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脊髓损伤”的舞蹈下腰训练研究*

2022-02-23潘悦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脊椎腰部脊髓

潘悦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舞蹈下腰动作导致儿童下肢截瘫的新闻层出不穷,其医学诊断结果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015—2019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儿共221例,其中4~7岁患儿达到55.7%,以女童为主。儿童脊髓损伤的第1位致伤原因为体育运动损伤78例,其中,下腰动作导致的脊髓损伤75例,均为无骨折脱位型胸脊髓损伤。[1]由此可见舞蹈下腰动作脊椎过伸成为导致儿童脊髓损伤中最主要的原因。

下腰动作是舞蹈学习的基本功,是进行舞蹈学习的基础动作。虽然是基础动作,但完成下腰动作需要具备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及心理素质,因此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下腰动作的训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资料及调查中,该损伤均发生在少儿舞蹈业余培训中,专业舞蹈训练机构并无一例,这样的结果就将问题集中于下腰动作的教学训练手段。本文将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下腰损伤发生的机制,从而反推舞蹈下腰动作训练的过程,遵循科学的教学训练手段,安全有效的完成舞蹈下腰动作训练的目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舞蹈下腰动作概述

下腰也称“下腰成桥”,是指脊柱充分后伸,形成双脚双臂为支撑点、腰部上顶的动作。根据完成动作的程度不同,有手撑地下腰成桥和手抓脚下腰成桥两种。[2]在课堂实际操作的概念和意义中,该动作实则并不仅仅是一个造型定格,而是从站立至下腰的过程和下腰到站立的起身过程。站立至下腰过程是由准备动作即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臂上举,再经过充分向上延展同时向后落地至成桥。起身过程是由下腰的动作挑腰向上回到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臂上举的准备动作。起身过程的技术难度甚至高于下腰过程,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与下腰动作过程相同,但有不同的侧重。完成整个动作过程需要掌握:

(1)柔韧素质,下腰动作为脊椎后伸形成弧线,对脊椎柔韧有所要求。基于儿童骨骼弹性韧性较好的生理机能特点,虽然个体机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均具备该项素质。

(2)力量素质,在双手落地完成支撑前,背部、腰部和臀部肌肉的控制与收紧,也就是舞蹈俗称的中段力量,以保持下腰过程中的稳定;双臂落地或抓脚后,手部和腿部的力量支撑,腰部向上顶,形成上弧线,手部和腿部力量向下,腰部力量向上,相互对抗。

(3)平衡素质,在双手后举下腰动作的过程中,通过顶髋向前来来控制身体重心的移动是保持下腰动作安全有效的重要技术点。

(4)心理素质,下腰动作是非常规、头部向后由直立到倒置的运动过程,因此很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在儿童具备一定完成动作的能力时,恐惧的心理也容易导致动作无法完成,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这些素质能力是有机结合并统一呈现的。儿童由于其身体发育未完全,对身体的掌控力必然不够,因此进行舞蹈下腰动作的训练更需要多用辅助性手段,对教师和教学手段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2.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机制

儿童脊髓损伤比较少见[3],多为外伤所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又称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指损伤暴力造成了脊髓损伤而X线片及CT等放射学检查没有可见的脊柱骨折、脱位等异常发现。[4]相关研究表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主要与儿童脊柱脊髓的生理特点有关。根据文献提供的资料,推断造成损伤的医学原理有以下几点。

(1)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骨组织水分和有机物较多,因此儿童骨弹性、韧性较好、不易骨折。[5]脊髓的顺应性低于脊椎,当脊椎拉长后伸时仍保持弹性,而脊髓的拉伸程度到达了最大值,类似于用力拽一根绳子的两头,中间向上受力而断裂后产生了损伤。

(2)10岁以下的儿童尚未形成可限制椎体侧方和旋转运动的钩突,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作用,也易发生滑脱。在下腰动作中,重心的移动、起身时向上挑腰的过程均有一定的难度,操作不当以及恐惧心理导致的塌腰错误动作等都容易造成椎体的一过性滑脱,是导致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

(3)儿童韧带、关节囊和椎间盘弹性较大,椎体未完全骨化,导致脊柱活动范围大。[6]儿童生长过程中尚未形成保护脊柱的肌肉力量,没有经过足够的腰部肌肉控制练习,盲目的进行下腰动作的训练,将肌肉需要承担的压力全部转移到脊柱上,在下腰过程中力量的不足使得脊柱后伸速度变快,急速的伸拉脊椎使脊髓受到挤压缺血,导致脊髓受损。

