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探

2022-02-23田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田萌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在对博物馆定义的过程中,这一定义较为大众所接受,它明确了博物馆的性质与功能。博物馆的性质是公益性的。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作为保存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重要物证的庄严殿堂,在当代我国经济社会飞速跃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也面临着历史机遇和挑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与时俱进,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呈现多样化发展,在传统的收藏研究功能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娱乐功能。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当前世界各国文化竞争激烈,带动了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正因为我们的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性质与功能,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方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博物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博物馆在新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信息化时代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拓展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博物馆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主动融入社会历史进程,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背景下,博物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心与体验中心。

收藏在古籍里、印刻在博物馆器物里的数千年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将它们蕴含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观众,一直是博物馆陈列布展思考的问题。以历史文物为展品的博物馆,因为要考量文物的历史价值,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博物馆在陈列布展时往往会按着历史年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平铺直叙地进行陈列布展,这样的“讲中国故事”的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引起观众参观的热情。传统的博物馆展陈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过去的模式是博物馆展示什么,观众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展览方式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受众的观展兴趣,自然在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功能方面就显得非常欠缺。对于“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的观众文化需求不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背景下,突破自身的条条框框,顺畅地带领观众畅游文化的海洋,感受文化的魅力,才是今天题中应有之义。

1 创新故事讲述形式,打造独有文化IP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文物、文化工作更是被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必须不断挖掘文物的潜力与活力,创新博物馆故事讲述形式,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1.1 利用电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纪录片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通俗性、哲理性等显著特点,是新近流行的有效的文物故事讲述形式。

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的献礼作品,其主要讲述了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庆典而修文物的故事。该片向观众们展现了文物修复工作以及文物修复大师的真实感人事迹,让观众感觉到了“文物以及文物工匠不再是博物馆里阳春白雪的存在,而是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另外,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对一百件文物及其背后故事的讲述,将文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精神有机串联起来,为观众们展现了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电视纪录片以后将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

1.2 利用电视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综艺节目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既保留有原有文艺形态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视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审美感受,其具有直观、有趣、互动性强等特点,是中国故事更为直观的表达和讲述。

最近大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节目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它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由不同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从各大博物馆进行推介,由“国宝守护人”用“讲述+演绎”的方式演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引起人们对于文物、文化以及中国精神的高度关注。该类节目的成功,为我们用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2021年,河南卫视因为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突然大火了一把,几个唐宫少女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对各大头条的“霸屏”大业。不仅千万人在线围观,连人民日报都发专刊盛赞。《唐宫夜宴》舞蹈火爆的核心在于完美平衡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使文物真正“活”了起来。《唐宫夜宴》舞蹈实力“出圈”后,仅仅时隔十几天,《元宵奇妙夜》再次火爆刷屏。与《唐宫夜宴》舞蹈的方寸舞台略有不同,这次多以实景拍摄,以唐宫少女的视角,开启一场文化之旅。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尽管不是发生在博物馆里,却仍然以博物馆里的文物为依托,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

1.3 利用其他互联网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成果为支撑,依托文物信息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技术、人才渠道资金和体制的灵活等方面的优势和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文化企业与文物博物馆单位合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文创、文物素材再造、文物动漫游戏、文物旅游以及渠道拓展与聚合,形成“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产品”

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为代表研发的文创产品、动漫游戏、小程序、APP,一经推出,即成爆款,吸粉无数,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对于民众的吸引力。通过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充分打好互联网这张牌,这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又一种有效尝试。

总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必须不断创新故事讲述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和自身独特资源,打造独有的文化IP,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竞争中独树一帜,讲好中国故事。

2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博物馆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表现,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目的之一。做好青少年工作,再让青少年带动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积极参与博物馆活动,积极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是每一个博物馆人重要的任务。

在此我们就要分析、思考怎样才能抓住青少年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换言之,对青少年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呢?那么,如今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内容?又喜欢什么样的形式?可能许多文博行业从业者会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参观中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热爱时尚,热衷打卡,对国外引进的艺术大展情有独钟。他们可能常常为自己馆内没有明星藏品,没有炫酷的技术,没有庞大的资金流叫苦不迭。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只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特点和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心理,就会发现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上传统的文化内核,讲好中国故事就会变得很容易。

