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新馆探索

2022-02-24张佰明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同乡新馆会馆

张佰明

2020年8月6日,北京,福州新馆恢复开放

2021年的最后一天,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骡马市大街51号的福州新馆鼓乐齐鸣,一出特别的剧目《林则徐在北京》正在上演。曲剧采用沉浸式演出的形式,在移步换景中,浓缩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

福州新馆是林则徐当年率先垂范,号召同乡捐资修建的会馆。200多年后,观众站在林则徐的青铜塑像下,重温他当年立于民族危亡时刻振臂一呼的壮怀激烈,此情此景令人感慨。

试演结束之后,北京市委宣传部、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等多方代表在福州新馆内进行了一次座谈,探讨“会馆有戏”后续的落地安排——要考虑的问题不仅涉及演艺内容与会馆文化内涵如何整合,还包括场地大小是否合适、交通是否便利等。

让文物活起来,一直是主管部门对文物活化利用孜孜以求的目标。会馆文物先天具备活起来的条件,因为每一座会馆里都有数不清的故事。会馆犹如一道连接在朝与在野、庙堂与江湖、京师与原乡的“旋转门”,那些走上仕途的明清知识分子,几乎都要经过这道门。

当新的创意形式让会馆重新热闹起来,门里门外的故事也将重新焕发光彩。

为公益传播找到古今对接的有效场景,使福州新馆成为全国诸多林则徐纪念场馆中最具特色的一个。

27岁这年,林则徐以庶吉士身份进入了翰林院庶常馆。嘉庆十八年(1813年),他开始了在京城的官宦生活。当时福建籍同乡主要的聚会地点在位于现西城区虎坊路7号院内的福州老馆中,随着同乡进京人员的增加,迫切需要另辟新馆。时年30岁的林则徐积极参与其中,他个人捐出笔润并向同乡发出号召,终于为同乡辟出了三进四合院的新住处,让更多闽籍同乡受益。

当时,林则徐作为初入翰林院的年轻官员,无疑是同侪中的佼佼者,因此成为促成福州新馆建立的关键人物。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结构,一个人在家庭和家族中所经历的训练,成为进入国家行政体系的基础。但在由“家庭”进入“庙堂”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社会”这一过渡场所的规训,会馆扮演的就是这样一种角色。

有过会馆经历的京城举子,不仅经过了会馆“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洗礼,还得到了在朝官员的照应,受益颇多。林则徐日记中记载的“移奉文昌帝君、武圣、天后神座安供福州新馆”,就是方便同乡在会馆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满足游子们的精神寄托。

会馆也会将家乡习俗带到京城,慰藉游子天涯孤旅的乡愁。林则徐日记中记述过,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正月十五日“夜赴福州会馆观烟火”。

一代代享受前辈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的京官,无不以能为家乡在京会馆的繁荣昌盛尽力为荣,这也就解释了各地在京会馆不断扩建新址、扩大规模的原因。曾任两江总督的福建籍官员、林则徐好友梁章钜为会馆撰过多副对联,其中有一副为“同人於门,群贤毕至;适子之馆,吉士有祥”,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福州新馆的气度风范。

福州新馆当年有一处馆舍取名为“榕荫堂”,意为福建的家乡树榕树投下的荫凉可以遮阳挡雨,泽被后世——会馆文化薪火相传,同乡人的善行义举和杰出人物的精神气概也能够代代传承。

在林则徐开辟新馆约80年后,一个20岁的年轻爱国志士于1895年以举子身份住进会馆,这就是为戊戌变法献身的“六君子”之一——林旭。往返于会馆与朝廷之间,林旭以慷慨赴死的最年轻革命者身份,重新将公众视线锁定在福州新馆。百年间,会馆贡献了两位杰出人物,爱国成为福州新馆鲜明的标签。

