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馆真有戏

2022-02-24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湖广戏楼会馆

刘佳璇

2021年10月8日,北京,“会馆有戏”东城区颜料会馆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颜料会馆,穿越历史的尘埃,再次回歸人们视线,在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的涌动中绽放光华

在北京市东城区的青云胡同里,有一处显眼的悬山式古建筑。第一次走入其中的时候,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曲友孙升华便觉得:“昆曲就该在这样的地方唱。”

那是一处颇有历史的会馆戏楼——明朝中期,山西平遥的颜料、桐油商人在这里建立了颜料会馆;清朝乾隆年间,馆内又增建了戏台和罩棚。

如今的颜料会馆已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毗邻前门三里河的小桥流水,修缮好的戏楼里配有舞台照明,戏池中摆放着40个座位。2022年1月2日,北京昆曲研习社(下称“曲社”)在颜料会馆举办了“元旦曲叙”,有为新年而排演的《天官赐福》,也有经典的《游园》《惊梦》。这是曲社和颜料会馆的首次合作。

随着北京东城西城两区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活动的渐次落地,颜料会馆也重新热闹起来。

从会馆的历史功能来看,戏曲演出是不能忽略的一环。某种意义上来说,“会馆有戏”让北京古老的会馆文化、演艺文化、戏曲文化再次重逢。

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和正乙祠(绍兴银号会馆)内有着规模宏大的戏楼,并称为“四大会馆戏楼”,留下了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登台献艺的佳话。

“在北京的戏曲文化发展史上,会馆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设在前门地区西打磨厂街的临汾会馆东馆内。展厅一角里,有一处微缩的虚拟戏台,用3D投影播放着山西梆子。张勇说:“除了进行商业活动外,山西商人也在这里祭祀、联谊。每逢重要聚会,馆内的小戏台上就会演出山西梆子,这个虚拟戏台里的投影就是对当时场景的复原。”

在历史上,会馆具有酬神宴燕的功能。到了年节,同乡或同业们会聚一堂,除了聚餐,还有社戏,一方面礼敬了神明,另一方面则通过家乡戏来敦睦乡谊。于是,有财力的会馆中大都建有戏楼戏台,会馆因此也具有演艺场所性质。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曾说:“首都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首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部。中国是个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都要到北京来。”

在地方戏曲文化和首都文化的交融中,会馆发挥的作用影响深远——它是各地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也是诸多地方剧种进京的第一站。

每当会馆戏楼内响起锣鼓丝竹声,会馆内的人们用家乡戏缓解着思乡之情,不同地域的剧种声腔也在胡同中回荡开来。

各地戏班到其他会馆和戏楼演出时,地域文化也就在京师首善之地碰撞交融,昆曲、梆子、汉剧、豫剧、蒲剧、粤剧、黄梅戏……各地梨园声腔百家争鸣。到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终于形成了集百家之长的京剧。

会馆戏楼正是京剧繁衍发展的沃土。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和正乙祠(绍兴银号会馆)内有着规模宏大的戏楼,并称为“四大会馆戏楼”,留下了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登台献艺的佳话。

会馆戏楼里的建筑装饰也体现着戏曲文化的繁盛。湖广会馆戏楼里,池座加看楼,可以容纳近千人。这处戏楼为1830年增建,正是“同光十三绝”名噪京师、戏曲娱乐蔚然成风的时候。戏楼舞台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会馆,从来就是一个‘有戏’的地方。”2021年9月“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活动在湖广会馆开启时,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如此说道。可以说,让会馆重新“有戏”,既是一脉相承,也是发展创新。

“这么好的场地,我们能在这儿留下么?”孙升华第一次来到颜料会馆时,萌生了在这里排练、演出的想法。

北京昆曲研习社由俞平伯在1956年主持创立,是北京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昆曲爱好者社团。

过去的两年,曲社一直在为场地发愁。此前,曲社和一所小学长期合作,学校为曲社提供周末活动的场地,曲社则定期给学生们教授昆曲。疫情发生后,出于防疫安全考虑,学校不再让校外人员使用教室,曲社不得不开始辗转场地。

“有的位置太偏;有的场地活动太多,我们排不上;还有的地方问我们能带来什么收益,但曲社并不进行商业运营。”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王汐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找不到地方时,曲社甚至在公园的亭子里办过活动。

2021年底,经一位曲友介绍,曲社和颜料会馆有了接触。“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爱戏曲的人看到戏楼、戏台,天然就喜欢,而且会馆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都很好,小院里还有其他平房能做活动室。”王汐说。

2022年1月2日,曲社在颜料会馆的首次排演活动顺利进行,台下曲友年龄不一,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会跟随经典曲调轻声唱和。王汐把当日活动的照片和影像传到了曲社的微信群,“我征求大家的意见,曲友们都觉得氛围很契合”。

一周后,曲社在颜料会馆又举办了一次活动。在院内的北厢房,由曲社前任社长、欧阳中石之女欧阳启明带领曲友们“拍曲”,即根据曲谱对坐教唱固定曲目。

当天的拍曲曲目是《沁园春·雪》,曲友们按排就座,聚在北厢房内,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笛师伴奏下,曲友们跟随合唱,间歇时,欧阳启明还会娓娓讲述曲社历史。

