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周口店实习为例
2022-02-23罗晓锋尚海丽郑有伟赵俊梅
罗晓锋 尚海丽 郑有伟 赵俊梅 何 滔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0 引言
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数字地质填图(RGMAP)系统,并于次年全面开展此项工作[1]。近几年,人们对数字地质填图在内容、方法、精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地调局也对RGMAP存在问题进行了完善[2,3]。数字地质填图系统基于“3S”(GIS、GPS和RS)技术,以GIS贯穿于整个地质调查过程,可实现多源地球数据的整合与再现[4]。功能主要有:整合显示地理、地质、遥感等数据,数字化各地质调查过程,数字化采集产状、化石、样品、素描、地球化学等数据,数字化实测剖面要素。涵盖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资源量估算等,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5]。
当前,国内大多高校在大三开展35周的填图实习,内蒙古科技大学从2018年开始数字化填图实习,采用地调局RGMAP系统。相比传统地质填图,数字化填图技术在填图效率、精度、使用便捷性等方面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发现,引入数字化填图技术后,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可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本文针对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地质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 存在问题
1.1 弱化了地质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后,学生忙于数据采集和资料整理,观察、分析、想象、讨论时间减少,填图效率有所提高,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RGMap要求对地质各要素进行单独输入,需要借助传统方式辅助,耗时耗力,难免会造成观察时间缩短,事后采用回忆录形式追记。实践证明,这种资料整理方式欠妥,一条路线就需一天甚至两天,耽误后续跑线,否则就会堆积大量工作,从而遗忘,导致错误。此外,后期资料整理也十分耗时和烦琐,长时间忙于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导致地质人员思维能力减弱,实习变成了机械工作。
1.2 限制了主观能动性
数字填图技术制定了一系列规范[10],使用时必须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全是局部的、零碎的地质现象,限制了整体的、宏观的地质现象构思,长期使用该技术会产生依赖心理。以前,地质工作者野外观察细致全面,担心错过某地质现象;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后,经常是定位、拍照和简述,不再过多的做深入思考。GPS的使用使得一部分学生读图定点能力下降,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工作开展。
1.3 学时分配不合理
数字填图技术涉及底图矢量化、建立填图系统、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整理、成果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新手很难在一个月内掌握并熟练运用。在实际工作时,新手先参加强化培训,然后完整地参与一个区调项目,才能基本掌握该技术。而大部分院校填图实习仅三周,这期间还要进行传统地质填图实习,学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化并运用这些知识,实习后对数字填图技术仍比较陌生,导致“教”与“学”不能完美契合,未能达到教学目的。
1.4 误差问题
地形图数字化时会产生误差,一般来源两方面:一是根据遥感影像获取高程绘制地形图时产生的误差;二是将纸质地形图数字化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而产生的误差。野外数据采集时会产生误差,主要与GPS、掌上机、采集系统有关,如RGMAP系统与填图单位对GPS定位要求不同[8],不同厂家和型号的GPS精度也不一样。室内资料整理时会产生误差,如考虑地层的总体出露特征对局部地层进行修改时产生的误差;有时对地质点、地质界线等属性进行修改时也会产生误差,且产生的误差会累积、传递,导致更大误差。
1.5 岩层真厚度计算问题
岩层剖面厚度有正负之分。实际测量时,由于受地形障碍物影响,迫使导线反向前进,产生“回测”现象,生成的剖面线也交叉在一起,计算出的厚度为负厚度。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坡角大于岩层真倾角,倾向与导线前进方向一致,坡向与倾向相同;②倾向与导线前进方向相反,坡向与倾向相反;③坡角大于岩层真倾角,倾向与导线前进方向相反,坡向与倾向相同;后两种情况常见于特殊剖面岩层。
1.6 对数字填图理解不够
数字填图技术的适用范围因专业而异,调研发现[6],部分院校在应用时缺乏选择性。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对该技术理解不够,招聘时往往会就该技术进行询问,导致部分高校误解用人单位意图,盲目在所有地质类专业开展该技术;另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全盘采用RGMAP设计流程和内容,没有针对专业进行取舍。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分资源勘查和岩土工程两个方向,前者可开展该实习,后者了解即可。
2 对策
尽管数字填图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操作规范,应用得当,该技术仍是发展的总趋势。
2.1 合理配置数字填图流程
RGMAP系统有诸多技术规范,在短时间、快节奏的实习中,只有抓重点、理思路、作取舍,才能达到实习目的。首先,周口店实习中,教师可事先完成地形图矢量化,完成过程可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PRB过程,这是数字填图技术的核心,必须掌握;最后,学会图幅PRB库、实际材料图、地质图和空间数据库等桌面系统操作,其他模块可事后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取舍是合理的。此外,可以适当增加数字填图技术理论课程,避免实习过程中过多讲解理论知识而消耗学生精力,重点讲解操作方法,教会学生使用RGMAP系统即可。
