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2-02-23李致春姜泉良
李致春 姜泉良 孙 朋 马 杰
(1.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0 引言
教育部高校专业评估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根据专业评估精神,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重点抓好“五个对接”[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到这“五个对接”的基础,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对于高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总共24项)中,实践教学单独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体系被作为一个单独的观测点),被评估专家视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地理科学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基本都是在地理教育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过去仅仅注重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3]。在教育部专业评估指导建议下,伴随着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本文在专业评估视角下,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存在的不足,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软硬件资源缺乏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各方支持力度有限,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缺乏问题突出。首先,专门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人数较少,野外实习带队教师明显不足,师生比例差距悬殊,教师在野外实习无法做到全方位指导。例如,安徽省有的地方本科高校60人左右的实习班级,带队实习教师只有3人,在实习中教师并不能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野外实践能力无法通过实习获得提升。其次,野外实习仪器设备陈旧,如部分高校还是以20世纪80年代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工具为主,学生通过实习工具获取的实践知识信息无法与最新发展的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可能影响学生的择业与晋升;实习基地有待进一步拓展,从升本以来,基本拓展的实习基地资源有限,现有实习基地配套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食宿条件较差,影响了学生野外实习效果;野外实践活动开展经费不足,住宿费、门票费、交通费等费用报销流程复杂,这些硬件因素可能导致地理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1.2 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亟待更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把培养教育师资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内容对当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科学前沿、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不足,如缺少当今地理科学中气候变化与“双碳”理念、地理信息与遥感对生态环境空间反演技术等最新进展,实践教学内容与框架的深度和广度亟须拓展。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与野外参观为主,采用老师讲授—学生笔记—撰写实习报告—实习评价的传统教学过程,学生自主综合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知识薄弱,由于地理科学知识的广泛性,学生可能无法通过现有教学模式把握实践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编写的实习指导书都是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缺乏足够的人力进行系统编撰审核,教材的逻辑结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验证,立足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地理实践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很少,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3 教学教法理论与教育教学实习存在脱节
学生虽然在地理基本教法的相关课程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进行观摩教学与实际有效课堂教学训练时,由于教育实习中小学对于高校学生的实习重视程度和标准要求不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将自己课堂学到的基础教法理论系统运用到教育实习教学中,导致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任课班级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进而实习学生对教学教育实习认识存在误区,对教育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1.4 实践教学体系偏重自然地理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更加注重自然地理学相关知识点传授,如安徽省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土壤与生物地理课程实习等自然地理学学科相关课程,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等相关分支学科知识点偏少,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学时和考核分数权重占比偏低,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地理学科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偏弱,需要在新的岗位上进一步实践补充学习。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2.1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水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追求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的趋势下,需认清地理科学专业高学历人才缺乏的严峻形势。由于现阶段我国具有地理科学博士点的高校数量偏少,博士培养学制由原先三年变为四年,博士毕业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每年毕业的地理科学类博士数量有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是地理科学博士就业的首选单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降低现阶段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的学历标准,引进教师需注重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弥补实践课程教学师资的不足。同时,鼓励理论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进修,如可以增加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的国内外访学进修教师的比例。
在提高师资实践教学能力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地理科学专业高水平大学的调研学习,结合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综合意见,拓展和丰富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经费投入,改进现有室内实训实验室,如宿州学院师范教学技能中心的建立,明显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注重挖掘当地野外地理实习元素,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共建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基地;增加教学教育实习中小学数量,建立长效教学教育实习合作机制,确保教育教学实习质量;鼓励实践课程老师全方位和地理信息相关技术企业对接,加强产学协同育人合作,有利于将最新的地理科学相关技术理论用于优化实践教学硬件资源。
2.2 在改革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地方高校官网、互联网、会议资料以及走访调查等渠道调研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和教学情况,对比这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等内容,摸清当前不同发展层次和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针对不同授课对象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效果,系统总结这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和劣势。在前期调研结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紧跟当代地理学发展趋势,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对照专业评估体系指标,转变当前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优化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宿州学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到安徽省内高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学院等其他兄弟院校针对地理科学实践教学进行多次学习调研,结合调研意见与多年实践教学总结,从2013年至2019年,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3次,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由原先的20%提升至25%,野外实习数量由1次增加为3次,野外实习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同时增设了课程思政元素[4],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3 基础教学教法理论与教育实习协调统一
地理科学专业教育教学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课堂学到的基础教学教法理论与教育实习协调统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与企业、政府、中小学校等事业单位“双赢”的实习合作机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实习单位,要充分实地调研不同类型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对象、教学硬件等情况,建立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要全方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与教育实习过程做到有效衔接;在召开教育实习动员大会时,带队教师也要向学生充分说明实习单位基本条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需求和学习定位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实习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做到基础理论教学与教育实习协调统一,保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课堂内外基本条件。
2.4 构建多地理分支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地理科学专业学科的综合性,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注意各分支学科区别与联系,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场所,如部分高校将室内实验实训室建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3S技术和地理教师教学技能等四大内容模块[5]。实践教学框架的划分以地理各分支学科核心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培养地理多种学科能力应用型复合人才,提升学生竞争力,增强学生服务地方能力。宿州学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时,根据学院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与地理专业的学科联系,优化整合两个专业的软硬件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宿州市气象局、南方测绘等企事业单位产学协同育人合作,共建了地理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专业评估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亮点。
3 结语
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地理科学这个文理并重的专业,应该对照评估各项指标,完全领会教育部专业评估精神,从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科交叉性充分考虑,建立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地理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笔者多年来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为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