污染并未进行合理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工作短板,要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亟须进行改善,以往脏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认识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畜禽等传染性极高的疾病肆意传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作用减小,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居民生活污染严重。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问题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而且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工业污染增多,我国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污染。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设施,致使由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加重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二是城市向农村转嫁的污染。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城市“三废”直接转移到农村,由此给城市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四、新常态下农情工作转型的启示

(一)提高农情工作的服务能力

农情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服务农村发展走乡村振兴发展路子,构建农村发展标准体系,明确各体系的相关要素。要结合农村自然条件、乡村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按照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重点在于农村的生产、居民生活、生态配套设施,农村公共基础性配套设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治理,农业生态的保护,农业产品质量的经营,休闲农业与现代乡村旅游,农村文化的传承,基层党支部组织的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组织制定实施了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定一批缺失的标准,建成了以人为本、层次分明、科学合理、适用有效,并且具备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标准管理体系。加强供电、供水、供气、消防、交通、污水垃圾处理、乡村绿化等管理力度,农村党组织建设,乡村治安,生产安全等为重点的农村管理标准实施与制定,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农村农情工作可以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条件。依据农情提供的现状条件,农村土地开发建设、农业综合整治、农田水管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化肥施用等项目优先由新型经营主体承担,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绝对大幅增加,但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显得杯水车薪,使得影响农业农村发展一些基础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突出表现在农村水利、道路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特别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亟待解决。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或者光靠市场机制解决,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扩大政府支持“三农”的规模和力度。因此,必须根据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和农民的迫切要求,增加资金的投入总量,明确资金的投入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农情工作資源

积极扩宽农情工作渠道,完善农情资源建设。一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全面摸查农业产业化带动的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规模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数量,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情况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注册资金数额,社员人数。充分了解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发挥区域优势,逐步发现优势产业信息,依托优秀合作社,完善当地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信息。摸查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种养大户发展情况。二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文化体育建设、就业指导为重点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农情信息,推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完善以农村房屋建筑质量,基本生活设施供给及农业资源再生利用等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旅游发展、农技指导等公共服务设施,消防安全、防洪排水排涝等保障设施为重点相关农情信息,提高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保障能力。完善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农业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河道治理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标准的相关农情信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

(四)大力发展农情,积极开展新常态市场

持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业产品的宣传力度,对品牌运营进行监管。加强高质量农产品资格认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财政运行正常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资金逐步向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倾斜。落实国家关于农民施用有机肥市场激励机制相关要求,落实按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稳步推进国家关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体的相关优惠政策,确保农村资源合理化利用。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建设进度,充分利用农情特有优势,加快开拓新常态市场。

(五)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针对山区农田普遍缺水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利用政府出台的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扩大调整规模;二是利用现有的规模,抓好低产田改造,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建立农技指导员工作制度,重点推广实用技术,组织农技员入户为农民提高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新格局。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恢复和提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落实农机购买补贴资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新模式,实现资源节约和生产的现代化。克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障碍,大幅度地提高产量。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农业改革面临严峻问题,农情工作可以客观准确指明农村发展现状、问题所在,以及为下一步农业农村工作指明方向,但是由于信息化实时变动加快,农情工作存在问题,亟须进行转型化发展,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亚化,侯涛.立足国情农情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

[2]欧沙,罗晓霞.以完善农情信息采集与处理提升三农政策科学性研究[J].宏农业经济,2019.

猜你喜欢

新常态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