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两所农村小学为例
2022-02-2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缪佳怡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缪佳怡
□ 甘肃省金昌市第三小学 任 娟
一、引言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于1967年被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首次提出,指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稳定的行为与态度,是父母的教育行为、态度和非言语表达的组合[1]。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由祖辈或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因此本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界定为:以父母为主的抚养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社会化、自我概念、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2]。为使量表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国内研究者对不同版本的EMBU量表进行了多次修订,形成了中文版EMBU-C量表[3]。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班杜拉提出,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情境中的体现[4]。本研究中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对自身能力的信心程度,和对自己能否解决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评价。我国有关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有三种:一是边玉芳2003年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二是Bason编制的教师功效量表;三是梁宇颂等人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国内外已有研究分析了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如学业成就、学习的状态和情绪、归因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本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为例,通过问卷施测,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二者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补充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两所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率91.98%。其中,五年级学生为99名,占比50.8%,六年级学生为96名,占比49.2%;男生为109名,占比55.9%,女生为86名,占比44.1%;抚养人是父母的为101名,占比51.8%,抚养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为50名,占比25.6%,抚养人是母亲的为33名,占比16.9%,抚养人是父亲的为7名,占比3.6%,其余4名学生的抚养人为其他,占比2.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两个量表编制问卷,一是梁宇颂等人2010年修订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5],共22道测试题,包括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采用五点评分制,1-5分别表示“完全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不确定”“比较赞同”“完全赞同”,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该维度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两个维度得分之和。二是王美芳等人2018年修订的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测量拒绝、情感温暖、焦虑性教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考虑到农村学生隔代抚养的情况,本问卷中不再分别测量父亲、母亲二者的教养方式,改为由学生评价主要抚养人的教养方式;其次,原量表共有40道测试题,在本研究中删减为22道,共包括四个维度,其中情感温暖7题,焦虑性教养6题,拒绝5题,过度保护4题,采用四点评分制,1-4分别表示“绝不”“很少”“经常”“总是”,被试在某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该种家庭教养方式。
3.数据收集与处理
问卷编制完成后,在各班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发放,答题前研究者向被试说明要求并对被试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每班用一节课时间填写,结束后及时回收问卷,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与差异分析
首先,对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详见表1),而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被试的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详见表2)。
表1 家庭教养方式的统计信息
表2 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被试中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得分最高,平均分约为3.10;其次为焦虑性教养,平均分约为3.00;过度保护的平均分约为2.37;拒绝的得分最低,平均分约为1.55。
性别与四种教养方式的t值与p值均大于0.05,说明四种教养方式与性别之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被试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006,p=0.000);年级与焦虑性教养、拒绝、过度保护三种教养方式的t值与p值均大于0.05,三种教养方式与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与差异分析。
首先,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详见表3),而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被试的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详见表4)。
表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统计信息
表4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平均分约为37.12,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约为35.08,二者之和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约为72.21。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性别的t值和p值均大于0.05,说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性别之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年级的t值和p值均大于0.05,说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年级之间也均不具有显著差异。
3.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皮尔逊积差的统计学方法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性分析(详见表5)。
表5 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情感温暖和焦虑性教养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00);拒绝的教养方式则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现负相关(p=0.026);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806)。
四、分析与讨论
1.家庭教养方式的结果分析
(1)家长倾向于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通过统计分析可得,家庭教养方式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温暖、焦虑性教养、过度保护、拒绝,说明在农村地区,更多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即便是生活在非父母双方亲自抚养的家庭中,孩子也能感受到长辈的呵护,在学习中表现优秀,形成各种良好的品质。焦虑性教养的平均得分排在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如今独生子女较多,城乡地区的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且农村家长更加迫切地希望孩子能通过学历的提升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教育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现实与期望存在偏差,种种矛盾综合之下,家长滋生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过度保护和拒绝两种教养得分较低,说明多数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很少出现过度干涉、消极惩罚等极端行为。
(2)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这一维度,六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五年级学生,存在年级间的差异,焦虑性教养、过度保护和拒绝三个维度在年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针对上述结论做出推测: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升学政策的改革,当地学生在升学时几乎不存在民办学校的竞争,普遍按片区升学,因此家长对六年级学生的要求不会过于严格,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关怀。对于学生自身,他们同样可以用更积极的心态感知、对待周围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日渐成熟,逐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家庭氛围更加温暖、和睦。
(3)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统计分析显示,四个维度的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都不存在性别差异,结合上述家长倾向于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的结论,可以推测随着时代进步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农村地区的家长逐渐改变了过去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这种态度的改变体现在行为上,即家长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同等的爱护和支持。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1)学业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较高。本研究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评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多数高年级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消化、掌握现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猜测有以下3点原因:一是小学阶段学习内容整体难度不高,一旦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反馈,就能加深学生对自己的肯定;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能够从更多元的维度对自身做出积极评价;三是基层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正面评价,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2)学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在年级、性别方面,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原因:一是小学阶段的知识经过了精心的编排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理解掌握;二是农村小学的学习节奏相对平缓,学生的升学压力小,学习氛围轻松,多数学生不会因为外部动机过高而产生焦虑、厌学的情绪,能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
3.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1)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这表明抚养人在教养后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温暖、理解的态度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做出更加积极的评价。抚养人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乐于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2)拒绝的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抚养人对孩子的拒绝、惩罚等行为,会导致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帮助其完善自我意识,如果家长习惯于表现出拒绝、否认的态度,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长此以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有碍于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进而对其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3)焦虑性教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性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抚养人所表现出的焦虑大多是出于对学生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担忧,学生能够感受到家长焦虑背后的关心和期望,努力满足家长的期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其学习动机。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长期的过度紧张可能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是无益的。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发展。基于该结论,家长应该对儿童进行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态度,采用民主的决策方式,主动跟孩子建立真诚而有效的沟通。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家长可以通过更多渠道了解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在家庭教育中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