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疫背景下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提升路径
2022-02-24欧美琪凌应生
欧美琪 凌应生
摘 要:战疫背景下,部分青年对疫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对党和政府的号召持“佛系”、冷漠的态度,重要原因之一是部分青年政治觉悟不高。本文在分析实证调查数据与战疫背景下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前提下,从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感、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突显课程思政在提高政治认同教育实效中的作用、发挥协同教育的联动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等方面探索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有效提升路径。
关键词:青年群体;政治认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55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展现了党领导与组织抗疫的强大动员力。在战疫中,“90”后“00”后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成为抗疫一线的“硬核担当”。但有部分青年对疫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对党和政府的号召持“佛系”、冷漠的态度甚至出现少数抵触现象,这反映出部分青年对我国制度以及党和政府做出的有关公共事件的决策与防疫措施存在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政治态度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升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项目组于2020年7月在湖南、湖北、广东、河北等省份对15至30岁的青年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围绕受访者对党领导与组织抗疫的强大动员力和我国制度优势的认同度、对抗疫一线青年榜样的事迹与精神的态度、对抗疫中部分青年持“佛系”与冷漠态度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认识、获取政治知识的方式、对自身所接受的现有政治认同教育方式的态度等方面展开。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年群体政治认同虽然总体呈正向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政治冷漠、消极抗疫,甚至是反感而不愿谈论,对疫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第二,政治态度往往基于感性的网络体验和碎片化的认知而不够坚定;第三,对国家制度、方针政策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其在实践中的作用了解较浅;第四,部分青年在抗疫初期更认同西方国家的抗疫措施,向往其鼓吹的个人自由和“民主体制”,对我国在抗疫中彰显出的制度优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有误解。
2 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奉献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
对于部分青年在抗疫中对党和政府的号召持“佛系”、冷漠态度这一现象,91%的受访者认为是奉献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所致。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唯分数论”致使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法治意识、感恩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的不恰当的政治观念、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奉献意识的淡薄等,会阻碍青年群体家国情怀的培育。在面对疫情考验时,部分青年更倾向于维护个人利益,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视而不见,消极抗疫。
2.2 政治理论素养与政治参与度不高造成认知上的欠缺
62.8%的受访者认为人生阅历的不足也是导致部分青年对党和政府号召不够重视的原因。青年群体中的中学生尚未成年,心智发育不成熟,政治态度受个人年龄的局限,往往基于感性的网络体验和碎片化的认知而不够坚定;大学生群体虽已成年,但涉世不深,在校园环境中得到的历练有限,对政治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疫情这种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认知仍有欠缺。
2.3 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方式与青年的生活存在脱节
96.9%的受访者认为改革政治认同的教育方式是有必要的。现阶段,青年群体获取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其大多偏重理论性,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不易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教育方式与青年的生活存在脱节,导致部分青年对现有政治认同的教育方式有误解、对我国在抗疫中彰显出的制度优势和党的领导这一决胜疫情防控的关键因素的认识不够充分。
2.4 驳杂的网络信息冲击青年正确的政治认同观念的树立
91.4%的受访者表示网络、电视媒体是其获取政治知识的来源之一,海量的信息在为青年群体了解与学习政治知识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年群体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的风险。首先,随着短视频APP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偏好通过剪辑视频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时事新闻,这样虽然省时,但碎片化的信息易导致以偏概全的结果;其次,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想披上“理性”或学术的外衣,易影響认知不成熟的青年,腐蚀其正确的政治认同态度,致使其政治认同产生偏差;最后,“各式各样的全球媒体也严重冲击了政府对舆论控制的影响力”,战疫背景下一些国外媒体利用此次疫情抹黑中国、制造事端,散布负面信息,尤其是美国媒体敌视、丑化、污名化中国的不良言论对青年群体的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态度产生冲击。
3 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提升路径
抗击疫情需要全民一心、“弹好钢琴”,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作用,促使青年形成“胜利不必在我,抗疫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
3.1 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感
学校教育在提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方式;除思政课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应帮助学生系好“第一颗扣子”,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充分重视言传身教,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尤其注重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培育。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体验。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认同主题班会与团课,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疫工作中优秀学生志愿者的正面事例,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以战疫正能量事例感召学生,引发消极抗疫的青年群体的自我反思,引导其从这些先进事迹中“汲取养分、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政治认同教育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课本,例如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与访问,引导学生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中端正政治态度、增强对党的领导和我国制度优势的认同,不断奋斗,锤炼身心,切实把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建功新时代的青春行动。
3.2 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突显课程思政在提高政治认同教育实效中的作用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有68%的受访者对现有自身所接受的政治认同教育方式的态度是认可的,认为其方式多样,能增强爱国意识与民族凝聚力,3.9%的受访者对当前政治认同教育比较反感,觉得没有必要。97%的受访者认为改革政治认同的教育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另外3%的受访者认为在抗疫等特殊时期注重即可。
面对部分青年对当前政治认同的教育方式存在疑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学校要结合社会现实尤其是抗疫工作的现实情况,主动贯彻思政课改革创新,改革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用中国战疫的成果说服学生,利用弹幕、说唱、vlog等新颖方式的优点,将其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其次,“将政治认同教育贯穿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避免纯粹的政治说教”,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将政治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尤其注重其政治素养的培育,为思政课教师旗帜鲜明讲政治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发挥高校引领作用,从娃娃抓起,努力实现大中小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最后,明确课程思政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政课程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课程思政’则开启了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课程思政“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各门课程中去,也融入了政治认同教育所必需的责任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实现全面协同育人的落实,让爱国精神、民族意识等真正为青年群体所熟知、认同、接受和践行,内化为青年群体自身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3.3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发挥协同教育在提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中的联动作用
协同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对政治认同的教育体系具有优化作用,有利于建设整体育人工程。在发挥上述提到的学校教育这一中心对于提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家、校、社会三种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一,培育良好家风,厚植家国情怀。家长应以身作则,对青年法治意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树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青年学习战疫中同辈群体榜样的先进事迹,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社区测量体温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在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第二,开展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群体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开展政治认同主题讲座与报告会等,以社会教育的广阔性、多样性等优势弥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足,协同联动,共同提升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
3.4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推进自媒体平台的自律建设
党和政府通过对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监督,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积极应对舆情,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切断负面舆论的传播途径,依法惩处相关主体,对于国外媒体恶意抹黑中国的言论和蓄意挑起的政治争端有必要时给予回应和反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其次,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督,严控媒体工作者的选拔与任用,严审平台发布的信息;再次,督促自媒体平台自查自律,及时发布信息与更新数据,保证传播信息的正确和科学,并尽可能多地选择战疫背景下青年群体较为关注的话题,丰富相关信息內容的输出,提高其对战疫事实的了解程度,鼓励与引导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抗疫青年志愿者的高尚精神与先进事迹,以启发与教育青年;最后,“坚持信息传播及时、公开与透明的原则”,将抗疫实时动态与战疫情况及时公开,牢牢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青年在政治生活中对党和政府在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赵迪.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培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2]张振宇.冲锋在前,在战“疫”一线书写青春答卷[N].中国青年报,2020-03-17.
[3]刘瑞.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路径探析——以当代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0,(02):69-75.
[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5]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6]赵林云.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J].人民论坛,2020,(2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