科举制度废除、民国政府南迁,会馆修护的费用也失去了着落。像其他众多会馆一样,福州新馆也逐渐沉寂、没落。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统一政策,各地会馆产权收归国有。会馆住进了多户居民,不断加盖的房屋改变了会馆原有格局。随着旧城改造和骡马市大街拓宽工程的加速,原有的第一进院落整体及第二进院落东西厢房被拆除,建筑格局遭到破坏,墙体风化侵蚀严重,清水脊两端的蝎子尾也早已不知去向。

随着社会对历史建筑的重视,福州新馆先后获得了林旭旧居、林则徐故居、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

2019年6月3日为虎门销烟180周年纪念日。也是在这一年,福建新馆迎来了以全新面貌亮相的契机。北京市于2019年将福州新馆挂牌为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挂牌单位为北京市禁毒委员会,这一年距离福州新馆建馆时间为203年。

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率先尝试的产物,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馆舍在由西城区文旅局修缮合格后,在具体布展环节上由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大队负责,人民文博(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委托运营方承担日常运营工作。

由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委员会策展,确保了展出内容的专业性。展览分为历史和现实两大部分:展示了林则徐生平事跡,颂扬了林则徐伟大的禁毒和爱国主义精神;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禁毒历程,梳理了新中国禁毒事业的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首都禁毒工作的创新实践。

展览以科普形式解读毒品危害,传播防范毒品知识。活动开展两年来,禁毒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已累计开展公益讲解1300余场次,接待社会团体、组织到馆参观900余次,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宣传讲座活动210余场。

《林则徐在北京》剧照

为公益传播找到古今对接的有效场景,使福州新馆成为全国诸多林则徐纪念场馆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新功能的植入,让古老文物建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禁毒基地除了以固定展出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外,还重点针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线上+线下”的方式扩大影响,增强传播效果。比如,与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在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开展禁毒课外实践活动,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联合开展线上禁毒宣传活动等。

学生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利用周末时间到馆内向游客进行宣讲,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鉴于福州新馆在禁毒宣传上产生的良好效果,经国家禁毒委员会批准,国家禁毒办决定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命名为“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于2021年12月底正式举行授牌仪式,这一加冕意义非凡。

为公益传播找到古今对接的有效场景,使福州新馆成为全国诸多林则徐纪念场馆中最具特色的—个。

林则徐1813年入翰林院,这七年的在京生涯是他仕途的起点。在被外放为地方大员多年后,林则徐于鸦片战争爆发前赴京与道光皇帝多次商讨禁烟事宜,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2020年,北京曲剧团排演的年度大戏《林则徐在北京》正式演出,展现的正是他1839年去广东虎门销烟前在北京的这段真实历史故事,全本演出时间大约两个小时。为配合北京市推出的“会馆有戏”活动,北京曲剧团以全本为基础,创新推出福州新馆版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将故事压缩为40分钟左右,主要人物为林则徐及其妻子、儿子和好友龚自珍。

“会馆版”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会馆作为故事展开的核心场景,利用现有建筑空间的转换进行沉浸式演出——从林则徐当年在翰林院期间日记中记载的交游经历可以看出,外地官员进京,往往将会馆作为临时寓居之所。

全剧以林则徐仆人林义作为贯穿剧情的角色,引导观众挪移于会馆外广场、会客厅到内宅三个不同场景,通过移步换景完成剧情过渡。观众与演员同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完全感受不到距离的存在,仿佛是在和剧中人一起思考、行动,一起作出选择。

尤其是第二场戏,林则徐与龚自珍讨论国家大事的舞台背景就是高大的林则徐塑像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巨幅对联,构成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绪场。

在林則徐当年下榻的内宅庭院,剧中的林则徐与妻子、儿子在家国大义这一主题下发生冲突——这个场景,可谓家风传承与廉政教育的绝妙结合。

福州新馆刚刚升格为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在这一空间演出《林则徐在北京》恰逢其时。其禁毒内容与沉浸式演出形式巧妙结合,让北京曲剧魅力与福州新馆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观剧之后再看展厅内容,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变得格外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同乡新馆会馆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一岩九饮会馆
选个累人的店铺
幸福的一闪念
幸福的一闪念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点
陈埭镇同乡总会
“乡土之链”话会馆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