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2022-02-23○左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孩子

○左 右

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铺就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如果小学阶段不再单纯刷题,而是尝试一些有趣的学业内容,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2022 年6 月,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和5 家县教育局联合发布了“缙云共识”。这份两千多字的行动宣言描绘了教育工作者理想中的乡村教育蓝图,引发了教育界对乡村教育现状和未来的更多关注。

2022 年8 月18 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2 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围绕“推动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将社会各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乡村教育上来。

乡村教育,曾在贫苦岁月中艰难前行,并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蓬勃发展,而今,却在疾速城镇化进程中日渐衰微。据统计,2013—2019 年我国乡村学校招生数量由894.4 万人下降至687.1 万人,在校生数量由4113万人下降至3290.8万人,毕业生数量由900.2 万人下降至636.8万人。随着生源不断流失,部分乡村学校、班级不得已合并,进而导致我国乡村学校、班级数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是乡村的魂。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乡村教育衰微就无法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正视和面对,齐心协力去解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探索乡村教育的振兴之路。

针对乡村教育发展难度大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政策,乡村教育进入脱贫攻坚阶段。2021年5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1 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21 年40 项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国乡村教育开始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振兴的发展新阶段。

然而不可否认,乡村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21世纪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在“2022 年乡村教育发展需求报告”中指出,乡村教育整体呈现出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减少、寄宿制学校占比较高、小规模学校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等特征;乡村教师面临音体美及理化生类教师不足、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兼职比例高等多方面问题……

尽管乡村教育的这些问题不容乐观,但是有一批怀揣教育梦想的领航者脚步从未停止过。目前,全国各地已涌现出不少探索乡村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其中,有一所学校的经验,也有整个区域的经验。为了给乡村孩子提供优质、适切的教育,许多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校长、老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他们的实践成为最鲜活的样本。

以缙云县的一些乡村小学为例,校园里没有贴满通知和领导分工的公示栏,最大的海报也不是学生守则,而是每个孩子的照片——做了一整面墙,虽不奢华,却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项目,由志愿者带着学。学校的行动纲领是:不替代,让孩子自主发展;不功利,让孩子自我发展;不施舍,让孩子自立自强。他们希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是旺盛的,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权利也有能力作出选择。“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是缙云县章村小学的办学理念。学校鼓励学生走进村庄,参与项目式学习课程,形成跨学科主题单元式教学。校长甚至鼓励孩子们自己设计学校大门,自己丈量尺寸、绘制图纸、制作比例模型。在一家设计所和村民的帮助下,新校门真的按照孩子们的设想建起来了,建筑材料是本地的竹子,形状是当地特产茶叶。作为对村民的回报,校门二楼建有一间露天茶室,谁都能随时上来喝茶歇脚。

在贵州的大山里,有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课程,还有优美的环境和自然乡土气息。学校将乡土人本教育理念融于山水之间、落地在泥土之中。大自然滋润着儿童的生命,乡土文化给予儿童成长的力量。孩子们脚踏泥土,亲近自然,体验春耕秋收,参与农事,在劳动中明了劳动的价值,收获成长和快乐。老师们能更好地开展乡土、植物观察课,探索各种有趣、有意义的课程。学校的设施并不是对城市学校的简单复制,而是因陋就简,突出乡土特色,比如跷跷板、平衡木、爬竿、秋千等,都是使用当地出产的木材制作而成的,既经济又古朴,任何一所乡村学校都承担得起。孩子们乐在其中,玩得开心,能更悠然自得地成长。

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校园变成乐园。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与孩子们的天性“合作”,保留校舍的山村特点,邀请附近村里的手艺人、各行各业的能人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并依托山村特色产业开发多元化课程,通过课程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对孩子们来说,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项项真实的任务。比如,三年级的数学课搬到了白菜地里,孩子们收获了一堆白菜后,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白菜的数量、选出“白菜王”。六年级的数学课开在木工坊里,孩子们通过计算产品的折扣价掌握百分数的知识。他们还尝试着用本地的泥土烧制陶瓷,用九渡河的花草制作纯露,用自产的大豆制作美味的豆腐、豆干……

从当地孩子纯真的笑脸中,人们能感受到一股面向未来的力量。孩子们不再迷茫,而是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这些有益尝试说明,乡村教育改革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需要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对乡村命运的再拓展,对乡村教育理念的再升级。

教育家朱永新说,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城市学校的标准去衡量评价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逃离乡村,缺乏对乡村教育的本质研究和准确定位,曲解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事实正是如此,在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乡村孩子接受的是以“自我否定”为核心的教育:否定出身、否定生长环境、否定乡村及土地,离土离乡成为改变命运的代名词。如果乡村教育始终以自我否定为核心内涵,还有什么发展可言?乡村教育的出路必须在乡土中寻找,在乡村的现实中寻找。面对乡村教育的凋敝,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城乡教育差异化的道路,承认城乡间的差异,并努力将差异转变为优势,围绕乡村特点开展乡土教育、在地化教育,通过振兴乡村教育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即学校,学校即村庄。”乡村教育者需要做的,也许就是重建学校与乡村的关系,帮助学生和自己生活的村庄重新建立联系,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力,促进村校融合,培育热爱乡村、将来能反哺和建设乡村的接班人。

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孩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