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观众为本的博物馆展览模式转向研究

2022-02-23沈文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

沈文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2)

0 引言

科特勒认为博物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是从“收藏导向”向“教育导向”再向“体验导向”逐渐转变的,后现代时期的“体验导向”即为博物馆除了收藏和教育功能外,还进一步重视观众本身的动机、需要、期待和体验。①历史的发展轨迹确实如此,从古希腊时期博物馆的作用仅在于收藏奇珍异宝没有观众的概念,到17世纪博物馆的大门作为一种恩赐向公众开放,到十八十九世纪博物馆讲解员制度的兴起博物馆对公众态度的进一步转变,再到197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定义中提出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②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逐渐从仅用于收藏到向公众开放,从只为贵族服务转向为大众服务,从自发社会化转向自觉社会化,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关于博物馆观众的定义目前已经有一些探讨,但是尚无非常明确而统一的定义。王宏钧认为,博物馆展览观众包括正在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曾经来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以及还没有来过博物馆的观众,并且特意提出由于公私事来博物馆的人不能称之为观众。③史吉祥认为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④不论采取哪种定义,现代博物馆展览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观众为本,这里的观众不仅是参观博物馆展览的观众,也包括潜在观众,最终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那么,以观众为本有哪些现实意义,通过何种途径博物馆展览才能实现以观众为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会聚焦于以观众为本的现实意义以及以观众为本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实例给予论证,以期为博物馆展览提升服务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构想。

1 以观众为本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博物馆展览要想以观众为本策展,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以观众为本,即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只有了解了以观众为本是什么,才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博物馆策展实践之中。因此,在这一部分将会首先探讨以观众为本的定义。同时,以观众为本的理念对博物馆展览有哪些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1 以观众为本的定义

博物馆展览观众通俗上讲就是参观博物馆展览的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将展览搬到了线上,因此,博物馆展览观众除了线下亲临展览现场参观学习的人外,还包括在访问博物馆线上展览平台的人。不仅如此,在理论上,所有的社会公众都有可能踏入博物馆参观展览,因此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潜在观众。以观众为本在我国博物馆界的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例如,有学者研究指出,博物馆展览要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设计,从而激发观众对博物馆展览以及历史的兴趣⑤;有学者认为以观众为本就是博物馆展览要关注观众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观众的反馈来评估博物馆展览的效果⑥;也有学者指出,博物馆展览需要通过陈列语言建立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以观众为中心陈列展览的首要任务是让观众看懂展览⑦。本文认为,以观众为本也就是将“观众”和“藏品”,也就是将“人”和“物”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对观众体验的重视程度。以观众为本就要求博物馆展览能够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需求,将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变成双向的知识交流。

1.2 以观众为本的现实意义

1.2.1 符合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

自从1905年我国著名政治家及教育家张謇创立南通博物苑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已有百年之久,对博物馆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从物人关系的角度,我国博物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以物为中心的阶段,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以人为中心的阶段。⑧博物馆本身是以文物收藏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的功能即为对文物进行收藏,从艺术、技术、工艺等方面对文物进行研究等。因此,在以物为中心阶段,博物馆研究集中于此,但正是由于这种研究积淀,开启了改革开放以后以人为中心研究的新阶段。在以人为中心阶段,博物馆展览更加注重观众的观展体验,在博物馆展览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观众的体验感、舒适感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开启了博物馆展览以观众为本的新阶段。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博物馆展览作为一个公共性的知识传播空间,理应承担起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功能。以观众为本能够更好地从观众的角度进行策展,不管是知识性还是舒适性方面,都是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的研究视角。因此,以观众为本的博物馆展览理念符合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

1.2.2 提升博物馆展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观众为本在重视物的同时,也注重观众的体验。观众体验舒适不舒适与博物馆的服务密切相关。现在,博物馆已经不同于以往仅仅是一个展览或者是研究机构,它已经成为人们社交、娱乐、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以观众为本必定要提高博物馆展览的服务水平,这里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展览空间设计布置以及博物馆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的设置。服务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展览,其进行消费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为博物馆带来收益,提高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体现为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公益性。⑨公益性的一个方面就是开放性,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参观博物馆展览,博物馆中的藏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以观众为本也意味着要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如2018年山西博物院和太原市盲童学校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润物细无声——可触摸体验文物精品展”的展览。这场展览给视力障碍的孩子们接触文物提供了机会,虽然他们很遗憾没办法用眼睛去看到文物的全貌,但是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文物之美。总之,以观众为本对提高博物馆展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以观众为本的展览模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以观众为本既要重视物也要关注人,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博物馆展览研究新转向,也符合当前博物馆展览的实践理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呼声。目前,以观众为本的理念已经贯彻到许多博物馆的展览中,但是其运用并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1 秉持“回顾历史、立足当下”的理念,拉近展览与观众的距离

博物馆展览的受众一度被理解为文物爱好者、收藏者以及研究者等相关群体。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博物馆的观众扩大到整个社会中的人时,博物馆就不能一味地传达历史信息,还应该亲近大众,将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文物蕴含的技术理念与当代技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回顾历史立足当下不仅能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可及性,拉近观众与博物馆展览的距离。例如,旅顺博物馆举办的“筷意生活——中国箸文化展”,描绘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当代的筷子演变发展史,展示了金箸、银箸、漆花箸等多种实物,同时辅以大量的图片等辅助资料,多角度展现了箸功能样式的演变以及箸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筷子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我们吃饭或者参与一些民俗活动时都离不开筷子。筷子相对来说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文物,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件,参观这种贴近生活的展览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参观箸的演变历史,也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秉持“回顾历史、立足当下”的理念,才能拉近展览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能够看懂并理解展览的含义。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也是这种理念的一个代表。“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不管是盛放食物的器皿还是食物本身,以及由饮食文化引申出来的哲学观念等,都影响着从古至今的每一代人。参观此展览可以体会到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勇气。