由于脊髓损伤发生在一瞬间,而出现症状的时间在30min-48h,在现有资料中无法精确的判断下腰动作中的哪一个环节造成了脊髓损伤。那么根据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产生的损伤机制,判断主要损伤成因为急速的脊椎后伸幅度过大;然而下腰动作的审美价值就是完成非常规的脊椎后伸,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就是科学训练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下腰动作的教学过程做科学指导,从根本上进行防治才是解决儿童损伤的核心价值。

三、下腰动作的科学训练方法

下腰动作作为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是许多技术技巧动作的基础。下腰动作所具备的柔韧、力量、平衡、协调配合能力,包含了舞蹈学习中的重点培养的能力,因此完成下腰动作可以说是舞蹈学习者必经的一条道路。现有资料显示下腰动作导致的脊髓损伤均发生在业余舞蹈培训班,而专业舞蹈院团并无相关损伤的先例,专业舞蹈院团的训练强度远远大于业余培训班,却未造成不可逆的脊髓伤。这些情况,说明下腰动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危险性却不是绝对的。

综上所述,完成下腰动作需遵循科学的舞蹈教学训练方法,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循序渐进,产生机体适应性,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逐步掌握难度动作。

1.下腰动作科学训练的原则

(1)合理制定训练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少儿舞蹈培训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手段方法不专业,教学保护措施不完备。为了生源和经济利益,一些高难度技术技巧动作成为了培训机构显示自身专业水平的标杆,有部分家长也将其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非专业培训机构大多为每周1-2次的舞蹈课程,每次课程中腰部动作的训练时间大多为10-20min,想要在短期时间内达到完成动作的目的,就必须压缩学习过程达到速成的效果,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就逐步形成了损伤发生的条件。

因此,合理的制定训练内容,不盲目追求高难度,是安全科学舞蹈训练的前提。儿童脊髓损伤中4-7岁为高危年龄段,可以调整为8岁以上再进行完整下腰动作练习,前期可进行辅助训练。根据少儿舞蹈培训陶冶情操、使学习者获得良好姿态的学习需要,非专业培训机构不应当以追求完成高难度动作为目标,要调整教学思路,为达到舞蹈美育的效果而进行基本功训练,做到评估学习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一对一循序渐进。

(2)调整训练方向,增强力量训练

下腰动作是由脊椎向后伸展而完成的技术动作,需要柔韧和力量的协同合作。在曾经发生下腰损伤的舞蹈培训机构中,往往并未足够重视腰部肌肉的训练,将练习重点放在了柔韧能力上。下腰动作需要用到脊柱后伸肌群,肌肉包裹骨骼能起到支撑和链接的作用,良好的肌肉能力既保护骨骼不受伤害,同时能保障了动作的完成质量。后伸脊柱主要肌肉为竖脊肌背部深层的短肌群,因此,通过锻炼该部位的肌肉群,增强背部肌肉能力,能达到完成下腰动作的基本要求。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均摊了儿童完成下腰动作时形成的力,从而减少一过性滑脱造成的脊髓损伤,有效抑制损伤的发生。

调整训练的方向,增强力量训练,主要是完成对竖脊肌的锻炼,也就是俗称的背肌练习。一般为三种类型:俯卧于地面,固定上身仅抬腿、固定下身背起以及同时两头起,均为收缩背部肌肉,达到训练效果。少儿的力量训练可以采用更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如:让少儿模拟自身为小飞机,做两头起动作,视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让少儿模拟跷跷板,交替完成起身和起腿动作等等,在游戏中完成力量的训练。

(3)丰富辅助训练手段

借鉴体操运动训练的思路,丰富训练方式方法,细化训练过程,其中的辅助手段必不可少。在体操训练中,例如前滚翻动作,训练过程细分为:抱团滚动寻找团身的本体感觉——软垫形成斜坡,从坡上滚翻寻找“滚动”的力——平地完成动作。舞蹈下腰动作训练也必须做到对动作的细化、分解,有目的的进行辅助练习,科学有效的完成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下腰训练的各项辅助手段。如利用墙面,面对墙面约10cm距离跪立或站立,头部向后下胸腰并向前顶髋至接触到墙面,墙面的支撑增强了安全性,从而解决下腰过程中塌腰、臀部向后的错误动作,使少儿掌握顶髋的技术要点;利用瑜伽球,让儿童在躺在瑜伽球上向后形成下腰,增加了腰部的支撑,减少了下腰动作的危险性,同时有助于少儿寻找下腰的本体感觉。丰富下腰动作训练的辅助手段,是有效提高下腰动作的安全性和趣味性的必要方式。