2.2 制定以“过程”为主的考核标准
开展数字化填图实习后,其在内容表达、工作流程、实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在经过多次实践后笔者将考核标准设置为:地质知识占70%,技术规范占30%,响应“知识主导、技术辅助”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路线踏勘、实测剖面、独立填图时仍以野簿、地形图为介质进行,掌上机和GPS只用于PRB记录和地形识别;资料整理时,野外手图和实测剖面分别进行,利用桌面系统整合PRB过程,地层岩性采用Word编辑好导入系统。为防止学生相互抄袭,实习路线按不同山头进行分配,实习报告仍以纸介质进行,且初稿审阅后再写终稿,最后连同初稿一起上交。总体原则是融合纸介质与新技术的优点。不再一报告定终身,不再让“三多”(跑得多、干得多、想得多)学生吃亏,不再让实习过程中表现好而字迹丑的学生得低分。
2.3 增大学生参与度
数字填图实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普遍对“3S”技术具有浓厚兴趣,这有利于他们快速掌握该技术并积极参与进来。实习时,将制作好的视频传给学生,以便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老师进行辅导即可。此外,周口店实习基地也有很好的多媒体资料可供学习。可将实习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带学生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操作为辅;第二阶段教师启发学生操作,两者参与度相当;第三阶段教师查学生讲,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检查为辅。实践时,教师可采取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方式,先集中让学生运用数字填图系统完成野外路线和剖面实测,再导入桌面系统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教授各类图件制作。小组内轮流操作仪器,优化角色配置。实习过程中可以重点培养能力强者代替教师指导学生,方便学生提问。实践证明,增大学生参与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误差处理方法
对于系统误差,需保证软件和GPS运行良好,经常维护及时维修;对各过程产生误差,采取多级检验,室内修改的方法。实践时,各小组采取自检和互检的方式,提前进行踏勘定点,点位最好选在易识别处(如交叉路口)。若GPS点与实际位置相差较大,需找出原因,若是地形图原因需重新矢量化;若是GPS原因则更换GPS。对于GPS定位造成的“点漂移”问题,可适当延长定位时间,一般10 s以上信号趋于稳定;地形复杂时,同一地点多次定位,或不同设备同时定位,取位置最近两点之一。也可通过软件修正方式:打开“误差修正”对话框→接受GPS点位与实际点位差值→软件自动计算→将GPS点移到实际位置,此法适用一定误差范围内(<50 m)。对于同一幅图中大多数GPS点朝一个方向“漂移”问题,可在图幅内均匀选取若干GPS点,求出坐标误差平均值作为修正值输入对话框;对于因环境影响造成的个别GPS“点漂移”,可直接将GPS点移动到实际位置,移动务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5 修正真厚度计算公式
每一导线的单层厚度可正可负,计算总厚度时,取单层厚度的代数和即可,这对各种实测剖面均可适用。此外,计算机桌面剖面系统中提供了6种厚度计算方法,基本能满足一般剖面厚度计算,也能解决负厚度问题;但当出现剖面“回测”时,需采用文献[7]推荐的方法,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剖面“回测”的厚度计算问题,经过多年实践,验证了其正确性。如果数字剖面系统在编制岩层厚度计算时,考虑该方法,将会使系统更完善。
2.6 适当开展数字填图实习
开展数字填图实习时应分专业、分方向进行,考虑其适用范围。首先,地质学、资源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可开展,而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地质旅游等专业了解即可。其次,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是建立在传统地质填图基础之上的,后者仍是基础和关键,切不可本末颠倒,不要以为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工作优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基础地质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某些专业不适合开展数字填图实习,但可结合部分技术促进他们野外工作水平的提高,如利用遥感对地质界线和区域构造的解译,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新构造的研究,“数字剖面”模块适用于地质、测绘、地信等专业。
3 结语
高新技术促使地球科学革命式向前发展,地学教育也应不断加强对学生高新技术的培养,实践教学又是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地质专业应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展数字填图实习,协调好其与地质思维能力培养间的关系,发挥地质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培养方案,准确定位数字填图技术,完善数字填图系统,把握好“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练”(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和“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间的关系,才能办出体现时代特色的地质专业,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娴熟的应用型人才,从容面对工作,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