据悉,修缮完成和提升改造后的湖广会馆将以传统戏曲和民族复兴为双内核,形成集戏曲、近代史和湖广会馆历史为一体的全域复合型文化博物馆。

戏楼里,则是部分曲友举办的“同期”,即排定剧目、配好乐队,由曲友进行自娱自乐式的排演练习,曲友们无不认真以对,有的还精心扮上行头。

“这天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元旦曲叙’时没能到场的曲友。除了欧阳老师的号召力外,古色古香的活动场地也确实构成了不少吸引力。”王汐说。

在孙升华看来,能有一个真正的戏台磨炼技艺,是曲社之前很多活动场所所不具备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在古建筑里唱昆曲,感觉就不一样”。

目前,曲社已经拟定把每周的活动放在颜料会馆。王汐表示:“虽然刚刚起步不久,但曲社和会馆都期盼能长期合作下去。”双方正在探讨深度合作的方案,让颜料会馆成为昆曲爱好者的一个活动基地。

颜料会馆的管理和运营方北京天街集团副总经理吴睿娜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会馆出于文物安全、社会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等诸多因素,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口并不容易,而“会馆有戏”给了颜料会馆一次探路的机遇。2021年10月起,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承办,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前门街道、天街集團协办的“会馆有戏”活动在颜料会馆落地开演,接连举办了多场演出。

颜料会馆的戏楼存有戏池、后台和看廊,木构与砖石能提供天然共鸣,可以满足戏曲、民乐、舞蹈的小型演出。因此,其引入的首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便以民乐为主,融合了京剧、舞蹈、器乐演奏。

“‘会馆有戏’不只是办几场演出而已,‘有人、有戏、有效益’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有人’就是有人气,‘有戏’就是有内容,‘有效益’则是让会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吴睿娜说。

2022年1月9日,北京昆曲研习社在颜料会馆举办活动(王雨桐/摄)

相比于剧场演出,会馆空间并不具备大型演出的条件,所以“会馆有戏”的演出内容也以“小而精”“小而美”为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会馆空间的硬件条件虽然为演艺内容提出了种种限制,但“因地制宜”却促成了演艺形式的创新,空间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也赋予了演出内容更厚重的文化底色。

例如,《林则徐在北京》这一剧目近期在福州新馆试演,该曲剧首先符合福州新馆曾为林则徐在京活动场所的史实,同时也契合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由于福州新馆并没有戏楼戏台,北京曲剧团便利用开阔的院落空间采取沉浸式演出的形式,并通过演员的带领、讲述来穿梭时空,为原剧目做了创新改编。

多位采访对象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可开放利用的会馆条件不一,引入演艺相关业态也需“一馆一策”。

在“北京四大会馆戏楼”中,湖广会馆和安徽会馆都是国家级文物,均由天桥盛世集团负责管理和运营。天桥盛世集团董事长安朝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两处会馆在戏曲方面都有特定的沿革,所处区域更是京城传统戏曲文化的发源地,戏曲相关业态成为两馆利用的共选,不过,在具体的业态选择上却有不同的侧重。

“湖广会馆侧重文旅方向,包括戏曲、相声等票务演出以及博物馆等业态,安徽会馆所处区位、周边环境、场地条件则与之存在差异,更侧重戏曲教育、深度体验和社区文化共建。”安朝晖说。

湖广会馆是北京现存最完好的会馆建筑之一,馆内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子午井和戏台等,驻有北京戏曲博物馆,常年举办庚扬集、戏曲展演和相声等活动。

围绕会馆和戏曲的历史渊源,此前在湖广会馆举办的“会馆有戏”首场演出分篇章地边弹、边唱、边说,讲述了会馆的前世今生。同时,利用湖广会馆空间较大的特点,活动还在门廊和文昌阁院落划出“沉浸区”,观众走进会馆后,不仅可以在进门两侧看到售卖的文艺院团衍生产品,还能在文昌阁体验戏曲《西厢案》的“剧本杀”活动。

自1996年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后,湖广会馆运营多年,已经被视为文物活化利用的一处典范。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近期湖广会馆已暂停营业,进行再次修缮。据悉,修缮完成和提升改造后的湖广会馆将以传统戏曲和民族复兴为双内核,形成集戏曲、近代史和湖广会馆历史为一体的全域复合型文化博物馆。

《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展览第二部分“流动地方”(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供图)

目前,安徽会馆已开放启用院落的中路建筑,其中就包括被誉为“京城一绝”的馆内戏楼。开放中路建筑的一年多以来,安徽会馆共举办了100余场体验、研讨和展演活动,并已挂牌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外教学实验基地”。

2021年10月,安徽会馆举办了“复其观·戏楼系列体验活动”,按戏曲古本,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声光电设备,进行了五场昆曲演出,还原了戏楼自然声场条件下“百戏之祖”的古朴之美,观众可以一边品尝老字号中式茶点,一边欣赏演出。

这复刻的正是清代前戏楼“正日场”演出的场景:在午后一时,借助自然光,让太阳光透过雕梁窗棂洒在戏台上。这种演出对演员的妆容、服饰都有更特殊的要求,也更能体现出古戏楼采光和共鸣的妙处。“这些戏楼将声学原理与美学表现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刘征的评价。

“有不少观看演出的年轻人从朝阳区、海淀区赶过来,就是为了体验古戏楼和昆曲原汁原味的魅力。这说明,只要把内容做到极致,会馆是不愁人气的。”安朝晖说。

猜你喜欢

湖广戏楼会馆
一岩九饮会馆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