2.下腰动作训练方法

(1)分阶段细化训练步骤

少儿的腰部脊椎发育不完全,腿部手部支撑力不足,不能直接进行站立下腰的动作学习。因此笔者将腰部训练分为四个阶段,地面开始,后进行跪地练习到扶把杆练习,最后为中间完整动作。这些练习为阶段性练习,每一个练习阶段都应确保少儿能够自主掌握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切不可急于求成。本文提到的练习动作为基础方式,每一个阶段的练习动作可以进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展现,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阶段:地面练习。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进行学生自主的腰部柔韧静态训练。使学生掌握腰部脊椎后伸的本体动作感觉,要求不施加外力。地面的练习将脊椎的受力点分摊至多个锥体,同时地面能保证脊椎的稳定性,在安全的情况下训练腰部柔韧。如后卷腰、元宝腰、反弓撑腰,每个动作可以静置5-10秒,少量多次训练。

第二阶段:跪地练习。这个阶段的练习运用跪地的方式,为站立下腰动作做铺垫,主要训练学生从直立到倒置的本体感觉,消除紧张感;训练腰部肌肉的力量、控制和下腰动作发力的方式。跪立在地面,降低了空间感,保障儿童的安全性,整个小腿作为支撑面,增强稳定性。动作完成的前期都需要教师进行辅助,强调动作完成过程和起身过程的准确性,才能达到训练目的。

第三阶段:把杆辅助练习。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利用把杆为辅助器材,双手扶把减少恐惧感,树立站下腰的本体感觉,为中间下腰奠定基础。双脚为重心,重心升高,受力面减少,训练儿童下腰过程中的平衡感;手部动作由支撑改为扶把,逐步减少辅助受力点,如双手扶把杆控腰、下胸腰至扶把、单手扶把下腰等。除了腰部和背部的肌肉训练外还需要注意腿部的肌肉支撑和控制。

第四阶段:中间练习。中间练习是完成下腰动作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逐一辅导。这个阶段对身体的本体感觉,肌肉的控制,肢体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不可急于求成,必须严格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训练。训练顺序应为:地面撑腰成桥—下腰成桥—下腰起身。

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柔韧和力量的双重训练,只有足够的力量只能才能够保护脊椎,使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动作。在每次的腰部柔韧训练后,要多做双手抱腿下前腰等缓慢延伸动作,对脊柱腰段的肌肉和关节进行拉伸和放松,避免造成损伤[7]。阶段性练习中教师的把控尤为重要,在保持传统的训练方法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训练手段方法,以补充和拓展原有的训练体系,已成为满足舞蹈艺术和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8]

(2)因材施教,一对一辅导

每个学生的素质和特点均有不同,在下腰训练中,一对一进行专门的教学辅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甄别和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设置目标,分析少儿的动作完成情况。在技术要点的掌握情况、柔韧力量素质的水平、心理因素的干扰三个要点之中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技术点没掌握要通过教师手动提示发力点,重复训练加强印象;柔韧力量素质水平没达标需要回到练习的上一阶段,反复训练增强自身能力;心理的紧张和害怕,首先来源于动作的不熟练,在教师保护下多次练习后,通过语言上的鼓励来消除学生的心理干扰因素。

基于下腰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且脊髓损伤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对一的保护与帮助。以上的每一个练习阶段,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正前方,双手托住学生的腰部,减轻脊椎的压力,避免伤到骨髓。

非专业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专业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非专业舞蹈学习应当以科学训练达到美育的效果为目标。因此,不必刻意追求技术的高难度动作,这也是需要整个舞蹈培训市场和家长共同创造的一种良好氛围。

结语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多发于下腰动作,在此情况下,科学训练尤为重要。8岁以下非专业舞蹈学习者,由于练习的单次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产生机体的运动记忆和适应性。需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师一对一的保护与帮助下,循序渐进,预防在前,最终避免脊髓损伤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脊椎腰部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