2.1 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大力推进VR、AR、虚拟导览等技术的运用,增强互动性、娱乐性、趣味性,提升青少年的沉浸式体验感受,真正让广大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以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真心实意地喜欢中国故事,爱上中国文化,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例如,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推出的“虚拟游故宫”“生物文保技术”“五色炫耀海昏侯”展览以及“虚拟正阳门展示及拼接科普产品研发”“乾隆皇帝出巡体验VR互动项目”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利用科技复原历史,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赢得了广大青少年朋友的一致喜爱。

2.2 开展特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驻留时间

博物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讲述“中国故事”,让博物馆慢慢变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开展特色活动应该以博物馆在展的某项展览为依托,深刻挖掘该展览的内涵,恰到好处地把其精髓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这就要求博物馆的组织者深谙青少年的观展心理,结合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最具说服力的、能够很好地阐释以上观点的案例是承德避暑山庄古建筑艺术展。该展览是展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建造技艺、建筑特色的专题展览。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避暑山庄的建筑设计,主要介绍避暑山庄概况、营建避暑山庄的自然条件、选址建山庄的政治、军事原因、避暑山庄的设计与样式雷世家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避暑山庄的建筑材料,此部分主要介绍了避暑山庄的建筑材料的种类,主要包括砖、瓦、木、石、铜等,材料的来源及运输方式等。以上两部分内容在月色江声静寂山房展出。

第三部分,为避暑山庄的建筑工艺,主要包括土作、木作、瓦作、石作、油饰等部分。这些工艺既秉承了中国古建筑传统做法的精髓,同时又有所创新发展,最终达到了古建筑工艺的巅峰阶段。这部分集中在月色江声莹心堂展示。

第四部分,介绍了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着重介绍了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避暑山庄的建筑特点。展出地点为湖山罨画西配殿。

第五部分,为避暑山庄的建筑艺术,主要包括色彩艺术、结构艺术和雕刻艺术,在月色江声湖山罨画展出。

第六部分,为观众参与,寓教于乐。为了让人们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有更多的了解,在月色江声东配殿设置了几组可拆装的古建筑模型,观众可以亲手拆装,与古建筑来个亲密接触。

整个展览专业性较强,比较偏重于知识性的解读。自展览开展以来,收获好评无数,这其中既有专业人士,也包括普通观众。原因之一是能够体现展览内涵的展品十分丰富,足以支撑整个展览。另外一点就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即第六部分针对青少年设计的观众互动部分,着实出彩。我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体系,作为木架结构中的斗栱,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整个房屋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斗拱的设计非常巧妙,展览的组织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又考虑到青少年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特意专门辟出一间展室,制作若干斗拱和建筑模型,孩子们可以按着图例说明进行拆装,在一拆一装之间,既学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知识,又增加了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所以这项活动特别引人入胜,往往是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流量。

又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的“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孩子们担当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走进历史,了解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化,寓教于学。山西博物院在开展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让青少年亲自动手、主动参与。学生通过参与“金石拓文”“纸模方鼎制作”“漂亮的青铜纹饰”“3D文物创作”等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如,湖北武汉市博物馆“行走的课堂”新推出“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趣味课程,通过传统汉服秀、经典诵读、国学礼仪课堂等,一展华夏礼仪之美。各地从建立博物馆课程、情景模拟互动、创意手工体验、优秀传统浸润等方面着手,让青少年在一次次充满奇思妙想的活动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提升驻留时间。

2.3 馆校合作,发挥博物馆德育教育阵地作用

博物馆是青少年教育重要的“德育阵地”,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在德育的熏陶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例如,重庆市三峡移民纪念馆积极发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用,开展馆校合作,组织优秀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赴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直观了解三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迁,感受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树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优秀品质②。

又如辽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实践教育为重点,创建了东北首家抗战类儿童体验馆,开展了“青少年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小小志愿者团队”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铭记历史,树立报国志向③。同时,各地积极推进博物馆精品文化课程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课程,以中国故事熏陶人,以中国精神教育人,真正为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精神力量。

3 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代博物馆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应立足本职,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这既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面对这样的使命,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索,方能找到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才能让我们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深厚的土壤里开出最绚烂的花来。

注释

①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的讲话[E B/OL].(2014-03-27)[2022-04-25].http://tv.cctv.com/2014/03/27/VIDE1395923279793536.shtml.

②向韬.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今日正式对外开放[N].三峡都市报,2018-05-18(002).

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系列活动[EB/OL].(2018-10-08)[2022-04-25].http://www.cnr.cn/ln/tpxw/20190522/t20190522_524621920_3.shtml.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文物的栖息之地
青少年发明家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