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应用系统监测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22-02-23张勤
张 勤
(建湖县中医院急诊,江苏 盐城 224700)
创伤属于急诊科中较常出现的类型之一,而颅脑外伤则属于创伤中较常出现的类型[1]。随着我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颅脑创伤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颅脑外伤死亡率与致残率均位居身体各部位创伤首位[2]。颅脑外伤患者大多数是因直接与间接性的外力暴击所致,大多数患者均属于危重症者,病情复杂且多变,常合并有众多器官与组织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3]。大多数颅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均具有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后期的治疗造成影响;且即使急诊抢救成功,患者也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使用急诊系统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持续性的监测与护理,提升其生存质量极为重要。急诊系统监测与护理是一项科学且完备的干预模式,可促进急诊畅通救援流程,提高救援速度;结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助于提升抢救效果,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4]。为了进一步分析急诊系统监测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主要对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利用系统监测的效果与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25~58岁,平均(40.7±4.7)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所致18例,跌倒所致9例,高空坠落所致12例,外力暴击所致11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5例,颅内血肿12例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6~59岁,平均(40.2±4.4)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所致20例,跌倒所致8例,高空坠落所致11例,外力暴击所致11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4例,颅内血肿13例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获批。
1.2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符合颅内外伤诊断标准,并经临床CT检查获得确诊[5];②CGS 评分:3~8分[6];③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泌尿系统疾病者;②存在重要脏器(心、肾、肝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③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治疗依从性差者。
1.3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护理,即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准备急诊抢救过程中所需治疗器械与物品;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止血、输液、降颅内压以及药物皮试等准备工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术前各项体征指标的检查工作;给予心理护理等。在此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监测干预。系统监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命体征的监测:持续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瞳孔、受伤部位出血情况、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相关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果患者一侧瞳孔缩小后散大固定、无光反射、对侧肢体出现偏瘫、认识障碍加重,则存在脑疝的可能;若患者脉搏减慢、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凌乱,也说明脑疝的形成;若患者血压下降,则可判断为循环功能异常;若患者发生休克,则需及时补充血容量;若患者血压降低、脉搏增快、呼吸频率下降,则说明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过多等症状,此时应适当调低输液速度与输液量;若患者体温出现上升、高热等现象,则说明患者存在严重的颅脑损伤;若其出现持续性高烧症状,则说明存在继发性感染可能;体温低的患者需给予保暖等干预措施,并将所吸氧气加温湿化;体温升高的患者,需及时实施有效的降温干预措施;②呼吸系统的监测: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24 h监测。将患者头部调整为偏向一侧,将其呼吸道里的分泌物清除干净,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及时给予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呼吸辅助治疗,如给予吸氧装置,应对氧气流量进行控制;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防止压疮与促进排痰;备好吸痰用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吸痰、气管切开术等干预措施;吸痰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整个过程动作轻柔;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将床头抬至 30°~45°角,避免因误吸引发肺部感染;③颅内压的监测:对于昏迷患者给予其侧卧体位;清醒患者,可将其床头抬至30°角,以便颅内血流回流,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对于休克患者,则应保持其平卧体位,以降低患者头部压力;运用冰帽或冰垫降低患者颅脑温度;遵医嘱给予患者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缓解其脑部水肿症状;④癫痫的监测:监测患者癫痫发生状况。确保患者合理的体位,预防其碰伤;若患者出现癫痫征兆时,需及时束缚住患者四肢,以防止患者身体受到伤害;预备毛巾或压舌板,防止患者将其舌头咬伤;⑤心理状况的监测:于患者清醒时,随时与其沟通交流,使用鼓励与支持的言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恐惧;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4观察指标:①抢救时间及效果: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抢救时间;采用GOS评估法评估抢救效果。存在轻度缺陷,但日常生活可恢复常态则评为良好;有残疾,但依靠协助可独立完成生活评为轻度残疾;残疾,但意识清醒,日常生活需借助他人照顾评为重度残疾;仅能做出少许反应评为植物生存;死亡[7]。抢救成功率=(恢复良好例数+轻度残疾例数+重度残疾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情绪:运用抑郁自评表(SDS)、焦虑自评表(SAS)评估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满分100分,50~60分为轻度抑郁、焦虑,60~7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70分为重度抑郁、焦虑。分值与抑郁、焦虑状况呈正比。③满意度:以本医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评估。100~85分为非常满意,84~60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抢救耗时及效果比较:两组干预前抢救所需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抢救所损耗的时间均少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60.00%、88.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与抢救效果对比
2.2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DS、SAS等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AS等评分均较干预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
2.3两组并发症与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及满意度对比[n(%),n=50]
3 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与组织的损伤,即使抢救成功,也会存在残疾的可能[8]。因此,在急诊抢救时,不仅需要给予有效的急救措施,还应进行系统监测护理干预,以促使患者各项功能指标的稳定,提升其机体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常规抢救护理过程中实施的监测与术前准备工作,虽对手术进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在综合指标的监测上无持续性,因此对患者病情存在耽误的可能性[9]。有研究指出,系统监测对急诊患者的救治效果良好,其不仅能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0]。
说明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抢救护理中给予系统监测,可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其与以上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原因可能是:系统监测涉及生命体征、呼吸系统、颅内压、癫痫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给予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体征变化情况,便于及早发现与诊治,有助于维持患者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平稳;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对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评估,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对患者体温进行监测,可有效掌握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并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高热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小患者颅内压,降低其病死率。同时,还具有预见性地对病症的进展与变化进行准确判断,便于及时制定相应的抢救方案,可协助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患者意外死亡的最快速原因是其气道发生阻塞以及呼吸障碍[11]。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有通气障碍与呼吸道梗阻现象[12]。因此,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在颅脑外伤抢救和护理中极为关键。呼吸系统监测是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的重要内容。通过呼吸系统的监测还可对患者氧气吸入与痰液状况进行观察,并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口鼻腔中的分泌物,以维持患者的呼吸畅通;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持续翻身、拍背、口咽及鼻咽通气管,可提升吸痰效果,改善患者通气质量,减少压疮的发生率,提升其舒适度,增加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进一步控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因素主要与颅内出血、脑挫裂伤,从而形成脑疝有关[13]。而早期脑疝若能得到及时的抢救,是具有可逆性的[14]。通过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察觉早期脑疝发生征兆,以便及时处理,从而可有效预防脑疝的发生,提升抢救效果。颅脑外伤患者较易出现癫痫症状[15]。对癫痫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可第一时间在癫痫发作时,及时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避免患者癫痫发作时对自身的伤害。成功的抢救离不开适当的心理干预。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干预后,不良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是:颅脑外伤患者大多数都会存在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经过心理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以便给予其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其恐惧等不良心理,提升其对自身疾病的治愈信心与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提升抢救效果,提高满意度。