2.2 采用多种形式举办展览,增强展览多元性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日益忙碌,许多人没有时间在展览举办的时间到现场参观自己喜欢的展览,即使在周末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出行。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技术支持,许多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将一些展览搬到了线上,采取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手段,以便观众在家就能参观丰富多样的展览。线上的展览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展品的全部风貌展现出来,弥补了人们到现场观看时大部分文物只能看到三个方位的遗憾。同时,线上展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参观到当地的甚至是外地的博物馆展览,这也大大节省了观众的时间。加之,线上展览是一直开放的,观众既可以在早上进行线上展览的参观学习,也可以在晚上,不受到博物馆开闭馆时间的约束。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晋国展厅采用互联网及4D技术将展览的整个空间搬到了互联网上,只需打开网页就可以游览整个展厅的全部文物,4D技术的运用将展览的全部包括文物及其展览空间也进行了技术处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管是在南京当地还是在全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互联网在家就可以云游该展览。不管是线下展览还是线上展览都是针对触及博物馆的观众来说的,对于一些处在偏远地区的或是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等潜在观众来说,他们的潜意识中更多的是博物馆展览是“阳春白雪”,这些展览对他们来说可能仍然是不可及的。我们需要让潜在观众认识到博物馆展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开放的。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小型展览“送货上门”,直接将展览搬到农村、社区或者养老院等地方,并及时了解这些潜在观众的需求,为他们参观博物馆展览扫除障碍。

2.3 提高博物馆展览观众的参与度,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开放性

著名博物馆活动家肯尼斯·赫德森在《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中提道:“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实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去开始下一次的实验,来自观众的这种反馈在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博物馆。”⑩的确如此,现在观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自己动手设计也是当下的潮流。因此,博物馆可以积极吸收观众的智慧,集思广益举办展览。当前博物馆展览吸纳观众意见最常用的是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等。除此之外,杭州博物馆的“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动也是观众参与的典范。

很多博物馆在展览的结尾设置了留言板和调查问卷,以安徽博物院“南·方——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为例,留言板让观众尽情吐露心声,调查问卷则从历史知识、展陈设计包括灯光以及展线布局等、观展后记忆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其在微信公众号中也设置了与展览结尾相同的针对展览的线上问卷调查,同时也设置了针对展陈、环境、服务等方面的观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聆听观众心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不让留言的过程成为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过程,给予观众最大可能的回应,这样观众就会知道自己留言或参与调查的作用,建立对博物馆的信任机制。2021年,杭州博物馆在建馆20周年之际推出特展“粮道山18号计划”,同时推出“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动,自“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动开展以来,已有2000多名用户参与,策展内容超3.8万字。⑪这次展览与以往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展览大部分都是按照时间线将历史时间铺展开来,但是“人人都是策展人”活动将历史文物进行叙事解构,将时间线打乱进行碎片化展示,让观众自己决定按照何种方式、何种主题进行展览设计,策划属于自己的展览。无论是展览结束通过问卷等方式调查观众的意见建议,还是让观众自己动手设计策划自己的展览,都是提升博物馆展览观众参与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博物馆观众黏性的重要手段。

3 总结

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虽受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⑫由这些数据可见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热情,“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因此,博物馆要更加关注观众的观展体验,以观众为本,这不仅符合博物馆展览的发展趋势,是提升博物馆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博物馆展览社会效益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博物馆展览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拉近与博物馆观众的距离,用历史的营养滋养现代精神;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展览形式的多元性;通过让观众策划属于自己的展览以及问卷调查反馈等方式,提升博物馆展览公众参与度及参与水平,让观众建设性地、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中,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开放性。除此以外,随着博物馆功能的日益健全以及人们精神以及娱乐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也可以开辟文化创意空间、建设咖啡厅等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等。同时,博物馆展览也要逐渐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关怀,例如将文物说明牌的字体放大方便老人观看,设立母婴室等,这些都是以观众为本的体现。

注释

①Kotler N.Delivering Experience:Marketing the Museum’s Full Range of Assets[J].Museum News,1999,78(3):30-39,58-61.

②苏文涛.试论当代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丝绸之路,2010(16):82-87.

③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04.

④史吉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J].东南文化,2009(6):95-99.

⑤王希.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J].创作评谭,2013(6):52-53.

⑥于淼.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展示与传播研究:兼谈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15,32(2):97-102.

⑦黄洋.博物馆展览“窄播”与“广播”的双向转换:《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推介[J].东南文化,2019(6):119-121.

⑧桑荣生,王海.试析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研究发展脉络:基于物人关系视角的观察[J].中国博物馆,2021,38(2):111-116.

⑨吴鹏,蒋丽.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132-133.

⑩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⑪王俊杰.“人人都是策展人”[EB/OL].(2021-11-23)[2022-07-01].http://m.ce.cn/fa/gd/202111/23/t20211123_37108682.shtml.

⑫刘莉.2021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EB/OL].(2022-05-19)[2022-07-01].www.tibet.cn/cn/news/yc/202205/t20220519_7204508.html.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
历史上最有趣的五件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