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点亮人生(二)
2022-02-24方向真
方向真
音乐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音乐直抵心灵的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力量,使它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依然彰显着审美功能和博雅教育的同时,也愈来愈凸显出对身心的疗愈功能。
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音乐爱好者》杂志,始终以传播经典音乐为己任,并与时俱进,不断寻找古典音乐与当代人心灵渴求的相契相合,推出《用音乐点亮人生》音乐疗愈专栏,激励人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爱的真谛,建立自身积极应对时代的机制,谱写出生命的精彩篇章。
如果把人的感觉和意识比喻成一个房间,音乐就像给这个房间开出的一扇天窗。它照亮我们的内心,放飞生命的热情。
当现实的麻烦让我们不堪重负,当我们被层层密密的、陈腐的偏见压得喘不过气,与音乐的相遇,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船舷,让我们的精神找到了依托。
音乐有着直抵灵魂的力量,古典音乐中包含着“神性”。喊出“上帝死了”的德国哲学家尼采酷爱古典音乐,他是否将音乐当成了“新时代的宗教”?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启的西方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为代表,加大了音乐的旋律起伏,丰富了节奏模式。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悦耳动听,也更容易被记忆,它充分呈现了人的多重情感诉求。
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我读到的真实故事。1943年新年前夕,一群苏联艺术家来到斯大林格勒,慰问苏联第六十二军的官兵。此时入侵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已经在这里被苏军包围一个多月了。慰问团里的小提琴家米哈伊尔·戈德斯坦一个人来到苏联战壕,这时许多战士还在与德军交火。戈德斯坦在战壕里艰难前行,他来到了喊话用的大喇叭旁,在征得前线政治委员的同意之后,他鼓足勇气演奏起了一首巴赫的小提琴曲。没成想,几分钟后,枪声停止了,戈德斯坦奏完一曲,战场上出奇地安静。这时,德国阵地的扬声器里传来一个声音,那个人用俄语喊道:“请再演奏一些巴赫的作品,我们不会开枪射击!”戈德斯坦又演奏了一曲活泼欢快的巴赫《G大调嘉禾舞曲》(《法国组曲》中的第五首)。因为巴赫的音乐,对垒作战的双方停止交火一天。
作为情感与时间艺术的音乐,唤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彼此的接纳与理解中,消解仇恨、恐惧和忧虑。音乐引导我们与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与过去和未来联结,激发我们去探寻、去想象万物与神灵的世界、宇宙的世界。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典范的《2001太空漫游》,它的成功有一部分就是来自配乐。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中三次使用到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还用到了哈恰图良《加雅涅组曲》中的《加雅涅的慢舞》、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日出的音乐,以及匈牙利当代作曲家乔治·利盖蒂的合唱作品。斯坦利·库布里克使科幻电影配乐走出了昔日电子合成器的神秘诡异。他运用古典音乐,使电影中的太空旅行变成了优雅、迷人的“高贵之旅”。这部电影称得上是古典音乐与太空宇宙景象的天作之合。宇宙的博大浩瀚与人类情感的丰富神秘在影片中同时呈现出来,让我们不由得联想起上一期提到的古希腊人的形象比喻:天文世界与人的情感世界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当代音乐大师谭盾为电影武侠三部曲《英雄》《卧虎藏龙》《夜宴》所作的配乐中,古典、现代、流行与中国元素水乳交融,充斥着一种久违的梦想与情怀,那独特的缠绵、凄切、深厚,撼動着人的整个身心,让你、我、他泪流满面。
这让我想起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创作主张——打破各种边界,创造一种连接,在连接中延展生命的感知和体验空间。文学和音乐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人与万物和谐共处。音乐让人们在体验与参悟中放大人生格局,让自己的人生由“小我”进入“大我”,由“小术”进入“大道”,与天、地、人和谐共生、共存。
让我们打开身心,享受阳光,远观云的凝重和飘逸,倾听历史深处的低语和回声,任凭音乐把我们带到时间的最远处,带到繁星点点的未知之海,带到我们理解的宇宙边际,让我们与公认的重大事物联系在一起——思维的奇迹,生命的质量,时间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